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會試題:一二三

  很多人以為韃靼是草原人,蠻橫的暴力才是最拿手的,並不屑收買、派用間諜,論間諜,還是大明最厲害,特務政治嘛,又是錦衣衛,又是東廠、西廠的。

  但——

  這種觀點未免小看了草原上的蒙古人。

  比如被史書稱之為「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的成吉思汗,他就是個用間諜的高手,無論是往來蒙、金的使臣,還是官吏,亦或是從金國的叛逃者,都可能會成為成吉思汗的情報提供者。成吉思汗還招降了金國使臣耶律阿海,派遣間諜札八兒出使金國刺探情報……

  在打宋朝時,更是「察軍情偽,專務乘亂」,成為了善用間諜的高手,遠征中亞時,商隊其實就是蒙古人的間諜……

  後來文天祥被抓,南宋將領洪都統被策反,都是元朝用收買、用間諜的結果,甚至後來元末,面對朱元璋崛起時,元朝用過收買、策反的手段,甚至還派過間諜不斷活躍於各方勢力,試圖讓紅巾軍窩裡鬥。

  說蒙古人不會收買人、沒有派過間諜刺探情報,絕對是胡扯。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哪怕是讀書少、普遍大文盲的韃靼人也明白這個道理,小王子頻頻進犯大明屢屢得逞,收穫滿滿,除了戰力之外,若說沒有情報支撐鬼都不信……

  而想要了解大明的動向,除了派間諜到邊關外,以小王子的野心、滿都海的智慧,韃靼一定會派間諜當大明京師。

  只不過,間諜,細作這些,往往都是隱蔽戰線,不聲不響將事情辦了,可像如今這般動作頻頻且手段激烈,不是常態,而是非常態,再聯繫到錦衣衛刺探得來的草原上正在調兵的情報,朱厚照明白過來,沉聲道:「韃靼的細作不僅隱藏在京師,還在積極配合小王子,意圖擾亂京師!從現在起,朕要特勤局、錦衣衛精銳全部出動,查出韃靼細作!」

  曾紹賢、崔元肅然領命。

  這一晚,雖然鬧騰了一些,但並沒有影響到大多數人睡覺,就連貢院內部也安穩如常。

  天亮。

  會試第一場考試開始。

  唐寅接過試卷,掃了一眼第一題,不由得瞪大眼。

  楊慎盯著試卷,也忍不住撓頭。

  還有不少舉人看到題目之後,左顧右盼,然後面露喜色的。

  題目的內容很簡短:

  子曰三,去一,去二,三為立。朕問政一二三,何為先,何為後,當何為?

  唐寅驚訝的是,這題,是不是太簡單了?

  楊慎撓頭的是,這題,是不是另有玄機?

  眾舉人高興的,這題,怎麼就如此一目了然,一看就懂了?

  這一道題乍一看不明所以,但對於精通四書五經的舉人而言,實在是太清楚不過。

  這道題說的是自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自貢又問,這三樣必須舍一一個,先舍誰。

  孔子回:先舍兵。

  自貢又問,第二舍誰?

  孔子回:舍糧食。

  孔子補充了句:反正人都是會死的,民無信不立。

  那意思是說,可以沒兵,也可以沒糧食餓死,就是不能沒信,失去了信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這就是去一,去二,三為立,也是朱厚照問政的一二三。

  如此簡單明了、立意清楚的題,著實讓所有應考舉人驚訝不小,畢竟這可是會試,不說往年會試題目吧,就說鄉試題目也沒這麼一眼就能明白的,不應該出一些十分高難度的題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抓耳撓腮也想不明白出題人意圖的題嗎?

  比如「問仁既已無顏子」、「配祭如何有太王」、「固為仇口」、「周公系井亦非常」等一般正常人怎麼都看不懂,怎麼想都想不明白的題目嘛,今年為何給出了一道「說人話」的題?

  說人話的題,說到底還是朱厚照強行安排進去的。

  科舉考試有個規矩,經義的題只能取自四書五經,而且,以前出過的題不能再出了,這個以前,不是指大明朝一代,還包括唐宋元,也不只是說以前會試,還包括了以前的鄉試……

  一開始科舉考試出題多容易,隨便摘一段拿出來就能用,可因為出過題就不能再出了,後面就不能摘這一段了,換一段摘吧,四書五經總共才多少字多少段,年月一長,容易出的題全出了。

  沒辦法,只能發揮人的創造了,這一段選一句,那一段選一句,組合出題,等這一套也用個差不多的時候,那就只能這裡刪半句摘出來,那裡減幾個字摘出來,組合一下,好了,這就是題目了……

  至於參考的人懂不懂不要緊,反正又不是出題人自己做試卷,到了明代中期,就開始大量出現每個字都認識,組合在一起就想問候出題人全家的考題。

  古怪晦澀,是個正常人都看不懂。

  如果誰看了考題之後,大笑三聲:「只有我能做出這一道題」,那興許不是吹牛,因為這題太難懂了,難懂到你必須從四書五經裡面找到這幾個不知所謂的字到底出自何處,一旦沒找准出處,理解偏了,那就是跑題了……

  對於這種亂象,朱厚照強勢干預了。

  娘的,八股文就夠折騰人的了,還出一些刁鑽、不是人話的題。

  考題考題,考的是舉人的真才實學,人家連題目都看不懂,還怎麼表現真才實學?

  糊塗考糊塗要不得。

  禮部尚書傅珪面對這試卷也頗有些無語,對祭酒王瓚道:「陛下這是破了規矩,用了前人出過的題啊。」

  王瓚對此並不是太介意,輕鬆地回道:「傅尚書,前人出過的題不假,可答這一道題的前人,早就不在了啊……」

  就是押題的,複習的,也沒人做過這道題。

  既然沒人做過,那為啥不能出?

  再說了,王瓚對亂出題的問題早就不滿了,四書五經的精髓都在連貫的句子裡,你半句話還要拆出去兩個字組合,這算什麼事。

  教育與選拔人才,豈能如此胡鬧,皇帝這題,出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