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任對於吳懿卻是有了更大的不滿,負責查探荊州軍中的情況,非但沒有查探到荊州軍中床弩的事情,就連敵軍中有著這等強悍的步卒,都未曾查探到,而今劉備可是在益州的地盤上。
不過在這種時候,他自然不能臨陣向吳懿問罪,最為主要的是擊敗敵軍。
張飛率領兩千名重步兵,可謂是所向披靡,張飛最為中意的乃是率領騎兵戰鬥,沒想到的是這些重步兵竟然如此厲害,看著敵軍不斷的倒下,許多益州軍的士卒臉上流露出畏懼之色,張飛大笑不止,好久沒有這般痛快的戰鬥過了。
就在益州軍苦苦支撐的時候,左側負責與荊州軍交戰的吳懿,率領本部兵馬,突然倒戈,轉而攻打益州軍,戰場上的情況更為混亂了。
吳懿的本部兵馬雖說只有三千餘人,在戰事膠著的時候突然背叛,可想而知會給益州軍帶來什麼樣的動盪。
張任得到消息之後,咬牙切齒道:「吳懿,本將軍對你如此信任,沒想到你竟然是這般忘恩負義之輩。」
「將軍,還是撤退吧,而今荊州軍已經衝來了,張飛率領兩千名步卒更是勇不可當,這般下去,我軍將無兵可用。」泠苞急道。
張任沉默片刻道:「泠苞將軍,你率領三千步卒斷後。」
「喏。」泠苞抱拳道。
益州軍開始了全面撤退,但是得到命令的荊州軍豈會任由益州軍這般撤出戰場上,瘋狂的追擊下,不少士兵放下了手中的兵刃。
益州軍的撤退,逐漸的演變成為了潰敗,泠苞雖然勇猛,然而張飛麾下的重步兵乃是戰場上絕對強橫的存在,所過之處,掀起腥風血雨。
夕陽西下,原本喧鬧的戰場,漸漸的安靜了下來,這一戰,荊州軍俘虜了上萬名益州軍,斬殺的士卒更是五千餘人,再加上吳懿率領本部兵馬投靠,此時張任手中的兵馬最多不過一萬人,戰場上,一方出現潰敗之後,想要將戰場上逃散的士卒,重新收攏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不少士卒更是直接四散而逃躲避了起來。
張任等人一路逃回綿竹,清點兵馬,原本三萬大軍而今只剩下八千餘人,這些將士的神色間更是難掩驚慌之色,可見雁橋的戰鬥給他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將軍,如今我軍戰敗,當向主公求取援兵。」泠苞道。
張任嘆道:「此乃本將軍之疏忽也,沒想到吳懿竟然暗中投靠了劉大耳,否則我軍之狀況豈會如此慘烈。」
「吳懿不為人子,來日在戰場上遇到,定讓其死無葬身之地。」軍中將領鄧賢怒道。
「傳令綿竹的將士,用心戒備,泠苞將軍負責嚴查城內宵小之輩,不給敵軍可趁之機。」張任吩咐道,而今最為主要的是將軍心穩定下來,可以預料的是,劉備取得雁橋的大勝之後,定然會發兵攻打綿竹,以綿竹守軍此時的狀態,更兼劉備軍中有打造霹靂車的能工巧匠,綿竹的地利優勢,定然會被極大的削弱,更讓張任擔憂的是,城內或許有著暗中投靠劉備之人,就如同吳懿一般,在關鍵的時刻突然亮出了獠牙。
城外益州軍慘敗的消息傳到州牧府之後,劉璋面色微變,益州在士兵的數量上達到了十萬人,府庫中的錢糧更是堆積如山,對戰劉備他沒有絲毫的擔憂,然而大軍在涪城外的慘敗,對於此時的益州絕對是噩耗。
益州兵馬強壯,這是對於漢中的張魯而言,直到這個時候,劉璋才清醒的意識到了,自己小覷了劉備的能耐,能夠神不知鬼不覺的拉攏吳懿,讓其為張任提供假的消息,誰能保證,此時的城內沒有劉備的內應呢。
原本以為有著劉備率領荊州軍作為威脅,益州上下會聯合在一處,沒想到卻是這般的情況。
「主公,葭萌關守將孟達,不聽從州牧府的號令。」黃權語氣擔憂的說道。
「後悔當初沒有聽汝之言,不想晉侯的大軍沒有攻打益州,劉備卻是將涪城奪取,而今益州的形勢更是因為張任的戰敗而更加的緊張。」劉璋嘆道。
黃權眉頭緊皺,越是到了關鍵的時刻,身為君主,就更應該保持絕對的冷靜,劉璋乃是益州之主,若是劉璋在面對荊州軍的時候,表現出了慌亂的情緒,讓下面的官員如何對待。
「值此之際,主公當出面安撫城內的軍民,荊州軍雖然強大,益州可戰之士,仍舊有數萬,且綿竹險要,只要張任將軍能夠守住綿竹,荊州軍就不能寸進,待荊州軍糧草耗盡,必然退兵。」黃權道。
帳下謀士鄭度勸道:「今劉備雖攻城奪地,令張任將軍戰敗,然而麾下兵不甚多,士眾未附,糧草不多,大軍的輜重難以及時的運送到涪城。不如盡驅巴西之百姓,過涪水以西,深溝高壘,靜以待之。若是劉備請戰,無需理會。待其難以為繼,自然引兵而走。到時我軍乘虛擊之,劉備可擒也。」
劉璋沉默良久道:「戰事乃是為了讓百姓得到安穩的生活,豈可因為敵軍強大而驅趕百姓,令百姓流離失所。」
鄭度道:「主公三思啊。」
「勿要多言。」劉璋斷然道。
鄭度見劉璋之意已定,長嘆一聲,不再多言,劉璋的性格雖然有些軟弱,但是在對待百姓上,其還是比較寬厚的,不然益州的人口在天下戰亂的時候不會得到這般快的增長。
「正方,本侯任命你為護軍,賓伯為參軍,督綿竹之戰事,務必阻擋荊州大軍,待本侯調動兵馬之後,必然將劉備趕出益州。」劉璋道。
「喏。」李嚴、費觀齊聲道。
李嚴,乃是南陽郡人,原本為荊州秭歸令,在荊州動盪之時,前往益州,憑藉過人的才能,逐步得到劉璋的信任,為劉璋任命為成都令。
李嚴、費觀離去之後,黃權低聲道:「李嚴投靠主公之前乃是荊州秭歸令也。」
劉璋道:「本侯以誠信對待正方,正方必然不會辜負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