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收穫

  推開窗戶,窗外是一片茵茵綠植,視線所及內有點點鮮艷的花兒點綴其中,李善腳尖勾了把椅子過來,就坐在這兒,怔怔的盯著窗外,似在賞景。

  一旁的周氏端了杯溫水過來,一個被窩睡,自然知道老夫人善於烹茶,但夫君其實不喜飲茶,往日都是一杯溫水。

  天曉得李善前世喝得最多的就是茶,只不過都是鄉下最為普通的炒青。

  李善隨意握著周氏軟若無骨的小手摩挲,心裡正在琢磨,昨日覲見的收穫。

  好處很多,首先爵封館陶縣公,母親朱氏欣喜若狂……李善覺得,母親如此欣喜,很大程度在於李德武的散階至今只是個八品的征事郎。

  李楷、王仁表、張文瓘多位好友都遞了帖子,準備登門相賀,以館陶為名封爵,顯然是針對李善籌謀山東戰事之功。

  其次是實封百戶,此事尚書省下屬戶部已經傳令長安縣衙,長安令李乾佑那邊很快就會將這百戶划去,很快,朱家溝就正式被劃入李家門下,等於是李家的莊子了。

  其三,與李淵伯侄相稱,也算是好處吧。

  雖然李淵父子未必以後會放在心上,雖然只是個名頭,但也是能唬人的。

  大事拿不出手,但小事卻能起到作用……以後不會再有人,比如王仁佑莫名其妙的下絆子了這種破事了。

  李善默默在心裡盤算,還有第四,第五……躲開了中書舍人,也算是好處吧。

  李建成顯然有意招攬,李世民冷眼旁觀,李善覺得馬周、凌敬出的都是餿主意,自己媚上,越是得李淵歡心,越是陷入漩渦中,自己需要安靜一點。

  這段時日正好在太醫署培養一批人手出來……李世民這貨的性格就決定了,接下來至少二十年內,戰事不斷。

  李淵曲起手指算了算,歷史上的李世民登基後,先打東突厥,然後是吐谷渾、薛延陀,一路打到西域滅了高昌,設安西都護府,之後又是吐蕃,沒辦法人家占據高原不好打,就是駕崩之前還親征高句麗。

  培養出一批戰場急救兵、戰場護士還是有必要的……李善心想,正好這段時間安靜一點,儘量躲開漩渦,畢竟自己在奪嫡之爭中,分量並不重。

  風兒在院中盤桓,吹得花草搖曳,拐了個彎鑽從窗戶鑽進屋內,撲在臉上,引得李善微微嘆息,從去年九月隨李乾佑南下陝東道至今,自己折騰的夠厲害了,以至於成為焦點人物,實在是身心俱疲。

  「郎君,郎君。」

  隨著嬌柔的嚷嚷,小蠻提著個籃子小跑著進來,湊到李善身邊,「郎君看!」

  李善一轉頭,小蠻捧著一個鮮紅的桃子。

  試著咬了口,不算甜,但水分挺足,脆生生的,李善幾口乾掉了個,心想未入平陽公主府之時還是桃花盛開之際,如今都能吃上桃子了。

  「哪來的桃子?」

  「辯機送來的,山上好些桃樹,辯機知道哪棵桃子甜。」

  李善隨口附和幾句,將七八個桃子分了分,三個人很快幹掉……哎,穿越到這個朝代,卻是西北之地,很多水果這輩子都未必能吃得到嘴。

  比如李善挺喜歡的菠蘿、楊梅、榴槤……而且這個時代的水果說的好聽點那是原生態,但實際上沒有經過培育,口感、甜度各個方面其實都和後世相差甚遠。

  去洗了把手,李善隨意出門轉了轉,今日執勤的是范十一和朱八,兩個人跟在身後不敢稍離。

  站在小小山丘下,李善低頭看著下面的圓潭,耳邊傳來輕微的水流撞擊聲,轉頭看向東山,山腰處彎彎繞繞的引水渠不時濺起一團水霧。

  「朱八,朱家溝劃入某門下,村中可有人牢騷?」李善隨口問了句。

  要知道,朱家溝成了李家的莊子,就意味著不再是僧產,是需要繳納稅賦的,雖然並不算入府兵的兵源,但李善一旦上陣,莊子青壯為其親衛。

  朱八很詫異的反問:「這等好事,均要謝郎君恩德,何人敢牢騷?」

  另一側的朱石頭笑道:「郎君,原本村中田地貧瘠,只靠東山寺免交稅賦,但也年年均有青黃不接之日,只能以野菜充飢。」

  「自郎君落腳,廣施恩惠,聚攏人口,多購良田,又有諸多產業,何人不感郎君大恩。」

  這方面是朱氏的功勞,昨晚第一時間就發話了……東山寺產業,不歸入李家門下,依舊是朱氏族人和李家共同分潤。

  「再說了,如今村中口糧充足,這兩年寺中僧人屢屢還俗,再過幾年,怕是都沒人了。」

  這倒是真的,東山寺未必一直存在,而莊子繳納的稅賦本來就少,相比起來也划算,李善隨意踱步,笑道:「辯機不就沒還俗嘛。」

  朱八嘿嘿笑道:「不讓他吃雞腿,看他還不還俗!」

  從山丘上下來,李善繞道村南側,幾十個青壯正在挖土,一方面是為了挖掘河道,另一方面正好將挖出的黏土作為制磚的原料。

  距離並不長,而且如今四月下旬,也不是農忙時節,工程進展還算快,眼看著再有個把月就能完工了。

  朱石頭感慨道:「郎君落腳兩年,此地已非舊觀。」

  李善笑著點點頭,的確如此,自己來到這個時代,已經改變了很多很多,甚至改動了歷史軌跡,但最貼近自己的,還是這個村落的變化。

  突然想起高中那個女同桌,長得挺清秀的,大學畢業之後居然去考了老家的公務員,下基層在村里做了村官,信誓旦旦的要建設新農村……李善心想,也不知道她做到了沒有但自己倒是在這個時代做到了。

  正是黃昏時分,李善走在村內外的道路上,下田耕作的老農,各處警戒的青壯,調皮騎在牛背上的牧童,還有端著洗衣盆的婦人,無不紛紛或恭敬,或親熱的上前行禮。

  前頭一輛馬車緩緩駛近,凌敬掀開車簾,看見李善笑問道:「可取新名了?」

  昨晚朱瑋知曉後,就慫恿李善換個村名。

  李善想了想隨口道:「村西日潭,村東月潭,便為日月潭吧。」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