第12章 半月為本色衲子(外一篇)

  《半月為本色衲子》

  清康熙年間,有一個張氏家族,家中有個名叫常涵的少年,他的字是半月。常涵自幼聰明過人,對佛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後來,他來到了遵義的禹門寺,拜在丈雪禪師的門下,成為他的法嗣。

  丈雪禪師是個德高望重的僧人,自從順治庚子年回到昭覺寺後,便過著清靜的生活,不再輕易與人交流。他在黔中遵義沙灘禹門山創建了禪寺,他傾力於培育弟子,開闢叢林,制定清規,弘揚教義,引領信眾,毅然決然地以振興禪宗佛教為己任。他的足跡遍布川黔陝浙等諸省,其崇高德行與卓越成就,在西南地區獨領風騷,因此被後世譽為「宗門龍象」、大善知士。丈雪大師的佛教活動對貴州佛教,特別是遵義沙灘禹門山禪宗佛教的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傑出貢獻,堪稱一代宗師。然而,到了康熙己酉年,丈雪禪師卻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派遣常涵從昭覺寺前往禹門寺,去重整那裡的法幢,讓佛法之光再次照耀四方。

  常涵帶著丈雪禪師的囑託,踏上了前往禹門寺的旅程。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禹門寺。一到這裡,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整頓寺廟、弘揚佛法的工作中。他以身作則,不僅自己嚴守戒律,還教導其他僧侶要虔誠修行、清淨身心。

  在常涵的主持下,禹門寺逐漸恢復了往日的輝煌。月浦汀聲之間,佛法廣長之音再次響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信徒前來朝拜。他們都被常涵的德行所感動,紛紛稱讚他是丈雪禪師的真傳弟子。

  戎州的宋肄樟在為常涵的語錄作序時寫道:「半月主持禹門寺時,他始終保持著本色,像一個真正的僧人那樣,實實在在地修行,體驗著佛法的精妙。他生活簡樸,一粒一粟都來自耕雲,行住坐臥之間,從不沾染一絲世俗的污垢。他確實是丈雪禪師所尊敬並止禮三拜的弟子啊。」

  這個故事在遵義地區廣為流傳,人們都被常涵的修行精神所感動。他的事跡不僅成為了佛教徒們的榜樣,也激勵著更多的人去追求內心的清淨與解脫。

  外一篇《元志圓機慧辨》

  清康熙年間,有一位名叫元志的少年,他是鹽城孫家的子弟,字碩揆,號借巢。他的父親孫陞是個英勇的任俠,卻因遭到一群惡少的陷害而喪命。元志心中充滿了悲憤,默默發誓要為父報仇。

  數年的苦修與等待,元志終於找到了機會,他手持利劍,勇敢地沖向仇敵,最終將仇人斬殺於劍下。報仇雪恨後,他來到父親的墓前,虔誠地祭拜,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然而,元志心中卻並沒有因此而平靜。他深感塵世紛擾,生死無常,於是決定在親手為父親復仇之後,元志於順治庚寅年(1650年)選擇前往海州佛陀寺出家修行。後來,他跟隨杭州靈隱寺的具德弘禮大師學習佛法,成為了漢月法藏大師的再傳弟子。他以此身份繼續深入禪修,探尋佛法真諦。

  元志天資聰穎,悟性極高,他在禪師的指導下,很快便有所領悟。他圓機慧辨,孤行側出,禪修境界日益精進。他先後主持了禪智、寶輪、三峯、徑山、靈隱、祖庭等多座寺廟,深受信眾們的敬仰。

  某年,聖祖皇帝駕幸靈隱寺,對元志的修行成就大加讚賞,並親賜雲林寺的寺額。這是對元志修行境界的最高認可,也是對他多年來苦修的一種鼓勵。

  然而,元志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他繼續默默修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圓寂後,聖祖皇帝賜予他「淨慧」的諡號,以表彰他在修行道路上的卓越成就。

  元志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的堅韌不拔、勇猛果敢以及對禪理的深刻領悟,都成為了後人學習的榜樣。他的事跡也激勵著無數修行者,在追求內心解脫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