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心中忽然產生了一種叫做悲哀的東西,遙想當初得到諸葛亮,雄踞荊州吞併益州的時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沒想到轉眼之間,荊州在曹操和孫策的進攻下落敗,益州更是陷入到了風聲鶴唳之中,他漂泊半生,能夠有有如今的局面是何等的不易。→
「孔明,這一戰,你說我軍會勝利嗎?」劉備突然問道。
呂布能夠提前得知到益州軍中隱藏有連弩車,可見在軍中,有著將領暗中投靠了呂布,不出所料的話,甚至於益州的世家之中,有著不少人已經向呂布示好了,這樣的情況在世家之中太過稀鬆平常了,世家沒有易於之輩,他們最大的任務就是讓家族的力量在這樣的亂世之中能夠得到保存。
想要讓家族的力量在複雜的戰場上得到保存,就要有相應的方法,在兩軍交戰的情況下,對於世家最為有利的方法莫過於觀察戰場上敵我雙方的局勢,哪一方在戰場上取得優勢的話,就向哪一方傾斜,也就是所謂的牆頭草。
實際上,世家經常扮演的牆頭草的角色,他們想要讓家族的利益在戰爭中保存下去,就勢必要得到新的君主的認同,所以在益州軍與長安軍的戰事開啟之前,世家肯定會做出一些決定的,他們的決定,在益州關鍵的時刻,就會起到難以想像的作用,世家的能量,不僅僅是明面上那麼簡單。
劉備得到益州世家的支持,才得以入主益州,對於益州世家的強悍是深有體會的,而今益州軍處在弱勢的一方,益州的世家有著什麼樣的舉動,劉備是能夠猜到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沒有辦法去怨恨這些世家,因為世家的選擇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的話是沒有錯誤,而劉備卻是要盡力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只要戰鬥勝利了,失去的東西仍舊能夠回來。
而現在,情況正在向著對於益州軍不利的一面發展。
「擋住敵軍的精銳,我軍尚且還有機會。」諸葛亮緩緩道,他的目光有些低沉,眉頭緊皺,似乎是在苦思冥想戰場上的對策,如果諸葛亮的手中有著呂布那樣的底牌的話,這場戰鬥就沒有了太多的懸念。
摒棄雜念之後,諸葛亮感覺到自己的思維是那麼的清晰,戰場上的一幕幕在諸葛亮的腦海中交織,形成了戰場上的局勢。
驀然,諸葛亮發現,敵軍的目標與己方的一般,那便是直取中軍,敵軍之中有著盾車作為抵擋的話,連弩軍想要靠近敵軍的中軍,本身就是比較困難的事情,這樣一來敵軍的突破速度就能決定益州軍的生死存亡了。
然而諸葛亮在對付這樣的情況,已經缺乏了足夠的手段,此時他的手中只有最後一支精銳,那便是劉備的親衛,雖說有千人,卻是極為小勇的存在,現在無論將親衛派往何處,都不能起到影響戰爭結果的作用是。
「軍師,西側的飛騎向著我軍發起了進攻!」
「軍師,敵軍的陷陣營出現,我軍將士難以阻擋!」
「軍師,趙雲率領騎兵在東側的戰場上縱橫!」
一個個不利的消息傳到中軍之後,帶來的劉備和諸葛亮心情的低沉,他們最大的希望便是連弩軍,而今敵軍之中的盾兵卻是對連弩軍如影隨形,想要在戰場上突破敵軍的盾兵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如果盾兵是這般容易擊破的話,長安軍想要取得勝利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傳令吳懿率領連弩軍趕往西側戰場,務必將敵軍擊潰。」諸葛亮命令道,他突然感覺到己方的將士之中有著一股叫做悲哀的情緒正在逐漸的滋生是I從這場戰鬥之中,很難看到的便是取勝的希望,己方的將士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碰到的卻是更為精銳的敵軍。
劉備嘆道:「即便是這場戰爭失敗了,也不在孔明,晉王的手段,果然是神鬼難料也,與晉王為敵,是要承受著巨大的危險的,不過益州軍在這次的戰爭之中已經沒有了退路,固守城池,必然會失敗,出城交戰,卻是有著取勝的希望,益州軍的兒郎,不能就這般待在城內,死在敵軍的霹靂車下。」
諸葛亮微微點頭,從劉備的神色間他看到的是堅定,沒有了之前的焦慮,看似已經對當前的情況妥協,實際上,劉備卻是準備著最後拼搏。
劉備戎馬半生,什麼樣的挫折沒有經歷過,多麼強大的敵人沒有見識過,只要是看到了機會,劉備就不會輕易的放棄,在劉備看來,面對一場失敗,若是不能從中走出了來的的話,就只能是懦夫,未來戰場上的失敗者。
正是憑藉著堅韌的性格,劉備在亂世之中,逐漸的崛起,雖然他在崛起的時候,的確是使用了一些不光明的手段,只要能夠成就一番事業,這些手段又能算得了什麼呢。
有了堅定的信念之後,劉備感覺到有些輕鬆,這是益州軍與長安軍最為重要的戰鬥,又能如何,不過是成王敗寇罷了。
「主公,吳懿將軍率領連弩軍若是能夠給敵軍的強弩軍以慘痛的損失之後,必然能夠扭轉戰局。」諸葛亮語氣篤定的說道,從斥候傳來的消息看,敵軍之中有著將近兩百架連弩,而己方仍舊有八百架連弩車,這也是益州軍在戰場上取勝最為關鍵的地方,而今的益州軍已經沒有了退路,想要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就必須要做出改變,敵軍強大又能如何,只要有一顆充滿鬥志的心,勝利必然會是屬於益州的。
諸葛亮投靠劉備之後便得到了重用,而今益州面臨著最大的危機,若是在這場戰鬥之中,益州沒能挺過來的話,諸葛亮之前得到的東西就會成為過眼雲煙,這是諸葛亮所不能容忍的,他還年輕,他還有著自己的夢想。
「孔明,當初本王從襄陽將你帶到了益州,沒想到卻是走到了而今的局面,若是我軍不能取勝,有機會的話,孔明就離開吧。」劉備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