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龍泉城
龍泉上京是大草原東北最具規模的城市。
此地南傍鏡泊湖,城環長白山余脈,三面臨水,建於一塊開闊的沖積平原上,土地肥沃,以農業為主,畜牧為副,所產水稻,名聞大草原,被視為米中極品。
龍泉之主拜紫亭素懷大志,早就想要讓靺鞨族獨立建國,使得他委派的建築師,乃是按照長安的格局,布置此城,使得這座城池高達五丈,以玄武岩築成,非常堅固,配合宏偉的箭樓,對付以騎兵為主的各族敵人。
若說這座城池的缺陷,那也僅僅只是礙於地域環境,材料,時間等諸多因素,使得這座有長安四分之一大小而已。
在伏難陀的引導之下,楚天秀騎馬進入這座城池,卻也有些愕然的發現,這座城池不僅外觀看上去好似中原長安一般,這座龍泉城內的平民從服裝、習俗、文字、文化、制度均與長安如出一輒,若是置身其中,幾乎讓人無疑為這是從塞外回到中土關中的長安。
「大師,我以前聽你說過,這位龍泉之主拜紫亭,乃是一位不同凡響的人物。卻不想,他竟然在這塞外之地,能夠做出這般的大事業。我倒是稍稍有些懷疑,我支持他在龍泉建國,是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了。」
楚天秀一眼望盡這龍泉的景象之後,卻在心裡提起了幾分警惕性,半真半假的開口笑道。
若是從塞外異族所建立的敵國的排名的角度來講,靺鞨族能夠立國,也算不上什麼大敵,它的危險程度要排在東突厥,西突厥,高句麗,鐵勒,吐谷渾,回紇之後,這個國家目前跟中原的土地都並不接壤,自然也威脅不到中原的安全。
不過楚天秀的記憶告訴他,今日的靺鞨族的確並不起眼,哪怕在歷史上,拜紫亭的那個兒子大祚榮的確順利建國,成立一個如同在唐末的時候,好似曇花一現般的渤海國,也在其興盛不久之後,便被契丹豪傑耶律阿保機所滅。
渤海國滅國之後,靺鞨族也因此而四分五裂,但是這一部族也有後裔傳承了下去,那就是先滅大遼,後滅大宋,橫行中原近百年,以至於給中原帶來最大的屈辱歷史的女真族。
「拜紫亭雖不得其時,但他的確是當世豪傑。據說他在大隋開國皇帝楊堅死前數年,曾經在長安逗留過一段頗長的日子,故深受大隋全盛期氣象的影響,所以他回到渤海之後,便處處效仿大隋,花了將近十餘年的時間,方才在這裡建立了這座龍泉城,當初老夫也是因為他的才情和志氣,方才願意幫他一臂之力。」
好似是因為伏難陀因境生情,回想起當初的時光之後,便在他的臉上露出感慨之色,頗有些感慨的說道。
楚天秀在自家的腦袋裡好好想了想,認真思索起龍泉國的形式之後,卻是認同了伏難陀的說法,深以為然。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楚天秀當初的確是從江陰起家,但那是因為楚天秀需要依託竹花幫的勢力,為自己積累第一桶金。
如果完全從地利的角度來講,江陰城縱然算得上是南方的一座要塞咽喉,卻也並非是完全適合的起家之地。
若非楚天秀另闢蹊徑,從一開始便著手於占據海外之地,以此為根基,然後又利用自己的先知先覺,先下江都,後下洛陽,這才站穩了腳跟,差不多坐穩了江山。
若是將爭霸天下也分給登基的話,那麼原本歷史上的李唐,應該算是「較難」,而大唐原劇情裡面的李唐,則可以稱為「簡單」,而在江都起家的楚天秀則算是「困難」。
相比較之,渤海國要在這龍泉裡面立國的難度,那真是「噩夢」了。
渤海國這個地方,其實是處於突厥和高句麗兩個國家之間,原本其實是作為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緩衝區」的存在。
若是渤海國不立國還好,那麼它順利建國,那麼必然會迎來東突厥的瘋狂絞殺,甚至於東突厥在知道這邊的消息之後,恐怕都會因此而暫時放棄中原的問題,現將這失火的後院給穩定好再說。
「姑且,看看吧!以渤海國的糟糕情況,我此舉的確算得上是養虎,但若虎不大,便遭到獵人捕殺的話,那也就算不上是養虎為患了。縱然事有不濟,大不了就由我親自操刀,消除這一禍患罷了。」
楚天秀抱著這樣的心情,一路行至龍泉城宮城人口的承天門處,一名四十來歲文官出門相迎,他先是對楚天秀行了一個大禮,然後又對伏難陀行了一個佛禮,才自我介紹道:
「渤海國右丞客素別,恭迎大周陛下大駕,我主已等候多時了。「
這位客素別官端正,長相頗為不俗,他雖是文官裝束,但觀其體型氣度,兩邊太陽穴高高鼓起,可肯定是一流的武功好手,看上去的確是一個人物,而且楚天秀也還注意到,這個客素別是一個地道的靺鞨人,但是他行禮的姿態,卻是跟江都的那些文武大臣差不了多少,而光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渤海國學習大隋,的確學到骨子裡去了。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在這個時候,楚天秀才突然意識到,他原本以為中原文化跟草原人的徹底融合,乃是從大唐盛世開始的,但就實質而言,胡風和漢化的融合,其實早在五胡亂華的時候,便以一個極度血腥的方式展開了,只不過因為盛唐的特殊國情,使得這種融合達到了巔峰而已。
這般複雜的念頭,僅僅只是在楚天秀的心中一閃而過,並未在面上表露出來分毫,他在臉上露出一副淡然的神情,直接頷首說道:
「既如此,卻是有勞客大人了。」
客素別連道不敢,只是徑直在前面引路,使得楚天秀大搖大擺的走進龍泉的皇宮之中,而讓楚天秀有些驚訝的是,他在抵達拜紫亭的寢宮之後,尚未見到拜紫亭本人,卻聽到一陣好似天籟般的歌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