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塵埃落定

  七半年前,1猛烈轟擊,大地為之震撼,兩軍相隔一里,炮彈以肉眼難辨的速度飛向遼陽城牆,上千門火炮同時開火,使得整個上前千明軍進攻顯得氣勢如虹。

  遼陽城頭已經沒剩幾個包衣,昨天的炮擊給這些狗奴才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親眼目睹到城頭的殘肢剩體後,性情再溫順,對主子再忠誠的包衣啊哈,也不願再登上城頭守衛。

  多鐸好不容易湊足了兩千多包衣,他們遠遠對面明軍陣中推出一架架龐然大物似的紅衣大炮,這些包衣奴才的最後一絲勇氣消耗殆盡,其中不少人都把牛皮盾牌舉在身前,好像這樣就能擋住飛速而來的炮彈,能讓他們逃出生天。

  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明軍對遼陽城志在必得,朱由檢說的很明白,如果遼陽城再不攻克,就要拿平南王以及太子少保下獄,大概率上會那他們下火鍋。

  崇禎皇帝已經半年沒吃人了,最近感覺很不適應,如果不能吃建奴,不能吃多鐸多爾袞,那就只好拿身邊人下手了。

  所以李定國麾下各部攻打遼陽城幾乎傾盡全力,包括李定國自己。

  圍三打一,圍點打援。

  理想很美滿,然後現實········

  輸了一半,於是勞工和虎子。

  皇太極時代,清一統天下的帝國欲望日益膨脹,但在它逐步征服朝鮮的過程中,卻始終維持與日本在朝鮮利益和平共處的局面。雖然日本的鎖國政策以及清長時期地關注於關內外的征戰,在客觀上減少了雙方直接衝突的機會,但是對於尚武,且實現內部統一為時不久的滿清政權來說,當其在朝鮮後來居上,並處在征服者的地位時,能夠長時間地在朝鮮問題上未與日本發生任何利害衝突,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偶然性的結果。應該正視在這些現象背後存在著這樣的事實,清處理在朝鮮與日本相涉關係問題上有既定的政策,即採取審慎克制的態度。這一政策應起源於努爾哈赤時代就開始的對日本的認識。1626年皇太極繼位,1627年出兵朝鮮,但絲毫未擾及釜山的「倭館」;1637年皇太極親征朝鮮,雖然曾指令朝鮮「通信日本」「導其使者赴朝」,但最終也並未強制朝鮮執行。與此同時,清始終對日本保持有一定的防範意識。雖然清始終對朝鮮以「倭情叵測」為名修築內地城防嚴加管制,但是「釜山等地已為許築」。31 1639年清派赴朝鮮的使節風聞「(日本)聽命於中原,將欲出來」的消息後,立刻關照朝鮮邊關「凡有消息,皆即通報沈中」。321644年春夏之交,清軍已大舉入關與明軍及李自成部逐鹿中原,朝鮮派赴瀋陽的使節「所齎倭情咨文,呈納於兵部,則承旨者傳其帝命曰:『倭情可慮,須嚴飭邊備,不忘戰守之具』雲。」33此時已是清順治朝攝政王多爾袞執政的時代了。在關鍵時刻日本始終處在滿清最高統治者的政治視野之內,這應與其對東亞國際政治關係的清醒認識有關。儘管如此,但仍應該承認直至入主中原,並建立起全國性的中央政權,清始終沒有十分強的來自於日本的壓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