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全部伏誅

  第444章 全部伏誅

  一個新技術的出現必須有相應的使用環境和配套措施,否則其命運大抵也就是被束之高閣。

  就似這膛線。

  因為它的存在,彈丸在飛出槍管的過程中會因摩擦高速旋轉,而由於摩擦和旋轉的關係,彈丸不但能夠抵抗空氣的干擾,其出膛速度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切莫小看這點抗干擾能力和初速度的提升。

  增加了膛線的線膛槍,其有效射程幾乎能比相同結構、材質的滑膛槍高出四五十米,用碾壓來形容也是毫不為過。

  若按尋常來想,這種劃時代的發明定然是方一誕生就被各方追捧,大規模使用也只在須臾之間。

  可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

  有關膛線最早的記載出現在1476年的一份義大利文件中,但等到線膛槍真正大規模使用卻已過了近四百年。

  這便是沒有使用場景和配套技術的結果了。

  膛線在提高精度、射程的同時會大幅降低填裝速度。

  一名熟練的士兵能夠在一分鐘內完成四次滑膛槍射擊,極端情況下甚至能達到六次,可若換成線膛槍,莫說達到這樣的射擊速度,在戰場上順利填裝彈丸幾乎都如登天一般。

  由此,在膛線誕生後的幾百年間,除了個別國家會裝備少量之外,線膛槍便成了不實用的代名詞。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將近四百年,直至一個被稱為米尼彈的東西出現。

  米尼彈乃是由鉛錫混合而制,其直徑略小於槍管,底部還設了一處凹陷。

  如此形制自能順利裝進擁有膛線的槍管之中,若再於凹陷塞入軟木,待火藥激發之後便可推動彈丸邊緣與槍管緊密貼合。

  這樣一來,米尼彈既完美解決了線膛槍填裝困難的問題,又不至於破壞火槍的氣密性,線膛槍便在短時間內取代了滑膛槍,排隊槍斃的場面也便消失不見。

  當然,王全貴自不曉得這簡單卻波折的過程,他只是按著皇帝提供的思路將一件件事物落於現實,但這對朱慈烺來說卻是不可接受的。

  歸到根里,他是想用這奇淫技巧之物為大明培養出一個個工程師、科學家。

  否則依著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自生銃的產量必然能在數年之內達到頗為恐怖的程度,屆時就算明軍一路平推也能將韃子直接滅族,又何必費心費力搞這些器物。

  「嗯,不錯,」說著,朱慈烺便將那跟槍管放回了原位,隨即便又看向了李永茂:「把各院大匠都喚過來吧。」

  若是尋常時節,陛下話語既出自有人應聲而動,可這一次,在場眾人卻是愣了一下,待陛下視線掃來才有人出去傳令。

  「陛下,讓他們把蒸汽機也一道運來?」

  「不必了。」

  眼見陛下只是擺了擺手便否了自己的提議,李永茂心中疑惑立時便盛了起來。

  滿應天都曉得陛下對工廠有多麼重視,但這工廠里分了那麼多院子,陛下最最重視的卻還是甲號的新式火銃和乙號的蒸汽機。

  火銃這裡自不必說,一行人方一到來便直端端入了甲院,可那乙院的蒸汽機明明也是受了陛下的諸般指點才做出了樣機,為何來都來了卻連看都不去看一眼?

  隨著心念的轉動,李永茂終還是將疑惑壓了下去,隨後各院大匠陸續趕到,他卻帶了些強顏歡笑的意味。

  依他所知,陛下並不是個虎頭蛇尾的人,此番只看了火銃便不再去看其他八成便是心有不滿。

  只是這不滿自何處而來呢?

  帶膛線的銃管已試製完成,哪怕其產量要低一些,但此地位在江邊,搭建水力鑽頭也不是什麼難事。

  按照李永茂的估計,這一段少說也能再添四十多座大型水車,保證每月六七百把的產量自不是什麼問題。

  更何況江南水網密布,不愁沒有地方架設水車,若真想為全軍換裝新式火銃,只需多建水車便是,卻也無需心生不滿。

  「部堂,人來全了。」

  就當李永茂心緒轉動之際,一旁的王全貴卻悄悄說了一句,其後他便見幾個身影正聚在不遠處,隨即招了招手,那些大匠便直往此處而來。

  一番見禮自不必說,一番嘉勉也不需多提,待大匠們都因陛下的言語而激動不已之時,李永茂卻逐漸品出了些味道。

  「朕大多領兵在外,倒也少了與諸位共聚的機會,今日一見自是欣喜,但朕也得給諸位提些要求。」

  話音落下,在場諸人皆都一凌,朱慈烺略略頓了一頓才接著說道:「第一便識字,五十歲以上暫且不提,以下都得學到千字文。」

  「嘶~~~~~。」

  此言一出,大匠們都沒太大反應,周遭的學徒之中卻傳來了數陣倒吸涼氣之聲。

  千字文前面是百家姓,再之前還有三字經,這些啟蒙書籍對讀書人來說自算不得什麼,可對這些連自己名字都不見得會寫的匠戶而言卻是極其艱巨的任務。

  「第二便是傳承,朕曉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但今時不比往日,諸項技藝皆得融會貫通方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若還敝帚自珍卻成了個吃祖宗老本的,」話到這裡,朱慈烺卻頓了一下,待見各大匠的面色已不自然他這才笑著說道:「有道是皇帝不差餓兵,之後朕會讓李卿將各院技藝彙編成冊,若有貢獻者朕自不吝賞賜。」

  話音傳開,大匠們臉色便好了不少。

  說到底,他們都見識過陛下的大方,此時這玉言既已從金口說出,那他們也不需太過擔心。

  對於大匠們的反應,朱慈烺自是有所預料。

  時代發展到了這般地步,保證創新者的利益便是進步的基石,專利制度的建立自也不能耽擱分毫。

  對此,朱慈烺有著清晰的認知和堅定的決心,但他終不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中二青年,自曉得主政大國一切皆得循序漸進。

  由此,他也只是提了賞賜之事,卻未說過什麼專利之類的事情。

  「第三.」

  隨著一條條要求布下,在場眾人的心緒皆都一變再變,待過了好一陣子,朱慈烺的話語聲不再傳出,大匠們便也覺得到了尾聲,可當他們正準備山呼之時,陛下的聲音卻又傳了過來。

  「還有一件事,」說著,朱慈烺卻頓了一下,略一猶豫之後才把視線重新轉到了大匠們身上:「人之所以為人乃因利用自然之力,燧人使火、神農使耕,時至今日江河之力亦能為人所用,放眼將來蒸汽機械當也大有前景,諸位卻得在如何使用上多花些心思。」

  「草民謝陛下指點。」

  朱慈烺話音落下,山呼之聲便隨之而來,其後各院大匠陸續退去,這草廬之下便只余了他和李永茂兩人。

  老實講,前面那些有關於細節的要求,不論大匠還是學徒皆都能聽得明白,但那最後一句莫說大字識不得一筐的工匠,便是李永茂也聽得迷迷糊糊。

  江河之力也便罷了,用好了的確能讓諸多事務變得簡單,可那蒸汽機,也就是個大些的燒水壺罷了,陛下竟將其與燧人、神農擺在一起,卻多少有些言過其實了。

  隨著心緒的轉動,李永茂便生了些疑惑,可不等他開口詢問,朱慈烺的聲音卻先傳了過來。

  「李卿,你可能明白朕最後一句?」

  「陛下,恕臣駑鈍。」

  聞言,朱慈烺便微微點了點頭,顯然已有所猜測。

  其實他完全可以將蒸汽機的諸般用途一股腦倒給大匠們,甚至可以盯著做出來幾件成品,可他猶豫再三卻是沒有這麼做,反倒丟了些大而化之的言語讓所有人都摸不著頭腦。

  這自不是他有什麼敝帚自珍之心。

  歸到根里,他知道的東西畢竟有限,若不能在大明培養出一片適宜創新發展的土壤,不論他能指點出多少新奇物件終也只能似航海、機械一般被旁人追上。

  屆時

  「你已見過蒸汽機,可曾想過那東西最終會取代牛馬在地里耕作,可曾想過用其驅動戰艦?」

  「這」

  「行了,朕知道你沒想過,你只需曉得,所有用到力氣的事情它都能派上用場就成,」說到這裡,朱慈烺便又頓了一下,待見李永茂那驚訝的表情才又接著說道:「這事不用對大匠們提,你的任務不是細碎事情,而要多關注心思天馬行空的人。」

  話說到這般地步,不論李永茂能不能理解其中含義都只能躬身領命,其後朱慈烺便離了工廠,至於這裡會因此番到來而生出怎樣的火花卻也只能聽天由命。

  若在旁人看來,這一趟可謂收穫滿滿。

  燧發槍已算完成設計,只需將手鑽安頓到水車上便能大規模生產,再如蒸汽機、紡織機也都有了不小的進展,一切都能稱得順利無比。

  可朱慈烺終還是沒有發現他想要看到的東西,回宮的路上自也有些悶悶不樂。

  依他原本所想,工匠們大抵就是這個時代的產業工人,但走了這麼一遭,他卻失望地發現,以大匠們為代表的匠人們幾乎就是撥一下轉一下,完全沒有預想中的先進性。

  他也曉得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明末的工匠已成了奴隸一般的存在,莫說主觀能動性,便是安頓下來的活計都只是敷衍了事。

  此時他雖建了個名為「工廠」的東西,但要想培養出真正的產業工人卻還得等上不少時間,自也不能對當了大半輩子奴隸的工匠們求全苛責。

  不過話說回來,工廠的事情雖然重要,但朱慈烺身為大明皇帝也不可能將全部心思全都放在這裡。

  待他回宮之後,從工廠中帶出的那一點點失望早已被丟到了九霄雲外,大明的皇帝便將精力投到了那一樁樁、一件件的政務上面。

  浙江的動向需得時刻關注,西南、中南的消息也不斷傳來,再似什麼海貿集團、屯墾集團,皆都算得極為重要,等朱慈烺得空轉轉卻已過了十五六日。

  「周全,張鵬翼那裡可有回報?」

  抬頭看了眼明媚的陽光,朱慈烺卻朝身後的周全問了一句。

  這些日子他除了按時去鄒太后那裡請安之外便一直窩在乾清宮的東暖閣內,一口氣將積壓的政務處理乾淨才有了到御花園裡轉轉的心思。

  只是這人忙慣了總會換著法子給自己找事情,這才轉了一兩柱香的功夫他便想到了琉球。

  那日,金應元將琉球的情況照實報來之後,他便於第一時間派蘆少春將琉球使團控制了起來。

  其後他也沒怎麼權衡,轉手便將旨意下到了沈廷揚手中。

  當然,這位老臣的主業乃是建造舟船,並不擅長領兵打仗,而且他已成了實質上的水師都督,收拾一幫子倭奴的事情自也落不到他的頭上。

  所以,這份聖旨雖是到了沈廷揚的手裡,但其內容卻是讓張鵬翼剿滅盤踞在琉球的倭奴軍隊,然後再去那薩摩藩興師問罪。

  按著諸臣的意見,其實在倭國生活了好些年的鄭森要比張鵬翼更適合幹這差事。

  畢竟此番的主要目的乃是在強大武力的支持下興師問罪,並非真的要把倭國怎樣,憑著鄭家在倭國的人脈,溝通起來也方便一些,也不至於讓事態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朱慈烺最終讓常駐TW的張鵬翼接下了這個差事,甚至還派了有十多艘主力戰船的龐大艦隊,這等配置莫說小小倭國,便是與荷蘭人爭鋒也能打個有來有回,諸臣自是極為意外。

  不過意外歸意外,朝臣們卻也沒有提出異議。

  歸到根里,那倭國雖是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國,但他們在萬曆年間便膽敢出兵朝鮮,此時竟又不知死活竊取琉球的朝貢資格。

  似這等狼子野心之輩給上一番教訓也在情理之中,否則還真讓周遭藩屬覺得大明日薄西山再非當年的天朝上國了。

  「回稟陛下,昨夜張總兵已傳來了消息,說是琉球王室已全部救出,盤踞在島上的三千奪倭人也已全部伏誅,發信時他們正準備去往倭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