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朝廷一直對外族動兵,在軍費上消耗了大量的銀子,導致國庫連年空虛。
朝廷積貧之時,沒辦法顧及到普通的老百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可現在國庫如此充盈,而且還是靠將士們拿命掠奪回來的財富,還藏著掖著不捨得發給士卒,這樣可就說不過去。
這些錢如果不發給百姓,往後十來年時間也會被消耗完,而且很大一部分還會落入貪官污吏的口袋。
既然這樣,還不如多分一點給受重傷和戰亡的百姓。
御台上。
李世民看到滿朝的文武大臣,全都贊成增加撫恤金,他不由得高看了杜荷一眼。
這混小子在詭辯一道倒是天賦驚人,連褚遂良這種能言善辯之人,都被他三言兩語給逼的說不出反駁的話來。
也不知道魏徵在世,在增加撫恤金的這個問題上,能不能把杜荷說的啞口無言?
李世民把目光放在一側的太子身上,隨後臉帶微笑問道。
「太子,對於褚遂良和杜荷的看法,你可有不同的見解。」
聽到陛下竟然詢問太子的看法,朝中文武大臣紛紛把目光放在李承乾的身上,臉上帶著好奇的表情。
雖然此法令木已成舟,可太子對待此法令的態度,卻能表明他以後的施政方式。
李承乾抱拳應道:「父皇常說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兒臣認為百姓和朝廷也是一樣的關係,民為水,朝廷為舟,朝廷理應對百姓好一些!」
「褚侍郎一心為朝廷的將來著想,且從遠慮出發,兒臣認為這並沒有錯,只是沒有考慮當前的實際情況。」
「而杜尚書所言,從當前大唐百姓的現狀和國庫的充盈情況考慮,會更加合理一些。」
作為指揮本次遼東戰役的總統帥,特別還經歷被薛延陀騎兵襲擊的事件之後,李承乾對這些淳樸的士卒充滿好感。
如果不是這些士卒拼死護著他,恐怕他也沒有命活著回來。
因此從個人的情感上,李承乾就支持多給將士家眷一些撫恤金。
此外李承乾並所以沒有一口否決褚遂良的看法,這也是他的儲君身份所決定。
作為大唐的未來帝皇,他不能在太極殿公然地拉偏架,不然會給中立的朝臣一個錯覺,他偏袒麾下的謀臣。
一旦中立的大臣有這種想法,恐怕他們不會那麼死心塌地地支持他這個太子。
畢竟每一個官吏都是為了自己和家族謀利益,如果新儲君只偏袒自己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坐不住。
「太子說的不錯!」李世民微微點頭誇讚道。
看著愈發沉穩幹練的太子,李世民的目光又在侯君集、杜荷、李靖、王君愕和蕭鍇等人身上快速划過。
沉默了數息時間。
李世民臉色平靜地對唐儉說道:「唐儉,對將士的獎賞和撫恤金的發放,就按照這個標準施行吧!」
還以為事情會有轉機的唐儉,臉色略微帶著一抹遺憾,他連忙持著笏板站起來應道。
「臣遵旨!」
頒布了兩件大事以後,接下來的大半個時辰,便是各部主官匯報各部的事情。
杜荷主要匯報的大事,是虞部司和水部司之事。
虞部當前主要準備薪炭和火炕,以應對接下來的寒冬,而水部司則在枯水期疏通河道,以及加固洪區的堤壩。
等各部都匯報完以後,李世民也給大家說出第三個重磅消息。
「諸位愛卿,現在朝中有不少重要的職位空缺著,還有不少年紀大的重臣因為身體抱恙向朕辭官。」
「經過朕多日的思慮以後,也對部分大臣做了相應的調動。」
轟隆!
李世民的這番話如同一記重拳,狠狠地砸在一眾文武大臣的心臟上。
不少官吏神色慌張地四處張望,並且低聲議論起來。
「陛下怎麼忽然下此命令?」
「距離吏部考核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啊!」
「也不知道陛下要對哪些大臣動手?」
「大軍征伐高句麗回來以後,已經換了六部尚書,沒想到現在還要繼續調換官職!」
坐在中間和靠後位置的一幫官吏,特別是上了年紀的官吏,他們的臉上全都露出擔憂的表情。
他們平時養尊處優習慣了,雖然沒有犯下大錯,可也沒有立下明顯的大功。
如果陛下要將他從實權職位,調任去清閒的養老部門,那相當於變相剝奪他們的權力。
不僅一幫四五品的官吏擔憂,就連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李績等宰輔大臣,臉上也露出驚愕的表情。
因為稍後宣布的官職調動的大事,陛下竟沒有提前跟他們商議,他們也不知道那些人會有變動。
就在文武百官的內心捲起風浪之時,李世民朝守在大殿一側的內侍揮了揮手,示意他宣讀聖旨。
負責宣讀詔令的內侍官吏,走到御台的一角,高舉著聖旨大聲念道。
「大唐皇帝了,擢升右衛將軍薛萬徹為右衛大將軍,尚丹陽公主,拜駙馬都尉!」
薛萬徹神色激動地從武將一列站起來,持著笏板行禮說道。
「臣謝陛下隆恩!」
對於薛萬徹升任為右衛大將軍和尚公主之事,在朝中並不是什麼秘密,文武大臣均已提前知曉。
因此聽到這個任命,大家的神色沒有絲毫的變化。
而薛萬徹本人之所以激動,是因為詔書的下達才意味著塵埃落定,不會再生變故。
從今日起,他這個李建成麾下的頭號戰將,也一躍成為十六衛大將軍之一。
而十六衛的大將軍,屬於官職最高的實權武將。
內侍接著念道:「大唐皇帝令,中書令楊師道因年事已高且身體抱恙,請辭中書令一職,改任為特進!」
「擢升中書侍郎岑文本,為中書令!」
嘩啦~
看到陛下第一個動的人竟然是中書令,太極殿內瞬間響起了一片巨大的喧譁聲。
雖然特進比中書令的官職品階還高,可前者是不掌實權的文散官,後者是實權在握的職事官,二者的權力差距非常大。
再加上楊師道擔任中書令多年,並沒有犯下任何額錯誤,沒想到陛下還是選擇對他動手。
早知道這個結果的楊師道和岑文本兩人,他們一前一後站起來應道。
「臣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