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時分,幾位御史提調、監臨官巡視了一遍考場,將每個考號外分派一名府軍衛軍士監守,勒令考生不得再隨意起坐走動,首場鄉試才算正式開考。
早前交到順天府禮房的卷子發下來,裡面各夾了一張印好的試題紙,紙上整整齊齊印著二十三道題:三道四書題,二十道五經題,考生們按著自己本經從這些題里挑出要做的四道。
若有五經學全了的才士,或者也可將二十道五經題都做了——只要有本事都答了,不論答的好壞,也能搏個「學問該博」之名,板上釘釘要取中的。
崔燮當然沒那個精神和學力。以他老師、前輩們傳下來的經驗,場中七篇作文,所重惟在首篇,到後面考官的精力不足,也不會細看,直接上寫過的熟文,乃至從前看過的場屋文字也無妨。考官便是認出來了也不會怪你剿襲,反而不能不取,因為那是經別的考官考核過的,水準足以取中。
若是別的考官做主考,他倒也可以抄上一抄,但李老師做了主考官,他身為弟子,與李老師名譽相牽,更不能有一絲錯處。這場鄉試足有兩千三百餘人參加,解額卻只有一百三十五人,考試一結束立刻會有落第秀才到順天府擊鼓告李東陽循私錄取——
他若抄了別人的習文,落第的考生知道了,都得攻擊考官取士不公,取了他這無才之輩;若是用自己的舊文,有心人更可能會以此陷害李東陽提前透題給他……
程敏政再過十來年就會倒在這上頭,他怎麼敢冒這個險!
崔燮深吸一口氣,把七道試題從頭到尾看了一遍,找出題目出處,便掩住捲紙,靜心默寫出第一道四書題:「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這一題出自《大學》,原文在釋「誠其意」一章。閒居,獨處也。厭然,消沮閉藏之貌。朱子曰:誠其意者,自修之始也。君子之自修,便是誠其中而形其外,以其不自欺而慎其獨也。
君子如此,小人卻做不到「慎獨」一點,在獨居時便會放縱本心而肆意為惡。小人並非不懂得善惡之辯,不知要行善去惡,只是為善難而縱惡易,唯有在見到君子之後會自慚其行,掩其惡事,詐為善行,將自己偽裝成善人。
然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些掩飾如何能蒙蔽得過君子呢?
譬如當今的萬貴妃,自太子年長、地位穩固之後也裝出個溫婉嫻淑的賢妃款兒,放開讓天子生了那麼多兒子;譬如當初的汪太監,打著整治貪污、為國征戰的名號大肆殺戮凌虐清流,在邊關殺良冒功;譬如萬閣老,度著汪直失寵時上了一封請關西廠的奏疏,儼然也是個忠直謀國的老臣;再譬如某些御史言官,為了沽名賣直,上表勸阻天子降恩於某錦衣衛千戶,不許他調升試鎮撫使……
像他這樣聰明善見的君子,一眼就看穿了那些小人的本質!
考卷上當然不能直指時事,但崔燮一筆就先把君子、小人劃分開,站在真正君子的高度上,居高臨下痛批那些佯作君子,暗中卻行盡奸惡之事的小人:「以自欺者欺君子,小人之意偽矣!」
破題依著自己的心意破,承題卻還得照應,或者說照抄一下原題,稍稍改動,寫作了「夫小人,非昧善不善,乃閒居則肆其為,見君子則用其揜著,自欺不已甚哉!」
承題中「揜著」二字,便是將原題中「揜其不善,而著其善」縮寫一下。
小人見君子將掩其惡而著其善,這豈不是自欺?這句「自欺」又照應了破題中的「以自欺者欺君子,」破、承兩句自相應照,又與題目相承,渾然無跡,他自己寫著就覺得痛快淋漓,胸中還有無數文句奔涌著要從筆下傾倒出來,確實是個好開局。
這一天十幾個小時要寫七篇文章,中間還要吃三頓飯,越到晚上精力還隨著體力一起趨向枯竭,平均分配下來,每篇文章至多只有一個小時構思。若是第一題就卡住,不光會消耗時間,更會消耗他的信心,後頭的題目只能一篇比一篇更艱難。
如今他第一題耗的時間少,打完草稿可能還不到半個小時工夫,就有更多的體力和精力應付後面的題目。
下一題出自《論語》,乃是《論語·述而》篇中的:「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孔子少年貧賤,曾為釣魚射獵之事,但其釣魚時不張網捕撈俱盡,射獵時不射正在休息的宿鳥,由此可見仁人本心。又有物見人,又小及大,可見聖人仁愛天下之志。
但這一句單獨成段,答題時必須可著原文句子來做,沒有破原題破到注釋的道理。破題中又不能出現題中之物的原名,一律都得以「物」代之,所以對孔子之仁只能點到「愛物」一步,由愛物推及夫子之仁。
他便樸實明白地提取原文中心思想,破了一句「即釣弋以觀聖人,見愛物之仁焉。」釣弋為常事,綱魚、射宿則獵取過份,而夫子不用這等手法,豈不正顯見夫子之仁?
從愛物,再要推到仁人,懷天下。
射獵是為了人民生存,若僅為愛物而不射獵取獲,百姓則無由生存,那麼珍愛生物則是本末倒置。是以聖人不取此舉,而是漁獵以法,該吃吃、該用用,先飽百姓之腹,盡祭禮章程,只是不要因口腹之慾竭而漁,給動物繁衍生息的餘地。
孔子在動保和人權之間的抉擇就是這麼有道理。
「夫子曰:於斯世慈祥之福,其小者矜全乎物命,其大者即感召夫天和。」這種選擇簡單樸素,還蘊含了點兒生態平衡的道理。動物的繁衍生息,也反過來能令人民獵取不盡,食物豐沛、國家安穩,達到人類與動物的和諧共存。
而這種和諧,正顯示了夫子「愛物」的仁德!
第二道題目作完,太陽也還斜斜地掛在東北,天色比髮捲時亮多了,也還不刺眼,風從門外吹來,拂得捲紙微微顫動,正是做題的好時候。
崔燮把第二份草稿壓到桌邊,閉上眼做了套眼保健操,順便在腦海里讀完了第三道題。
鄉試卷子上第一道題是人與人,第二道題是人與自然,第三道題並沒一路滑向動物世界,而是高到了朝堂上——是《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二章的「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這句話他印象格外深刻。府試時,永平府王府尊在收卷後出對聯考他,其中有一聯他答的便是:「萬年天子,必尊爵一、齒一、德一,達尊歸一,宣丹詔,曉億萬生民。」
當初正是這一句入了王府尊的心,閱卷時才偏向他幾分,點他作了府試案首,不然整個永平府千數考生里,又豈能沒有比他答得更好的人?
這道題目是他的幸運題啊。崔燮笑了笑,將題目抄到捲紙上。
達者,通也。通天下之所尊,有此三者。也就是能令天下人都無可置疑地尊重的,唯有「爵、齒、德」三物。
朝廷重爵位,以別上下;鄉黨重年齒,以彰孝義;輔世長民重德行,以淳德化。此三者非自以為尊,而天下尊之,又因天下尊之,以別上下,明倫常,厚風俗,而能使朝廷安定,百姓賢孝,道德淳厚。
這三道四書題是五房考生必考的,競爭也格外激烈,五經題則只要和自己同房的考生相較,難度總比四書這三道小些了。
崔燮將三套卷子翻出來,從頭到尾檢查了了一遍,看「聖人」前面空沒空格,有沒有犯到當今和他父祖的諱,有無錯別字……都查清楚了,便對著朗朗日光謄抄到捲紙上。
十二頁捲紙已寫了三頁多,空的半頁和後面八頁則是留給字數更長的五經題的。
崔燮晾乾捲紙,小心地收到卷袋裡,看看天色還早,便低頭做起了五經題。守在考號外的府軍衛士緊盯著他,惟恐錯眼放過了作弊之舉,見他抬頭又疑他要去出恭,忙分出一隻眼看巡場官來了沒有。
不過崔燮早做好準備,這一天也沒離過考號,解溲也是在預備好的恭桶里。雖說氣味不佳,但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總好過考著半截兒叫巡場官來鈐印,兩個守軍夾裹著去茅房,還要受著外簾官和軍士看賊一樣的目光。
午飯、晚飯都是貢院供的,口味還不及小學食堂訂的營養餐,質量更次,幸好已到了秋爽天氣,吃著還沒什麼異味。
多虧了前些日子高強度的模擬題,他的做題速度倒練得飛快。到得晚飯時,他也正好做完了最後一道詩經題,索性省了一餐,忍著餓檢查完錯漏,將題目抄至考卷上。
天色此時還黃亮亮的,從號房門外照進來的陽光正落在捲紙上,離扶出起碼還得有一個小時工夫。他便閉著眼坐在椅子上,打開腦內PDF從頭至尾檢查了一遍——這樣查不耗目力,在腦海里看得又清楚又全面,比用眼睛看著查還快。
將七篇制藝從頭到尾查完,也還不到掌燭的時候,崔燮卻不想再等下去了,起身對號軍說:「我要交卷。」
那號軍極有風骨,絕不因他長得好看就以為他不會作弊,全程不錯眼珠地盯著他收拾好捲紙和草稿,又陪他到場內收卷官處,登記交卷。收卷官簽章用印,轉手便將試卷彌封,拿去給謄錄官謄錄成硃卷,送到詩經房請同考官批閱。
考卷從下午就陸陸續續地送到考官房中,崔燮並不在交得最早的一批,同期交卷的也有兩三人,夾在一堆硃卷里並不顯眼。兩位同考官雖然知道崔燮也在這場鄉試,盯的卻是提前教的那幾位考生,一邊判一邊議論著考生的答卷。
崔燮單憑那本《王窈娘琵琶記》底本就在翰院出盡了風頭,翰林院上下差不多都知道他的名字。兩位同考梁儲、張璞又是主筆楊廷和的同年,與他關係親近,都曾看過那院本,也判過他給太子伴考的試卷,略知崔燮寫文的風格,判卷時就在猜哪份他的卷子。
這篇「氣清筆健、理足神完」,像他的風格;那篇「骨力堅凝、豐裁峻整」,看著也眼熟;最早交卷的那篇雖然略有幾句不夠精煉,卻也「格律嚴謹、理法精密」,是西涯公弟子應有的文章……
兩人討論了一下午也沒結果,索性先飽餐了特供考官的精美肴饌,吃罷飯再拿新遞進來的硃卷消食。
作者有話要說:這篇抄自清代硃卷彙編,蔡振武卷
清代硃卷彙編太棒了,還有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