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佩佩一看那些眼熟的東西,也跟著「噗嗤」一聲笑了出來:「估摸著你爹覺得好吃,想著我愛吃,就一起寄過來了。他也不想想,他在那邊吃的是現炒的,肯定好吃,那麼大老遠寄過來,早走味了。」
「那是爹想娘了啊,知道的他是出差去了,不知道的還以為爹是大採購去了。瞧瞧他這齣一趟遠門,都不知道給娘捎了多少東西回來。也不知道爹帶的那點錢夠不夠用,別是跟人家借的。」段小雅捂嘴笑,「我之前在書院的時候,嚴嬸子就掏了不少東西出來和大家分,說她一個人吃不完,那麼大老遠寄過來丟了又可惜,留著吧,又放不了多久了……我也分到了三瓜兩棗,至於那味道,就別想了。」
「天南海北的,也就現在路修得好了,還能從大老遠地運過來,趕著幾口吃的。要是以前,想都別想,半道上就給你壞掉了。」白佩佩懷念起了上輩子。
若是上輩子,飛機高鐵什麼的,南北方的貨物交流,什麼吃不到啊。
年紀長一些的,還知道什麼是哪兒的特產,年紀輕一點的根本就分不清來。你住北邊,家門口就能買到南邊的東西;你住南邊,早上一起來就能吃到北邊的吃食,還有什麼感覺啊。
那個時候,才是真真正正的物資豐富。
哪像現在,南北兩邊的人拿到對面的東西,還能稀罕稀罕。
夏厚德估計也是聽到當地人夸,想要讓白佩佩嘗個鮮,又想著她要送人,便買了這麼多回來。
瓜子、花生肯定是走油了,留了點白佩佩嘗味,剩下的就全分了。
至於他們是拿去送人了,還是拿來重新過火炒了,那就是他們的事了。
熱鬧的分完東西,白佩佩拆開了夏厚德寫給她的信。
照例報了一個平安,告訴她,他想她了。
然後擔心她擔心他在那邊的情況,也都一一在信里寫明,讓她不要擔心,一切順利。不出意外的話,他明年秋天就能回來了。
段小雅沒走,還坐在原地喝茶。
聽到白佩佩提到夏厚德什麼才回來,說道:「這麼久?爹要明年秋天才回啊,我還以為,夏天蝗災季過了,也就差不多了。」
「他們不確定來年情況,怕多少會有些災情,要是直接這麼走了,後面的人日子不好過。所以你爹和嚴先生商量,他們還是等秋收以後,確定那邊度過了難關再走。」
「爹跟娘一樣,就是心善,看不得別人受苦。」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你爹也是苦日子過過來的,餓過肚子,知道那滋味,現在他既然有了這個能力,自然是能幫一把是一把。」白佩佩說道,「我們同是大昭人,大家都是同胞,原該就是你幫我,我幫你,大家同舟共濟,才能實現和諧美好的大昭。」
段小雅點頭。
她現在是越來越能夠理解她娘所說的這些話了,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當他們沒有能力的時候就算了,顧好自己小家即可,一旦他們有了這個能力,就不能只顧自己,能幫多少人是多少人。
大家同是大昭人,唯有所有大昭人同心協力,大昭才能越來越好。
至於其間的鉤心斗角,你斗你的,那也沒什麼,各憑本事。但要是你敢危害到大昭,那就不好意思了,我就只能聯合該聯合的力量,把你瓦解了。
段小雅的心性,潛移默化地受著影響。
此時,她或許沒有察覺到,等未來有一天,這些變化宛如一隻蝴蝶一般,將要引起巨大的能量。
二十五,磨豆腐。
夏家肯定也是要磨的。沒辦法,夏家人多,主家就那麼些人,但下面奴僕、佃戶多啊,這要直接採購,得花多少錢啊。再加上夏家本來也有自己的家用磨坊,上面吩咐一聲,下面也就準備了起來。
雞鴨魚肉之類,也早就聯繫好了養殖場,讓他們按時送過來。
醃的醃肉、掛的掛肉,新鮮的則不急,這幾天送過來即可。有的是直接送過來的活物,需要下人們自己宰殺,有的則是殺好了的,新鮮著送過來,自己收拾一下掛好即可。
這段日子,夏家的灶上都沒停過。
各種炒貨、年糕、粉條不斷,拆裝的拆裝,打包的打包,一摞一摞放好,綁上紅繩,貼上福字。
這些東西弄好以後,再分門別類地往各家送去,禮尚往來。
一直到過年前,夏家門口就沒斷過馬車。
長房長媳韓嬌嬌終於得空,分批將夏家奴僕召了過來,請白佩佩等人過來說話,發放「年禮」。
做為主家,這大過年的,肯定也得給下人發一份。
東西不多,一般都是瓜果蔬菜肉條點心之類的,但也是一份心意。
隨著夏家水漲船高,準備的東西也就隨之漲了些。
像往常,夏家還窮的時候,稍微發一條肉乾,都能叫同樣過苦日子的下人高興幾宿。
而現在,發些瓜果蔬菜點心之類的東西,也叫人高興。這些東西看著不值錢,但不用自己花錢買,不吃白不吃。要是得自己花錢買,他們也捨不得這麼吃了。
至於對聯啥的,他們捨不得花錢買,但紅紙總有吧?
去寧山書院那邊求一幅字,還是容易的。
每年寧山書院那邊都會搞免費寫對聯活動,有興趣的人都可以拖家帶口到學院附近的集市瞧瞧,其本上都能碰到。
當然了,人家都免費給你寫了,總不能紙也要人家出吧?因此,去的時候記得帶上一副紅紙。
即使忘記帶了也沒關係,旁邊的書店裡有賣。
只不過跟熱鬧的貿易街相比,這邊顯得冷清了些,紅紙上也沒有金線,就是普普通通的紅紙。
本來,夏明清是不想將免費寫對聯的活動放在這兒的,覺得要是放了的話,會影響書院形象。學院外的這個集體主要針對的是書院的學生,他們又不是神,也需要吃喝拉撒。
但相較於貿易街,書院街就安靜許多了。
青石板鋪就的路面,兩邊的建築物古樸而典雅,木質的門窗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隨意一張懸掛的店幡都有可能出自書院的某個大家,楷書、行草、草書,風格彰顯。
即使已經快過年了,這裡的空氣里瀰漫著的依舊是股淡淡的墨香,或者混淆了誰點燃的松香。各式書肆的木門半掩,透過門縫,可以看見裡面陳列的書籍,從經史子集到詩詞歌賦,種類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