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白楊和陸衫松把信給嫂子之後就打水洗漱了,今天他們在帽兒胡同玩得太開心,出了一身汗再不洗澡明天去學校就沒朋友了。
姜青黎接過信一看,陸白楊這個馬大哈,這封信哪裡是陸家和這個堂伯寫的,分明是陸忠軍這個堂哥寫的。
他只顧著完了,一看是家裡的地址就以為是陸家和寫來的。
陸家和已經升到公社當主任了,他做事一向公正,本來培養了自己兒子當大隊長的,不過後來有了更好的人選就拘著兒子。
不過為了安慰兒子,他想辦法托人給兒子在縣裡弄了個正式工,他兒子屁顛屁顛跑去縣裡了。
接任大隊長這一職位的是陸家和的大侄子,一個剛從部隊退伍回來的漢子叫陸忠軍。
陸忠軍原在部隊當兵已經做到營長級別,後來出任務受傷無法再做高難度運動,於是無奈退伍。
按照他在部隊擔任的職位,縣裡所有廠子任他選,而且他足以擔當保衛科科長一職,不過他拒絕了部隊的安排,把機會讓給更有需要的人。
陸忠軍一直都跟家裡密切聯繫,知道家裡現在發展得好,於是帶著妻兒回河灣大隊生活。
在他看來,自己回河灣大隊無論怎麼樣都不會過得太差,但是他手底下的一個兵就不一樣了,那個人也是為他擋災,不然他傷得厲害,說不定下半生就得在床上度過了。
現在他只是不能做高強度運動,回老家掙幹活工分還是可以的,如果他的兵回去,說不定掙的工分都不一定夠自己吃,更別說養活妻兒了。
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回去之後,家裡不僅是明亮的紅磚房,而且陸家和這個大伯竟然讓她接手大隊長這個位置。
自上任以來一直非常尊重大伯陸家和這個前大隊長,現任的公社副書記,大隊有什麼重要事情或者重大無法決策還是會找陸家和拿主意。
除此之外,還主動給陸川柏夫妻寫信,跟兩人聯絡感情。
經過部隊的錘鍊和戰火的洗禮,陸忠軍是一個言出必行、剛正不阿中又帶著一絲圓滑變通的人。
為了不負陸家和所託,他上任之後兢兢業業,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把河灣大隊管理得有條不紊,贏得了絕大部分人的認可。
姜青黎拿著信,在等陸川柏回來一起看還是自己先拆開看中猶豫了三秒,最後決定先自己看。
陸川柏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空回來,如果信中有急事自己先看還能及時給出應對方法。
於是,她便拆開信看了起來。
信里,陸忠軍先是詢問幾人的情況,又大致說了一下陸家的一些情況,而後細說了自他上任後河灣大隊發生的重大事情。
首先是河灣大隊小學準備改成廠辦子弟小學。
為了完善工人福利、凝聚人心,經過河灣大隊大隊部領導和所有廠領導研究決定將大隊小學改為廠辦子弟小學,只要在河灣大隊三家工廠上班的人,家裡的孩子都能在廠辦子弟小學上學。
大家商議好之後就由陸忠軍去公社找陸家和,跟他說了此事,詢問是否可行。陸家和一聽立馬拍大腿叫好。
他陸家和先是陸家人再是公社領導,廠辦子弟小學百益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於是在他的幫助下,河灣大隊家裡廠辦小學的申請成功通過。
當然,公社也希望底下的大隊越來越好,特別是因為河灣大隊的崛起,前公社書記已經升遷到縣裡,現任書記和其他領導正等著政績升遷呢,所以對河灣大隊特別友善,只要不是十分過分的事兒,現任書記和其他領導自然不會攔著。
於是,河灣大隊建立廠辦小學的事兒就這麼定下來了,於是,才建立兩年的學校又要擴建了,這個決定一出,贏得了廠里的全體工人的全力支持,擴建的時候,很多人自發過來幫忙幹活,趕也趕不走的那種。
沒辦法,河灣大隊只能組織後勤部負責眾人的伙食。
其次就是建立廠辦衛生室。
只要是廠里的工人都可以享受免費或者用極低的費用看病治病,毋庸置疑,這也是一項有益於廠里工人的福利,得到了廠里所有工人的大力支持和擁護。
原有的衛生室繼續保留,廠辦衛生室就建立在廠子的劃分區域裡。
當然,這也是跟公社以及縣裡都打過招呼的,現在藥材基本上都是統一供應,中藥還好說,懂藥材的人上山怎麼著都能挖到不少實用的。
但是西藥和聽診器等醫療設備就不是他們能找到的了,這些都需要縣裡統一調配。
目前,這兩個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接下來,大隊部決定繼續完善隊裡的基建和福利,力求跟城裡的廠子一樣,讓工人們享受到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福利。
雖然,河灣大隊一切都在向善向好,不過其中也有一些不好的事兒發生。
河灣大隊的富裕在臨江公社甚至整個合山縣都不是秘密,於是一些二流子生起了歪心思,見縫插針地找隊裡的年輕小伙子出去玩兒。
儘管大隊三令五申,但是還有人上當受騙,把家裡的積蓄全都敗光了,那個小伙子是大灣村一個陶姓小伙子,跟陶大柱一家沾親帶故。
那段時間,陶姓小伙子家裡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哭聲天天有,比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架勢還要厲害。
不過那些二流子也沒有好下場,被陸忠軍用計一網打盡,現在已經在某個地方開荒了,陶姓小伙子也不例外。
不過這也不是沒有好處,陶姓小伙子及其家裡的慘狀給隊裡人敲響了警鐘,一些以為家裡有錢了可以隨意花,想嘗試新鮮事物或者追求刺激的人都悄悄縮回了腳。
日子這般美好,他們才不要去開荒呢,於是河灣大隊迎來了一個全新的風貌,隊裡一時間倒也和諧了不少。
姜青黎看到這裡有些悵然若失,這些二流子的做法看著太特麼眼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