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一朝成名天下知

  「那麼,便視士卒性命為草芥嗎?士卒之命便不是命嗎?」

  那書生竟然不避不讓,直接反問道:「將軍可知,在這些士卒身後,關聯著多少家庭?」

  張昌宗不氣不惱,反而笑起來,神情自若的轉向主持人冷子暢:「冷主編,可能順勢展開第二主題?這位兄台的問題,若讓我談來,連主題都可以一併說了。記住本站域名」

  冷子暢略略頷首,轉向台上的大佬們:「諸位先生的建議呢?」

  王琰道:「若細論起來,其實方才世茂所述,已可說是第二主題範圍之內的論題,既然世茂有談興,依老夫看,順勢進入第二議題恰當其時。諸位以為呢?」

  廣陵先生點點頭,表示附議,其他幾位老先生也沒意見,張昌宗看著,不止沒意見,怕是還滿心期盼他們這些小年輕辯論,看能說出什麼個所以然來。

  張昌宗見大家都沒意見,笑了一下,笑容在俊美的臉龐上分外的英俊好看,從容不迫,氣定神閒:「這位兄台如何稱呼?」

  那書生朗聲答道:「河東桑泉張思讓。」

  張昌宗訝然道:「原來還是同姓本家?也是巧了。既然張兄問了,在在下答之前,請問張兄,面對四夷,對朝廷有何建議?和或戰?可有主張?」

  張思讓道:「既然將軍動問,那在下這裡倒有些愚見。」

  「請講。」

  「喏。」

  張思讓昂然道:「張將軍方才說,戰略主張對突厥施行長期削弱的策略,於此,在下不同意。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削弱敵方的同時,我方不也在損傷嗎?」

  張昌宗道:「說到損傷,我認為不能撇開戰爭的本質去談損傷,枉顧根基空談損傷以講仁義的做法,那就是耍流氓。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是為國家利益服務!不是為國為民而發動的戰爭,那是不得人心的,國雖大,忘戰必危,好戰必亡。唯有本著利國利民的基礎上發動的戰爭,才是得人心的戰爭。而若是為國為民,若是保家衛國,以少量的損傷換取家國民族的存續,難道不是應該的嗎?不是軍隊應該盡到的責任嗎?若軍隊都怕犧牲,還還談何保家衛國?那軍隊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張思讓啞然。而聽眾們,台上的大佬和台下的年輕人們,不少人為張昌宗的發言擊節讚嘆不已,顯然是覺得他說的有道理。

  張昌宗笑著抱拳致意表示感謝,謝完了,張昌宗又道:「方才張兄所言,似乎是出自憐惜士卒,出自仁義之心?」

  張思讓道:「正是。前隋廣加征伐,死傷壯丁無數,乃至暴政而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將軍以為然否?」

  張昌宗依舊微笑著,慢條斯理的道:「說來說去,還是仁義的問題。既然張兄說到仁義,是該論一論。論及仁義,先賢們曾各有論點,而我這裡來說,我的仁,唯有四字,知行合一。心之所向,行之所終,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何謂知?」

  張思讓分毫不讓,咄咄逼人的繼續追問。張昌宗自然也不懼他,朗聲道:「知者,良知也。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於良知之上立志、勤學、修身、篤行,便是我的仁。此是我私德之仁,還有大仁。為君者各修其德,為臣者各盡其忠,為民者各思其職,則天下太平,是為大仁。」

  「叮!」

  竟一起響起好多聲敲磬的聲音,冷子暢左右看看,不止台上的大佬們,便是台下的後輩們,都有許多人敲了磬。

  冷子暢滿臉笑的勸道:「還請大家不要著急,一個一個來,否則,大家擠在一起發言,亂糟糟地,豈不是說什麼都聽不清了?不如,請台上的先生們先來可好?」

  「大善。」

  眾人紛紛點頭。台上的大佬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王恭顯然是急性子,立即搶著道:「王某先來?」

  眾大佬不禁苦笑,只得讓他先來。王恭立即問道:「孟子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汝之良知,便是仁乎?」

  張昌宗理所應當:「便是仁。君王、臣子、百姓,大家都在一個國里,各司其職,各擔其事,君王治理好國家,臣子輔佐好君王,士農工商諸百姓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例如,農耕好田,士做好教化工作,為國家開啟民智,輸送更多的人才,格斯其中,難道不是一副國泰民安的景象嗎?這不是仁政嗎?」

  河汾學派的根本依舊是儒家的仁政愛民為本,講究君王勤於納諫,重視民生。太宗朝的魏徵便是河汾學派的佼佼者。

  張昌宗的觀點出自王陽明的心學,但又不全然是心學的東西,有他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在其中。當今的形勢,自兩晉南北朝以來,一直都有談玄之風。大唐立國,以老子後人自居,談玄之風並未斷絕。如今女皇又崇佛,佛教一時興起,論禪之風盛行。

  相比佛道,儒家這時的情況有些弱勢,雖說科舉選士,但科舉重詩賦而輕經學之風漸起,對儒學發展並不利。有識之士中,已漸漸有了儒學需改革的認識,

  張昌宗今天提出的觀點,並不是所有大佬都贊同,但卻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和思路,一個與佛道截然不同的,根植於儒家仁義為本的根基上的新方向。

  於是,本來是要辯論針對四夷的政策,最後卻歪樓成了儒學討論會。張昌宗自然是樂見其成的,他覺得對畏威而不懷德的四夷來說,唯有戰爭才能換來長久的安寧。四夷就像對中原虎視眈眈的餓狼,只要中原王朝露出一絲軟弱,他們就能群起而上,分食中原。

  張昌宗拋出的知行合一的觀點就像是引子,徹底引燃了大佬們和與會人士的熱情,支持佛家觀點也好,支持道家觀點也好,儒家子弟也好,各自暢所欲言,闡述觀點,各種觀點、思想相碰撞,交匯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張昌宗堅持著自己的觀點,與各家思想相碰撞,以辯論做交流,互相說服,互相駁斥,頗有興致勃勃之感,說到興起時,拍桌子、擼袖子,什麼斯文,什麼教養都忘記了,先說服對方再說。

  看著侃侃而談的張昌宗,東正先生跟廣陵先生低聲附耳道:「悟觀兄,你說這張昌宗真是上官修儀的弟子?」

  曹參:「據聞,張昌宗的蒙師是義豐李欽讓,座師卻是上官修儀,是否還有旁地師承……倒未曾聽說。」

  東正先生有些嘀咕:「上官擅詩文,此事聞名天下,也多有筆墨流出,但於儒學……能教出張昌宗這等弟子的,非大儒不可為之,上官嘛……」

  東正先生笑著搖搖頭,雖未明說,但意思已然明了。曹參心頭一動,道:「此事不急,且先看看再說也不遲。」

  這一場文會,從白天一直進行到晚上,與第二主題的熱鬧相比,賽詩會上的詩作雖然算得上佳作,但第二主題後投到季刊的眾多文章相比,卻顯得相形見絀。

  與詩篇相比,更精彩的是眾多文章中精彩的思想碰撞,這些思想的產生和交流,不止影響到本朝儒學的發展,成為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亦發展出許多流芳千古的學說、學派,史稱「洗月台爭鳴宴」。

  這些都是後話,最直觀的影響是,張昌宗一宴成名,成為了天下共知的才子,儒學造詣過人的年輕士子,為士林看重。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