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前車之鑑在,誰能反駁?

  周平帝的話,不急不慢,不急不躁,但猶如千斤石頭壓在眾人的心間。

  如果朝臣還是按照以前對待西雲國投降,就是認同周平帝的話,再過三十多年大周的江山也會覆滅。

  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他們可不敢說。

  大周的官制和管理以及選拔人才的辦法和對敵政策,都是延續前朝大齊。

  當年大齊比西雲國強盛,仍舊在西雲國不斷發動戰爭中削弱,再加上天災人禍,朝堂動盪,貪官污吏橫行,民不聊生,最後滅國。

  前朝大齊有這樣的下場,大周王朝又怎麼會逃脫這樣的後果呢?

  「都說窮則變,變則通。」周平帝見眾人還不說話,然後繼續發表他的見解,「現在也該到改變的時候了,諸位愛卿有什麼好的見解呢?」

  戶部尚書周大人站了起來,躬身給周平帝行禮,斟酌片刻說道「有句話叫做好戰必亡,就是因為仗打得多了,對國力消耗嚴重。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朝廷不能及時賑災,就會動盪不安。如此一來,就必須要減少戰爭消耗,少打仗,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

  周平帝聽到戶部尚書周大人的話,點了點頭,「開源節流,現在開源的效果還沒有出來,那就只能從節流這方面著手。減少開戰的次數,的確可以減少戰爭消耗。」

  「可現在基本上都是西雲國犯邊,來我大周燒殺搶掠,並不是我大周想開戰,而是被動應戰。現在就有一個問題,如何讓西雲國減少發動戰爭的次數?如何讓西雲閣不敢發動戰爭?」

  禮部尚書崇大人起身,「回陛下,我大周是禮儀之邦,天下共主。必須用仁義道德,感化這些蠻夷之人、蠻夷之國。」

  周平帝聽到禮部尚書崇大人的話,挑了挑眉,「禮部下面的理藩院是跟西雲國甚至周邊國家交流最多的衙門。一直以來你們也的確主張用禮儀仁義之道,對待周邊國家。」

  「前朝的事情,朕就不說了,崇大人在禮部,從底層做到尚書之位,前前後後總共二十六年。在這期間西雲國總共對大周發動了五次戰爭,而且撕毀和談約定的周期越來越短。」

  「朕想問問你,用天朝上國禮儀待之,為何沒有減少西雲國發動戰爭的次數?為何大周在最近五次的戰爭中,消耗的糧草和軍餉越來越多?為何死傷的兵士也越來越多?」

  周平帝說完這些話,表情陰沉。

  禮部尚書崇大人聽到這話,心裡咯噔一下,立即跪在地上,「陛下恕罪,都是卑職無能!」

  周平帝冷冷地看向跪在地上的崇大人,「你是無能,否則怎麼會在對待西雲國的戰事上,越來越軟弱?明明打贏了仗,為什麼我大周損失遠遠超過西雲國?為了所謂的顏面,居然把我大周百姓民脂民膏,賞賜給西雲國這些燒殺搶掠、出爾反爾無恥之徒!」

  禮部尚書崇大人聽到陛下嚴厲的呵斥,嚇得瑟瑟發抖,強自鎮定,「陛下,微臣只是按照慣例處理。在微臣之前,也是這樣處理的。」

  周平帝聽到這話被氣笑了,「既然一切都可以按照慣例,提拔你這種庸臣作甚?拿著我大周的俸祿,乾的卻是壯大西雲國的事情。你是我大周的臣子,還是西雲國的臣子?」

  禮部尚書崇大人更加害怕,按照慣例沒有做好工作,最壞的結果也就是被罷官,貶官。

  可後面這句話明顯是周平帝懷疑他跟西雲國有來往,那就是懷疑他通敵啊!

  通敵賣國,罪加一等,滿門抄斬。

  崇大人連忙喊冤「陛下,微臣冤枉!微臣對大周,對陛下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微臣對天發誓,若是背叛大周,背叛陛下,就讓微臣不得好死!」

  周平帝冷冷回答「若是人人都以誓言自證,那還用律法做什麼?那還用刑部做什麼?西雲國使團進京之後,去你禮部尚書府幾次?有哪一次是空著手去的?」

  宋御史見狀,起身躬身行禮,「陛下,通敵賣國不是小罪,還請陛下明察!」

  周平帝點頭,看向刑部尚書,「孫大人,京城裡有一個算一個,只要跟西雲國有來往的,而且還收取西雲國禮物的,都在調查範圍之內,調查他們可有通敵賣國之罪。梁寶,把有關禮部尚書跟西雲國來往的經過,送一份給孫大人。」

  刑部尚書孫大人應下,「是,陛下。」

  對於西雲國的行徑,孫大人有所耳聞,平時也讓人關注。調查起來,並不難。

  禮部尚書崇大人冷汗一直往下流,「陛下,微臣冤枉,微臣從來就沒有通敵賣國。」

  周平帝冷聲說「有沒有,查過就知道。帶下去,押入監牢,仔細看管,以防他畏罪自殺。」

  「是,陛下。」門口的侍衛進來,直接架走了禮部尚書崇大人。

  其他人面面相覷,不敢求情。

  剛才御史宋老大人說話,要求嚴查,也不敢給禮部尚書崇大人求情。

  不僅陛下知道,就連宋老大人也知道西雲國使團經常給崇家送禮,而且崇大人還有西雲國送來的異國美女。至於錢財,應該也有,具體多少,外人並不知道準確的數字。

  禮部尚書崇大人被當眾押下去,關進天牢。後續需要刑部調查,就算最後沒有通敵賣國,但玩忽職守的罪名,絕對逃不掉了。

  御書房裡,非常安靜。

  周平帝環視四周,表情凝重,「眾位大人,用那些所謂的天朝上國的禮儀,根本就不能讓蠻夷臣服。前朝覆滅,這是血淋淋的事實。」

  「我大周自立國以來,太祖及其三位帝王,雖然不都是勵精圖治,但也沒出現昏君。可是國力卻逐漸消耗,長此以往,早晚亡國。朕覺得不能像以前那樣對待西雲國,必須採取新的措施,改變西雲國消耗大周國力。」

  周平帝雖然表面上十分憤怒,但內心卻很平靜。

  李元青的辦法果然有用,光用嘴巴說,說不過那些熟讀詩書,引經據典的文臣。

  這些數據,實實在在,只要識字,會算數,都能算出來。即使文采再好,都不能否定這些數據代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