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殘酷,劉琮和蔡氏,已經深切的體會到了,強大的曹軍和江東軍聯合之後,竟然敗在了晉軍的手中,真可謂是兵敗如山倒,強大如曹操,未能在這場交戰之中倖免。→
而今許都丟失,曹操僅僅有兗州之地。
「母親,朕可是聽說,兗州並不安穩,尤其是經歷過諸多的戰事之後,兗州可以說是民力凋敝,難道丞相到了這種地方之後,還能夠組織兵馬對抗晉國的軍隊不成?」劉琮低聲問道。
「這種話不可亂說。」蔡氏低聲呵斥道。
在許都的時候,曹操或許會礙於顏面或者是制度,但而今是在軍中,就算劉琮是聖上,在軍力能夠的面前,也顯得那般的軟弱,軍中將士只知道去執行曹操的命令,自然不會在這種時候去顧及什麼皇帝了。
軍中將士需要的是儘快的離開戰場,劉琮這個聖上,在對戰敵軍的時候,起到的作用是很小的。
蔡氏明白,曹操為何會在這種時候,仍舊沒有拋棄劉琮,正是因為劉琮還是有價值的,九五之尊,利用得當之後,曹操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才,在之前,曹操在朝中官員面前展現的就是這一手,曹操是大漢的丞相,擁有著尋常官員難以企及的權力,朝中官員的任命,甚至都要經過曹操的同意,總攬朝政、軍權在手的曹操,才是大漢朝堂上最為尊貴之人。
表面上曹操對劉琮是很客氣的,然而在一些大事方面,曹操根本不會與劉琮進行商量。
劉琮也漸漸的習慣了曹操這樣的行事風格,若是有朝一日,曹操突然改變之前的做法,才會讓劉琮感覺到奇怪。
而今對於曹操最為重要的是離開許都返回兗州,對於劉琮也是如此。
其實在許都的時候,劉琮也沒有停止過抗爭曹操,不管怎麼說他是大漢的聖上,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但是在曹操的面前,這一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曹操成為了朝堂的主人。
朝中自然是有著不少的官員看曹操不順眼的,他們雖然身居高位,奈何手中並沒有實際的權力,甚至皇帝都沒有調動守衛皇宮軍隊的權力。
到了這種時候,朝中的官員只有儘可能的配合曹操,才會從戰場上走脫,在這一點上,他們還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
許都城內的世家何其多也,但是在這場交戰之後,卻是很少有世家能夠從許都離開,這也是朝中不少官員甘願留在許都的原因,他們從曹操的身上已經看不到振興大漢的希望,而呂布對待世家的手段雖說殘酷,在一場場的交戰之中,呂布已經向天下人證明了晉軍的強悍之處。
跟隨在呂布的身後,世家的壯大可能會有著諸多的麻煩,但是世家能存活下來,緊跟曹操的話,卻是給家族帶來巨大的災難。
別看朝中的官員尋常的時候一個個自詡如何的擔憂天下的形勢,當真正的危險來臨的時候,他們考慮更多的還是家族的利益,在他們的眼中,沒有什麼比之家族的利益還要重要的。
世家中人,他們而今的一切,離不開家族的支持。
曹操則是沒有將跟隨大軍出城的官員乃至劉琮放在眼中,到了這種時候,曹操最為擔憂的是回到兗州之後,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組建起對抗晉軍的隊伍,若是不能的話,縱然是他也要在這場交戰中灰飛煙滅了。
就如同當初呂布對待劉備一般,他在落敗之後,也不可能存活下來,一個死去的曹操,才是最能讓呂布放心的,這樣的事情即便是放到曹操的身上也是如此。
曹軍之中人心惶惶,一些將士甚至趁機離開了軍隊,親衛也有背叛的時候,他們從曹操的身上,感受不到希望。
尤其是經歷了許都的戰敗之後,他們察覺到的是日暮西山的曹操,跟隨在這樣的君主身後,最有可能出現的局面就是戰死疆場,與其如此,還不如儘快離開,說不定能夠從這場交戰之中走出來。
所幸軍中的將領及時發現了這樣的情況,並且進行了制止,否則等到大軍出發的時候,軍中將士數量銳減,不知道曹操會是何等的心情。
不提曹軍上下的悲慘,且說曹操離開之後,晉軍將士攻入許都城內之後,迅速掌控了許都的城門,這也是防止忠誠於曹操之人會趁機離開,到了這種時候,呂布要做的就是將一切可能存在的威脅全部扼殺,唯有如此,才能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更加的放心。
次日,許都城漸漸的穩定了下來,晉軍對於曹軍的將士雖說是仇視的,但是他們在進城之後,並沒有向城內的百姓出手,只要城內的百姓在這種時候循規蹈矩。
晉軍對待百姓仁慈,還是有著一定的名聲的,即便是其他諸侯在治地宣揚呂布是如何的殘暴,百姓也是有著他們獲取消息的途徑,相對於官員的言論,百姓更願意相信的是過往商人的言辭。
晉軍不僅沒有侵犯百姓,甚至幫助百姓,曹軍為晉軍攻破城池的時候,不少的曹軍士卒,趁機闖入百姓的家中任意妄為,這等情況在戰爭的時候是很常見的,當一方失敗之後,戰敗的將士很有可能將百姓當做他們搜刮財富的對象,甚至有將領會率領軍中的士卒闖入百姓的家中行兇。
混亂的時候,這樣的情況出現最為倒霉的莫過於普通的百姓了,他們在大軍交戰的時候,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城池攻破之後,仍舊要承受來自守軍的襲擾,原本這些軍隊可是負責保護城內的百姓的。
不同於晉軍將士在百姓之中受歡迎的程度,其他諸侯的軍隊,為百姓所畏懼,即便是有些將士出身普通百姓,他們在進入軍中之後,卻是沒有將百姓放在眼中,更多的時候是在想著如何能夠從百姓的身上獲取利益,這等情況的出現,其實是很不正常的。
從這方面也能夠看出,諸侯在對待百姓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