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九章:對策(求訂閱)

  「偉恭回去之後張貼告示,向并州的百姓購買米糧,價格方面一定要公正,不可強迫百姓,對於暗中抬高糧價的商人,統統抓捕,在此期間,本侯不希望看到有商人將米糧出售到其他州郡。」呂布道,商人逐利,在這樣的時候,他們難保不會做出鋌而走險的事情,囤積米糧,抬高糧價,也是他們慣用的手段。

  「主公,若是軍中將士軍餉停發,三餐改為兩餐,恐怕會引起士卒不滿。」郭嘉擔憂道。

  呂布微微點頭,這件事他豈會不知,只是他對晉陽的軍隊有信心,不管能不能成功,都要試一試「若是不能成,本侯定不會勉強。」

  大致安排一番之後,呂布趕往軍中,軍中的將領得到命令之後,早已聚集完畢。

  呂布緩緩走上高台,環視了眾人一眼,能夠在這裡聚集的,最低也是軍侯以上的級別。

  「你們之中很多人,都是普通的百姓,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到而今的地步,本侯甚是欣慰,不過如今并州卻是到了危急的時刻。」呂布朗聲道。

  軍中的將領心中疑惑,他們並沒有得到戰爭的消息,再說面對戰爭之時,并州軍又何曾怕過他人,除了當初鮮卑犯邊,冀州軍攻打壺關,并州呈現危急,莫非是鮮卑人又捲土重來了?還是冀州軍攻打河內?

  「本侯所言不是戰事,兗州、豫州、徐州、司隸遭遇大旱、蝗災,許多百姓顆粒無收,走投無路之下,紛紛前往并州,你們若是本侯,是將他們趕出并州,還是讓他們進入并州?」

  從將領的眼神中,呂布已經得到了答案,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就是普通百姓,對於普通百姓有著很深的情感,也正是并州對待百姓寬厚,才令他們每次打仗都能放心身後之事,他們知道,就算是死在了戰場上,晉侯也不會虧待他們的家人,就算是受傷了,回到并州,也不會為生活發愁。

  「本侯的決定是讓百姓進入并州。」呂布語氣堅定的說道。

  下面的將領聞言,齊聲高喊道:「將軍威武,將軍威武!」

  呂布伸手制止了下面的喧鬧「但是并州錢糧不足,壺關外卻是聚集了三萬難民,還會有更多的難民前來,從即日起,軍中將士軍餉暫時停發,將士一日三餐,暫時改為兩餐,城中官員俸祿減半,有意見的將領上前一步。」

  大多數將領巍然不動,他們只是將目光投向呂布。

  一些將領則是低聲議論著,神色間自然是有些不滿了,不僅僅是沒有了軍餉,連飯菜都要剋扣,回去之後也不好向麾下的士卒交代。

  「本侯知道許多將士的擔憂,這也是并州到了危急的時刻,待到并州穩定之後,欠發的軍餉全部補上,還望諸位回去之後,能給士兵好生講解,若是有什麼的疑問,儘管到州牧府,本侯會親自處置。」呂布道。

  有疑問的將領,面對呂布這番話,也是放心了,晉侯在他們的心目中,向來是一言九鼎的,若是換成其他的將領在上面講出這番話,恐怕營中早就炸鍋了,剋扣軍餉,可是軍中的大忌,也只有晉侯才有這等魄力了。

  「若是各位沒有異議,這件事就暫時這麼定下了,本侯代壺關外的百姓謝過諸位。」呂布深深行了一禮。

  場內的將領急忙還禮,一些將領甚至眼眶通紅,他們中的有些人是從雒陽跟隨呂布到達并州,更加深切的體會到了百姓在亂世中的難處,若不是當初呂布襲擊董卓,他們就是勉強到了長安之後,恐怕也難有活路,長安百姓如今是什麼情況,他們還是比較清楚的,不時會有從長安逃到并州的百姓,如今的長安可以說是民不聊生,而呂布為了百姓如此做,更加堅定了他們跟隨呂布的決心。

  呂布離開之後,軍中的將領亦是議論紛紛,這件事對他們的衝擊很大。

  「趙將軍,你怎麼了?」

  趙將軍眼眶通紅的說道:「你們是并州人,自然不明白那些百姓的難處,當初在下為晉侯所救,沿途之上,百姓沒有飯菜,當時晉侯就命令軍中的士卒,將飯菜的三成分給了百姓,雖然每名百姓只是分上數口,卻是很滿足了,更多的百姓是依靠沿途的樹皮、草根充飢,每次走到一個地方,樹皮和草根就是最為珍貴的東西,最終還是在晉侯的帶領下,到達了并州,如今壺關外的難民,讓在下想起了昔日之事。」

  許多將領聞言沉默了。

  「我等大多是普通百姓出身,晉侯能夠如此對待百姓,我等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再說以後軍餉還會補上,一日兩餐又怎麼了,以往軍中皆是一日兩餐,也沒見誰餓死。」一名將領大喊道。

  有著這些將領回去安撫士兵,再加上晉侯的許諾,倒也沒有引起太大震動,許多士兵聞言,甚至將積攢的軍餉拿出,要捐給州牧府。

  呂布得知這件事後,也放下心來,至於說軍中將士的餉錢他卻是不會要的,這是將士在戰場上用鮮血換來的,拖欠軍餉,也是權宜之計,一旦這些百姓在并州穩定之後,軍餉就會發放。

  壺關外許多百姓吃到熱騰騰的粥時,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他們或是從豫州,或是從兗州,或是從司隸而來,其中有些百姓還前往過冀州,面對士兵的驅趕,他們只能無奈的前往并州。

  本以為面對的也會是一樣的待遇,畢竟壺關外的百姓太多了。

  但是當壺關外搭建起一個個的粥棚時,他們除了流口水之外,更多的是感激。

  一名頭髮斑白的老者,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大哭不止。

  越來越多的百姓心有所感,抽噎不止,有這一碗粥,已經讓他們在心中徹底的認同了并州。

  難民之中不乏有諸侯的細作,他們前來也是為了打探并州對待難民的情況,周圍的情景,亦是感染了他們,他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家中的親人,若是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其他州郡,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