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赴死

  向北相望,無論是南方的海盜巨頭鄭森,亦或是北方的糯康卡,對崇禎皇帝來說,都不是能輕易對付的主。

  鄭森也就是鄭成功,此時麾下戰艦千艘,甲兵十萬,鄭氏集團控制著整個東海乃至日本朝鮮的商業貿易。其水師陸戰能力也不容小覷。要知道,這是一支具備與荷蘭軍隊正面對抗的鐵血強軍,即便是與建奴遭遇,也絲毫不顯畏懼之色。

  至於北方的糯康卡,他所領導的烏真哈超軍,幾乎是這個時代陸地最強大的存在,沒有之一。除非腦子進水,否則朱由檢是不會讓他的精銳部隊和這些包衣奴才們死磕到底的。

  崇禎二十三年,儘管南北交困,形勢已到極度危急的時候,崇禎皇帝朱由檢還是堅持血戰到底。

  大明祖訓: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當然不是痴人囈語,而是崇禎皇帝現在必須要做的。

  儘管控制區域只剩北直隸河南山東,區區數省份,儘管手中不過區區五萬人,儘管困難重重,崇禎皇帝朱由檢還是果斷堅決,堅決要和南北兩邊開戰。

  同時開戰當時是不現實的,崇禎皇帝採取的是先南後北進軍策略,明軍主力迅速南下,一舉擊敗鄭成功勢力,而後抽調兵力扼守京畿,防止糯康卡乘機南下。然後靜觀其變,等待時機收復遼東。

  崇禎皇帝制定的作戰計劃,聽起來頗為簡單,然而真正開始實施起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且不說從南向北攻略最終統一中國,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先例,單是說對付洶湧而來的鄭氏海盜,明軍有幾成勝算都是個問題。

  鄭成功麾下兵士都接受過嚴格訓練,絕非普通流賊或是河匪所能對比。

  朱由檢將一大批新兵投入到這場平叛之中,也就相當於把自己推進了火坑。這些新兵絕不是這群百戰強斌—

  崇禎皇帝幻想的,先南後北的戰略,多少有些抄襲宋太祖趙匡胤,周世宗柴榮的意思。然而這樣的戰略聽起來太過冒險,萬一初戰不利,所有一切都將付之東流額,而且大概率是多少你再朱由檢不敢與賞賜給你完全是痴人說夢,他想要效法周世宗柴榮,抑或是宋太祖趙匡胤

  皇太極時代,清一統天下的帝國欲望日益膨脹,但在它逐步征服朝鮮的過程中,卻始終維持與日本在朝鮮利益和平共處的局面。雖然日本的鎖國政策以及清長時期地關注於關內外的征戰,在客觀上減少了雙方直接衝突的機會,但是對於尚武,且實現內部統一為時不久的滿清政權來說,當其在朝鮮後來居上,並處在征服者的地位時,能夠長時間地在朝鮮問題上未與日本發生任何利害衝突,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偶然性的結果。應該正視在這些現象背後存在著這樣的事實,清處理在朝鮮與日本相涉關係問題上有既定的政策,即採取審慎克制的態度。這一政策應起源於努爾哈赤時代就開始的對日本的認識。1626年皇太極繼位,1627年出兵朝鮮,但絲毫未擾及釜山的「倭館」;1637年皇太極親征朝鮮,雖然曾指令朝鮮「通信日本」「導其使者赴朝」,但最終也並未強制朝鮮執行。與此同時,清始終對日本保持有一定的防範意識。雖然清始終對朝鮮以「倭情叵測」為名修築內地城防嚴加管制,但是「釜山等地已為許築」。31 1639年清派赴朝鮮的使節風聞「(日本)聽命於中原,將欲出來」的消息後,立刻關照朝鮮邊關「凡有消息,皆即通報沈中」。321644年春夏之交,清軍已大舉入關與明軍及李自成部逐鹿中原,朝鮮派赴瀋陽的使節「所齎倭情咨文,呈納於兵部,則承旨者傳其帝命曰:『倭情可慮,須嚴飭邊備,不忘戰守之具』雲。」33此時已是清順治朝攝政王多爾袞執政的時代了。在關鍵時刻日本始終處在滿清最高統治者的政治視野之內,這應與其對東亞國際政治關係的清醒認識有關。儘管如此,但仍應該承認直至入主中原,並建立起全國性的中央政權,清始終沒有十分強的來自於日本的壓力感,除了對自身力量的自信外,還應該解釋為此期清對鎖國中的日本的政治外交立場的了解和把握。

  那就兵部的名義發布公文,與蜂擁而上的人群海蜇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