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坪村。→
綿綿和夜一訂婚的事成了長坪村水災之後迎來的第一個喜訊。
但這個喜訊,似乎並沒有在村里掀起多大的波瀾。
理由很簡單,大伙兒剛剛忙完災後的家園重建,好不容易搬回了村里,接著又要搶著播下第二季的莊稼。
要是錯過了第二季的莊稼,那可不僅僅是今年這半年沒吃的,過年更指望不上,餓肚子會一直持續到明年上半年,一直到明年暑天第一季的莊稼成熟才能吃上東西。
駱家雖然開設了粥棚,但大伙兒都曉得那不是長久之計,駱家的粥棚不可能一直開下去,那是這段空檔期救命用的,到最後還得靠自己。
所以,比起夜一和綿綿的喜訊,大伙兒更在意的是朝廷的救濟糧啥時候能下來,具體到各家各戶又能分到多少!
但是對於老楊家來說,綿綿和夜一定婚,這就是一樁大喜事。
「哈哈,我老早就猜到了晴兒要給這兩人拉紅線,為了給你們一個驚喜,我才故意憋著沒說的。」
這不,劉氏又跟孫氏,曹八妹她們那兒吹噓了。
大伙兒都笑,都夸劉氏是小諸葛,未卜先知。
譚氏也在場,劉氏問譚氏:「娘,你樂呵不?你又添了一個吃皇糧的孫女婿呢!」
譚氏直言不諱:「我樂呵,夜一,雪雲,都是好兒郎,綿綿和三丫頭都是有福氣的丫頭。→」
大伙兒都笑。
譚氏的目光又落在劉氏身上,「菊兒的那個夫婿陳彪,雖不是吃皇糧的,在咱這鄉下地方來說也算不錯,至少人心正,有擔當,能養活一家老小。」
三丫頭和菊兒接連被誇,劉氏一臉得意。
然後她瞥了眼曹八妹,又說:「我說八妹,咱繡繡這親事是不是訂的太早了點?好飯不怕晚,你看綿綿,如今找了個吃皇糧的。」
劉氏這話一出,曹八妹臉上的笑容便有點不自然了。
旁邊的孫氏臉色也變了變,朝劉氏暗暗使眼色,可惜劉氏沒顧上,她正春風得意著呢。
曹八妹說:「早了嗎?我咋不覺得呢?各人有個人的緣分,我很滿意我家女婿李偉。」
孫氏也幫腔說:「李偉那孩子不錯,李家路也近,雖說不像雪雲還有夜一那樣吃皇糧,可李家父母高堂都在,大伯又是里正,那麼多人幫襯著,咱繡繡嫁過去日子肯定好過。」
曹八妹朝孫氏這感激一笑。
劉氏聽到孫氏這麼說,也意識到自己先前得意忘形,說的話有點不妥當了。→
不過,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說錯了,也挽救不回來了,所以劉氏只能厚著臉皮跟著訕訕的笑。
譚氏這時候咳了一聲,點了劉氏的名,說:「咱老楊家外嫁的夫婿里,當初荷丫頭的那個余金寶是最差勁的。」
提到余金寶,劉氏頓時就得意不起來了。
「娘。他早就不是咱老楊家的女婿了,你就別說他了行不?」劉氏問。
這個死老太婆,明面上是在幫八妹出頭,暗地裡肯定是在報那天麵條被搶了的仇。
可那天也不是自己要搶啊,是老太婆自己不吃,五弟妹端回來,自己怕浪費才吃的……
劉氏滿肚子委屈,又咬牙切齒的說:「余金寶那個天殺的,拋棄我荷兒,早晚不得好死!」
曹八妹就問劉氏:「荷兒當年留在余家村的那個閨女,到如今多大了呀?」
劉氏說:「十一個年頭了。」
「啊?都那麼大了啊?荷兒自己也才二十多吧?」曹八妹又問。
「荷兒跟大安一年的,小月份,今年二十六。」孫氏說。
劉氏咬著牙忿忿說:「那個死丫頭不聽話,毛都沒長齊就跟余金寶在一塊兒了,生娃生的早。」
「那孩子如今在哪呀?好多年了也沒回過咱老楊家哦?」曹八妹又問。
劉氏搖搖頭:「起初是跟著余金寶去了縣城,後面就不清楚了。」
「四嬸就沒想過去把外孫女接回來?」曹八妹今個逮住這個事兒刨根究底,大伙兒都覺得意外,這可不像八妹平素的性子啊。
不過隨即一想,又都隱隱猜到什麼。
至此,劉氏也察覺出曹八妹這是在故意找茬了。
原因……肯定是自己先前說了李偉不如雪雲和夜一,所以曹八妹就逮住余金寶死勁兒的咬。
劉氏搖頭:「我才不接呢,那孩子姓余又不姓楊,打小也沒養在我身邊,沒情分,就算我去接,余金寶也不一定放人,就算放人,也不見得跟我們親近,何必要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兒?」
得,劉氏這態度,讓曹八妹無話可說了。
其實還是能找到別的事來繼續打壓四房,比如荷丫頭後面失蹤那幾年被人割了舌頭,還生了個兒子被人搶了。
又比如康小子的兔唇,將來能不能找到媳婦兒……
但這些事不能再說,再說矛盾就真的深了,也會激怒其他人,顯得自己小量氣,咄咄逼人。
於是,曹八妹起身說:「出來的時候鍋里在燒水,我就先回去了。」
孫氏感念曹八妹的見好就收,也不留她,起身說:「好,回頭得空再來陪三嬸說話。」
「好嘞。」
曹八妹離開後,劉氏忿忿說:「從前沒領教到,還以為八妹是個好脾氣呢,原來這瘦瘦小小的人心眼也不大嘛,怪不得都說矮子矮一肚子的拐……」
「你罵誰矮子矮呢?來來來,你給我站起來,讓我瞅瞅你又有多高?」
劉氏猛然捂住嘴,驚恐的望向黑下臉來的譚氏。
這回,她是真的想把自己的舌頭給咬下來了。
曹八妹雖矮,可譚氏更矮,自己當著譚氏老太太的面罵人矮心眼小,這不是指著禿頭罵癩子嗎?
捅了馬蜂窩了。
「娘啊,我不是那意思,沒罵你……」劉氏慌忙跟譚氏那兒解釋。
然而,譚氏卻不接受劉氏的解釋,一個勁兒的要劉氏站起來,原地轉三圈,讓她瞅瞅劉氏到底有多高,劉氏的胸懷又有多開闊。
劉氏百般解釋求饒都無濟於事,只能跟孫氏那求助。
孫氏也是一個頭兩個大,在心裡對劉氏頗有不滿,但還是出聲幫劉氏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