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屯的田,是衛所制的根基。
若是軍屯的田全都被壟斷在了將官手中,軍士只能淪為比「佃戶」更低的「軍佃」。
打出來的莊稼,大部入了將官的口袋,提著不只幾斤幾兩的糧,是辛勞春夏秋三季的收穫,不夠全家人吃飽,不夠全家人穿暖。
在這種情況下,那就怪不得軍士會逃,怪不得地方衛所毫無戰力。
朱厚照現在沒有條件也沒有資源大幅增加軍士待遇,加上民亂不休,許多地方收不上來多少稅賦,這也就導致當下,不具備徹底推翻衛所制的條件。
既然這樣,那就擺正衛所制。
正本清源!
朱厚照目光冰冷地看著反對自己的大臣,肅然道:「軍屯的田,本就應屬軍士,朕撥亂反正,讓一切重回洪武、永樂,有何不對?此事就此定下,誰反對都沒用!」
王廷相、張懋、李東陽等人都不知如何是好。
楊廷和很是頭疼。
話說得好,重回洪武、永樂,可問題是,將官靠著田盤削軍士已然成了慣例,在洪武、永樂朝,還沒有形成如此普遍的慣例,一棍子下去,這群將官肉疼不已,萬一出個領兵作亂,四方衛所又遙相呼應,這大明的日子可不好過吧。
再說了,清丈工作得罪了不少勛貴、官員,已有人發了牢騷,這些人的怨氣還沒消,皇帝又點了武將的怒火,不出問題都難……
朱厚照肅然道:「為安撫將官,確保軍屯之田順利歸還給軍士,戶部在擬定將官俸祿時,酌情增加。如千戶,月俸十六石,增一倍,為三十二石,副千戶十四石,增一倍,為二十八石。」
「所增部分,一律折銀髮放,日後新寶鈔推出後,以銀鈔折給。新策是否可行,還需試一試,就拿萬全都司、宣府鎮來試點,暫不擴至其他都司。若收效良好,明年起,再推廣之!」
王廷相驚訝地看著朱厚照。
李東陽、楊廷和也忍不住深吸一口氣。
張懋、徐光祚聽聞之後,身體向一旁移了下。
皇帝不是不清楚新策的結果,這不是,朱厚照已經考慮到對策了。
拿走了將官「不合理」所得,然後直接給將官俸祿「翻倍」,這就是打一巴掌給一個紅棗。雖說翻倍後的俸祿比不上占地、奴役軍士所得,但勝在乾淨,沒心理負擔,不需要擔心哪天被顧仕隆給糾察帶走了……
何況皇帝選擇的試點之地,剛好是顧仕隆、兵部、督察院清查過的萬全都司,現在的萬全都司不敢說十分乾淨,但八九分乾淨還是有的,站在明面上欺負軍士、奴役軍士的將官更是被抓了起來,一批底層清廉、能幹的軍士或小官被提拔了起來,正是躍躍欲試,想要為朝廷效力的時候。
萬全都司、宣府鎮的將官普遍沒問題,加上新策施恩於軍,底層軍士是受益者,軍士自然不可能反對新策選擇譁變。
新策的基礎有了,新策試點的還是相對小的範圍,構不成大範圍的影響,即便出了問題也能及時糾正、解決,畢竟萬全都司、宣府鎮距離京師並不算遠。
內閣不反對了,兵部、五軍都督府支持。
戶部反對。
戶部尚書孫交站出來言道:「陛下,如此將萬全都司、宣府鎮將官俸祿翻倍,對戶部壓力可不小……」
朱厚照似乎早有準備,從容地說:「萬全都司、宣府鎮等軍士屯田,每年打出來糧食,取一成交戶部,剩餘九成,歸軍士所有,都司以銀鈔收儲形成軍糧。」
孫交眼神一亮,當即應下:「臣無異議!」
王廷相暗暗感嘆。
皇帝這一手實在是太厲害了,自洪武以來,戶部都無權插手軍屯的田,那裡不管產出多少,從來都是歸當地衛所或都司。
現在好了,戶部可以直接將手伸入屯田了。
如果有人敲詐了軍士,拿了軍士的田,戶部收稅的時候不對頭,那是可以直接上奏朝廷的,等同於戶部監督了屯田,保護了屯田!
戶部的權限擴大,加上軍屯所得一成交戶部,足夠戶部低頭了。
朱厚照起身,看了看疲憊的群臣,嚴肅地說:「朕希望你們記住今日的窩頭與鹹菜宴,每次動筷子之前,最好是想一想今日,想一想無數百姓、無數軍士,正在過什麼日子!退朝!」
甩袖。
踏步而去。
群臣行禮恭送。
這一次朝會,著實將人累得不輕,不少大臣就靠著一口氣支撐著不倒,等朱厚照離開了,一些官員直接癱坐在大殿上。
站的太久了,熬不住。
李東陽、楊廷和沒有理會這些官員,反正散朝了,沒那麼多禮儀約束。
返回內閣。
李東陽看向楊廷和,一臉凝重地說:「現如今,衛所新策塵埃落定,可回頭看,不由得令人震撼。」
楊廷和倒了一杯茶水,問道:「為何說是震撼?」
李東陽呵呵笑道:「你不會以為,整頓衛所之策是陛下拍腦袋臨時決斷出來的吧?讓我說,興許在陛下尚未出京之前,已有了對策,只不過為了讓這一切變得順理成章,才有了宣府鎮之行。」
楊廷和深深看著李東陽,沉思了會,點頭道:「確實是環環相扣,自戴封八案,白羊口謝素被查,陛下就開始了整頓衛所之策,糾察隊更是以千人規模,橫掃而去。在短短十餘日裡,整頓了一個又一個衛所,並最終抵達了宣府鎮,全面整頓萬全都司!糾察隊的動作,更像是給新策鋪路,掃除障礙。」
李東陽微微點頭。
朱厚照最可怕的就在於這裡,他能悄然無聲地離開京師,也能在所有人盯著糾察隊表面工作時,突然祭出真正的殺招!
現在想想,朱厚照在宣府暴露身份,未必沒有讓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的人親自跑一趟宣府看看的意思,否則以他的手腕,完全可以將消息封鎖,直至他返回京師,群臣還不知他曾離開過!
李東陽感嘆道:「咱們陛下做事,越來越老練了,有時候,甚至有一種錯覺,陛下已經從政多年,經驗老道,不輸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