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頭也被這個話題重新拉回了注意力,目不轉睛的望著劉氏。→
當『鎂光燈』重新打回劉氏身上,劉氏舔了舔嘴唇,得到唾液滋潤的嘴唇一下子就被灌注了活力,關於鄭秀芝的信息如同大壩泄洪般狂涌而至……
「鄭秀芝的爹,爹你和三哥或許陌生,但我若說起鄭秀芝的爺爺,那你們肯定曉得。」
「因為這個老人家啊,當年可是十里八村響噹噹的人物呢!」
「哦?快說快說。」老漢坐直了身體,睜大了眼,準備迎接這個『挑戰』。
楊華忠的興趣也被劉氏幾句話給徹底調動起來,目光灼灼的望過來。
劉氏老享受這種感覺了,她面頰上甚至騰起一抹異樣的紅潤,像剝洋蔥似的,一層層往後剝……
「鄭秀芝的爺爺是鄭家村唯一的秀才!咋樣,爹,三哥,你們這下是不是能猜到?」
鄭家村唯一的秀才?
老楊頭和楊華忠面面相覷,然後,驚訝和喜悅和父子兩個的眼中一點點溢出。
尤其是楊華忠,更是激動的差點從凳子上站起來,「是鄭華光老先生,當年,大哥啟蒙就是拜他為師,我們哥幾個時常去鄭家村的私塾那邊玩耍,扒在門口偷聽偷看,鄭老先生從不驅趕我們,好幾回還溫和的叫我們進去聽,他知識淵博,人也好!」
楊華忠越說越動情,紅光滿面,眼中都是光芒,仿佛又重回了那當年年少。
對此老楊頭也是感動身受,接過楊華忠的話茬說:「鄭老先生對你們兄弟好,對你大哥更是傾囊相授,這也是因為咱家的家長開明大義,你們幾個的束脩我從來沒拖欠過。」
「像你娘那樣摳巴的人,都請鄭老先生來家裡吃過兩頓飯,逢年過節的雞蛋,鞋襪,更是沒少送。」
「只可惜你大哥不太爭氣,終其一生都只是一個童生,哎!」
邊上,孫氏和劉氏都被這爺倆激動的追憶給吸引住。
孫氏始終溫和的聽著,微笑的看著,間隙給他們爺倆把涼了的茶換成熱茶。
劉氏則找了把凳子坐下來,咧著嘴笑呵呵聽,當聽到最後兩句,劉氏的笑容在臉上微微凝滯了下,嘴角緩緩勾起嘲諷的弧度。
說那麼多,又是束脩又是禮品的,大哥連個秀才都沒撈到。
這個錢和東西要是換個兒子來培養,指不定還能撈個秀才呢!
別人不說,他們兄弟幾個裡面,老四念書肯定腦子最好使。→
哎,可惜了啊不是長子,不然,老四是秀才,自己也就是秀才娘子啦!
可轉念一想,憑著老四當年的容貌,再有秀才的身份,怎麼著也得賠個員外家的閨女,咋地也輪不到自己。
嘿嘿,這麼一算,不培養也好,人各有命,千千萬萬條命,真的比不出哪條最好,哪條最不好。
所以啊還是珍惜眼下的這條。
眼看著老楊頭和楊華忠這追憶起來就沒完沒了,聚焦在自己身上的鎂光燈都渙散了,劉氏握拳擱嘴邊輕輕咳了兩嗓子。
「爹,三哥,你們還要聽永青婚事的事不?」
老楊頭和楊華忠面面相覷,然後父子倆都放聲笑了起來,笑聲爽朗。
「四弟妹,你接著說。」楊華忠說。
既然是鄭華光老先生家的孫女,那就是念書人家的後代,品行各方面肯定都端正。
「等一下,我有話要問。」老楊頭突然又橫插了一槓子。
「老四家的,鄭老先生還在世不?我記得當年他家長子考中了舉人,他們一家跟著長子去了外地,就再也沒回來。」
劉氏說:「鄭老先生過世都十幾年啦!」
「啊?都十幾年了?」老楊頭沉默了。
他原本還想著若是鄭華光在世,跟自己年紀差不多,若是兩家能結成兒女親家,兩個老漢還能經常一起坐坐,聊聊從前的事兒。
沒想到作古都十幾年了,墳頭草齊腰深哦!
「這個鄭秀芝,是鄭老先生二兒子家的閨女。」劉氏接著說。
「鄭家老二的?」老楊頭眯起眼再次陷入回憶。
「要是我沒記錯,這鄭家老二應該跟老五差不多大,也是四十出頭的人了,他考上啥功名了?家中幾個子女?」
劉氏擺擺手:「哎,說到這個鄭家老二就尷尬啦,自己老爹是秀才,哥哥是舉人,他自個卻連個童生都沒撈到!」
「咋會這樣呢?」老楊頭張開的嘴有點合不攏,眼底是深深的困惑。
劉氏說:「龍生九子各有所好,也並不一定就老子英雄兒好漢哪!」
老楊頭想想也是,有的人家一代不如一代,而有的人家像老三這樣的,生的閨女是大商人,生的兒子更不得了,狀元郎!
「那鄭家老二是做的啥營生呢?」老漢又問。
劉氏說:「早些年做的小生意,因為哥哥是舉人,照著二房,日子也過得去。」
「生了三兒一女,三個兒子也都是做小生意的,鄭秀芝是老四,最小的閨女。」
「原本這一大家子都在外面住,可這不是鄭家老大病死在任上麼,鄭家二房沒了照拂,鄭老二就想著帶著一大家子回老家來,置辦點房產,做點營生,也算是落葉歸根。」
「這個鄭秀芝啊,今年十八,模樣,身段,我都看過了,皆不在劉娥之下。」
「而且從小就跟著她大伯念過兩年書,也算是個知書識禮的好姑娘,書卷氣甩劉娥十八條街!」
「而且我還打聽到,鄭秀芝是鄭老二夫婦的心頭寶,三個哥哥嫂嫂都很疼這小姑子。」
「這姑娘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之前在外地有過婚約,但因為鄭老二打算回鄉來養老,那婚約就解除了。」
老楊頭一聽這話,頓時急眼了,「解除?就算解除,我都怕了,怕倆年輕男女有了感情,藕斷絲連這對咱家永青又是一個傷害啊!」
楊華忠也皺起眉頭,對劉氏說:「四弟妹,最好不要再給永青找那種有過婚約的姑娘,總怕節外生枝。」
面對老楊頭和楊華忠的雙重不悅,劉氏卻是一點兒都沒氣餒,更沒有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