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像母親一樣的關懷

  柳水河畔的馬路上,穿著高中校服的楊曉帆騎著自行車飛馳而過。

  一個漂亮的壓彎轉向,拐進了聯行家屬院。

  前世的楊曉帆,雖然身體不適,但考完試後,回家換過衣服,就還和同學夥伴們去聚餐。

  下午去公園划船,在草地上打撲克,晚飯還喝了酒。

  回家後,就又躺了2天。

  此時的楊曉帆,精神抖擻,意氣風發,腆著臉站在王姨家門前。

  他知道,王姨為了慶祝他高考結束,大周日的,一早起來,出去採買。

  不但準備了一桌子菜,中午特意還包了他最喜歡的茴香豬肉水餃,正等他回來下鍋。

  上輩子沒吃到,這輩子要趕早。

  「咚、咚、咚。」

  「誰啊?」門開了,優雅的王姨穿著圍裙,見是楊曉帆,眼角露出笑容。輕聲問道:「考完了。」

  「考完了,考的還不錯。」楊曉帆還是腆著臉笑。

  「沒和同學出去玩?」王姨隨意問著,並沒有放行。

  楊曉帆心裡咯噔一下,「第一時間來給王姨報告,不出去玩,下午我還得寫作業呢。」

  「都考完試了,還有作業?」王姨的話中帶了一絲笑。

  「王姨留的作業更重要呢,而且考完之後,也不能太放縱,現在身體還沒完全恢復呢。」小楊的殺手鐧來了。

  「快進來,沙發上坐著,歇一會兒。自己倒水啊,阿姨去給你下餃子。」王姨一聽,連忙轉身,讓楊曉帆進屋。

  坐在寬敞的客廳里,看著熟悉的擺設,楊曉帆左顧右盼,興趣盎然。

  王姨家是1單元三樓東戶,楊曉帆家是對門的西戶,但這房子比他家可大多了。

  這是行長房,自己老爸才是科長。

  王姨家裝修的也好,房間吊了頂,沙發家具也高級,電視機還是彩色的。

  幾盆綠植翠色慾滴、生機勃勃,使人平添了幾分好心情

  但家中還是顯的有點冷清,缺少一份活力。

  聽老爸說,有一次喝酒聽張叔哭訴,他們以前有過一個女兒,比楊曉帆小1歲。

  3歲的時候,在公園玩耍時,不慎遺失了。

  後多方找尋無果,王姨得了一場大病。

  2年後,為了王姨的身體,也為了告別陰影,張叔才不顧省行大好前程,從省城調到了柳水市。

  「曉帆,洗手吃飯了。」王姨輕聲道。

  「好的,張叔呢,不回來吃嗎?」楊曉帆回應道。

  「加班開會呢,你爸也一樣吧,柳水馬上要區市合併,各個銀行動作都不小,科室改革,人員調整,忙了有一個多月了。」

  王姨邊放餃子邊說。

  「張叔說不定能升一級,把副字去掉,當行長呢。」楊曉帆邊坐下,邊奉承著。

  「哎呀,我倒寧願他不升,官越大,事情越多,責任越重,這麼大歲數了,身體受不了啊。」王姨皺了下兒眉毛。

  「瞧您說的,您和張叔都年輕呢,特別是您,出門得喊您姐姐。」楊曉帆嬉皮笑臉道。

  「沒大沒小地,又貧嘴,想吃啥,多吃點。」王姨笑罵。

  「好吃,排骨好吃,蒜台好吃,水餃也好吃,都好吃。」

  楊曉帆大口吃著,王姨坐在旁邊,笑靨如花。

  在愉快聊天中,結束了溫馨的午餐。

  楊曉帆熟練地幫著收拾碗筷,幫著幹活。

  「你身體不舒服,就先回家休息吧,那個字也暫時不用練了。」

  「我就是擔心你考完,不管不顧地再出去瘋玩,傷了身子,是一輩子的事啊。」

  王姨有些擔心地說,她確實是有些擔心的,楊曉帆考完能第一時間過來,她就已經非常高興了。

  楊曉帆強忍著眼淚說好,幫收拾完後,拿著垃圾袋,禮貌地和王姨說了再見,快步走了出去。

  身體基本康復了,但情感的波動修復需要時間,他怕再待下去,會忍不住哭出來。

  楊曉帆提著垃圾袋,走向大門口的垃圾池,然後走出大門,來到了柳水河邊。

  這個時候,河邊還沒有後世修建的那麼美輪美奐,護欄也都是鑄鐵,上面鏽跡斑斑,坑坑窪窪,能看出碰撞的痕跡。

  憑欄望去,思緒萬千。

  每個過分懂事的孩子,大多有不幸的童年。若不是生活坎坷,哪有這一身的才華。

  楊曉帆自記事起,就發現了一件事情,自己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自己沒有媽媽。

  開始得到的答案:「媽媽去遠方了,媽媽在外地工作。」。

  懂事後得到的答案:「媽媽生你的時候,難產去世了。」

  再詳細問媽媽的情況,就是「等你18歲以後再說。」

  這也導致了楊曉帆很長一段時間內非常委屈乃至惆悵。

  甚至成人後,對談戀愛,也不熱衷,甚至有點恐婚,害怕生子。

  直到後來接受了高等教育,並且看到同學們、朋友們也都陸續順利生子生女,恐懼才有所緩解,直至消失。

  楊曉帆自小就聰明,但也自小就可憐。

  幼兒園裡唯一一個脖子上掛著鑰匙。

  小學放學回家路上熟練使用錢和糧票買菜買肉買面。

  初中放學回家先做飯後寫作業,等等。

  孩子是一棵樹苗,如果說父親是一座山,可以遮風擋雨、看守保衛。

  那麼母親就是一條河,能夠細心澆灌,溫馨呵護。

  6歲的楊曉帆,遇到王姨,找到了自己的那條河。

  那是一個秋天的下午,剛上二年級的楊曉帆,背著書包蹦蹦跳跳上樓時,看見了一束光,聽見了一道美妙的聲音。

  「曉帆是吧,我是你王姨,對門的新鄰居。」

  第一次相見,楊曉帆表現的不算很好,看著對門進進出出的搬運東西,喊了聲:「阿姨好。」

  就開門回家了。

  那個年代的鄰居一點不比親戚差,再加上都是銀行系統,又不在一個行種。

  既方便溝通信息,又利於吐槽,楊爸很快和張叔成為了哥們,兩家經常一起搭夥吃飯。

  王姨對楊曉帆的照顧,也越來越多;楊曉帆對王姨的依賴,也越來越強。

  王姨是大學本科畢業,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尤其對於傳統歷史文化,涉獵較深,了解較多,名言金句,張口便來。

  而且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甩了只會背唐詩三百首的楊曉帆,不知多少條街。

  楊爸說的故事,生搬硬套。

  王姨講的傳奇,娓娓動人。

  就像羅教授生育了張三一樣,王姨幫楊曉帆塑造了一個「小虎子」。

  不耐其煩地引領他,在成長的道路上,正身律己,正氣養心,正人樹形,正向奮發。

  生活上的關心也無微不至,量體裁衣,對症拿藥,買書送玩具。

  雖然還達不到母親對自己孩子的體貼與關注,但楊曉帆卻深深感受到了河的溫暖與愛戀。

  楊曉帆漸漸長大了。

  王姨的很多說辭,他都懂,但還是愛聽,那是媽媽的嘮叨。

  王姨做的飯其實也說不上特別好吃,但那是媽媽的味道。

  回到自己的家裡,坐在書桌前,楊曉帆開始練字。

  書法可以寧心靜氣,舒緩情緒,放鬆心情。

  很快一百遍「每逢大事有靜氣」書寫完畢,筆是普通的毛筆,紙是廉價的宣紙。

  但字是上等的好字,37歲靈魂的楊曉帆,展現了畢生所學,剛勁有力,行雲流水,龍飛鳳舞,劍指蒼穹。

  此刻,楊曉帆的心終於在這個世界,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