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買參

  和平生產隊坐落於龍崗生產隊的東南方,王朗與王向前騎著車,穿行在小路上,只用了三十餘分鐘便抵達了和平生產隊。

  老張頭的家位於生產隊的最南端,緊鄰著長白山的支脈。

  兩人來到老張頭家門口,王向前領先一步,高聲詢問:「張大爺在家嗎?」

  「誰啊!」一個年近六十的老者從屋內應聲而出,疑惑地望著門外。

  「張大爺是我,王向前。」王向前笑道。

  「他是誰?你爹讓你來的?」老張頭看了看王向前,然後又看向站在王向前身邊的王朗,問道。

  向身邊的王朗說道:「張大爺,這是我堂弟王朗。是我爹讓我帶他來的。」

  老張頭打量著兩人,點了點頭,「既然是王春山的兒子,那就進來吧,我們屋裡談。」

  一進入屋內,孩子的哭聲和老太太哄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老張頭領著他們進入西屋,屋內陳設簡單,連一張凳子都沒有。三人只得在炕沿上落坐。

  這時,老張頭開口道:「我和你爹王春山也是十幾年的交情了,當年也一起在山裡打過游擊,所以我就給你透個底,我現在急需用錢,所以打算出售這根老山參。我的底價是八百元,低於這個價格就免談。」

  王向前試探性地問道:「張大爺,我們是不是先看看東西再說價錢?」

  「當然可以。」

  老張頭爽快地答應,隨即起身出門,不久便拿著一個用幾張報紙包裹的嚴實紙團回來。他小心翼翼地將報紙逐層剝開,先露出新鮮苔蘚,再是山參的真容——一根主幹長達二十厘米,粗細如拇指的老山參。

  這根老山參保存得極為完好,參須大都完整無損,甚至莖、葉、花都清晰可見。王朗注意到,人參的莖上還繫著一根紅繩,紅繩上還吊著兩枚銅錢。

  「王朗,快過來看啊!這可真是個好東西!」王向前急忙招呼王朗來看老山參。

  這根老山參的個頭,遠遠超過了當初王春山送給王朗的那一支老山參。然而,王朗的注意力卻被紅繩上懸掛的兩枚銅錢所吸引。

  從銅錢的包漿來看,它們顯然是有些年頭的老物件了,很可能是老張頭家族代代相傳、用於挖參的道具。

  王朗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確實是好東西,八百我要了,但我有個小小的要求。」

  老張頭聽了,眉頭微皺,略顯不悅:「要不是為了我兒子和兒媳的工作需要錢,這樣的山參,一千元我都不願出手。若帶到關內去賣,至少能賣到兩千塊。」

  「張大爺,您誤會了。」王朗笑著解釋道,「我並不是想砍價。我只是希望,這根山參上的紅繩和銅錢,能一同轉讓給我。」

  老張頭一聽原委,頓時鬆了口氣:「既然你喜歡,那就送給你吧。」

  王朗聞言大喜,迅速從綠色的挎包中掏出一疊嶄新的大團結,當著老張頭的面數了八十二張,整齊地放在炕桌上。

  「張大爺,這多給的二十元,算是我和向前哥提前給孩子的壓歲錢。」王朗微笑著說。

  「現在離過年還早呢,而且你這給的也太多了。」老張頭頓時有些不好意思。

  「張大爺,您就收下吧,這是我們倆的一點心意。」王朗堅持道。

  「唉!」老張頭嘆了口氣,「不瞞你說,我家現在確實急需用錢。我兒子和兒媳一直在林業局的林場做臨時工,今年聽說林業局要招工,我想趁這個機會把他們弄進去當正式職工,這樣他們就穩定了。」

  聽完老張頭的話,王朗沉思片刻後說:「張大爺,我個人對收藏古錢、老錢和老物件很感興趣。如果您家裡還有這類東西,我願意購買。」

  「我家裡確實還有一些銅錢,你要嗎?」老張頭聞言問道。

  「當然要。」王朗眼睛一亮。

  「那你等著!」老張頭說著走出了屋子。

  這時王朗小心翼翼地重新包好老山參,放進了自己的挎包里。

  「本來是來買山參的,沒想到你還收上了老錢。」王向前打趣道。

  「既然入了寶山,當然不能空手而歸啊!」王朗笑著回應。

  不一會,老張頭便手捧一個小木盒返回,他輕輕地將木盒置於炕桌上並打開。木盒內,幾十枚銅錢靜靜地躺著。

  王朗小心翼翼地將銅錢一一攤放在桌上,仔細端詳。其中,「清五帝錢」占據多數,尤以康熙與乾隆年間的銅錢為最多。

  而夾雜其中的,還有幾枚明朝的銅錢,諸如永樂通寶、萬曆通寶等,它們歷經歲月洗禮,依舊閃耀著古樸的光澤。

  明朝的銅錢,在古幣收藏界中尤為珍貴。這得益於其精湛的鑄幣工藝,使得銅錢製作規範、品質卓越。然而,正是這些優點,加上多種因素,導致了其存世量相對稀少。

  【收藏小知識】

  明朝銅錢存世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明朝長達276年的歷史中,銅錢的總鑄造量相對較少,遠低於唐代和宋代,這使得明朝銅錢的基數本身就小。

  其次,明朝初期推行紙幣政策,以大明寶鈔作為主要貨幣,從而限制了銅錢的鑄造與使用。官方重鈔輕錢的政策導向,更是導致大量銅錢被回收,進一步縮減了市面上的銅錢流通量。

  再者,明朝在推行紙幣時,採取銅錢換紙鈔的措施,大量回收的銅錢被熔鑄,這激發了民眾窖藏銅錢的習慣。同時,部分銅錢因各種原因被埋藏、毀壞或改鑄,使得存世的明朝銅錢愈發稀少。

  此外,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了鞏固統治,大量收繳了明朝銅錢,並將其排除在交易環節之外,這無疑加劇了明朝銅錢的稀缺性。

  經濟因素同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明朝時期,白銀大量外流,國內銅礦資源匱乏,開採成本高昂,這些因素都限制了銅錢的鑄造與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自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稅法改革後,明朝政府開始以白銀作為財政收入和支出的計量單位。

  總總這些,使得明朝的銅錢存世量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