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單章

  今晚先兩更,下午近七點才到家後,精神狀態有些不太好。🐠😳  🐸🐨明天開始恢復正常的日萬,直到開學。同時加更也會在這周內補齊。目前還剩四章

  其實應此前一位書友的評論,我已經忍住好久沒有開單章說些問題了。正好今日算是小作休整,那便聊聊吧。

  當然,催生該單章的誘因還是今日一評論「廢話真多,浪費生命」。

  倒也難為那位為了說這句話還特意打賞2元巨額的書友了

  關於這個問題,屬實令人無奈。解釋吧,鋪墊吧,說你廢話多;不細緻吧,又說你胡寫,亂寫

  結合一些質疑性評論,一起答覆一下:

  首先是我的寫作邏輯,或者說一個小說,一個故事應該具備的邏輯鏈條應該是:原因-過程-結果。

  配合這一點,加上我希望寫出主角逐漸成長的過程;由被動到主動;由台前轉幕後的過程。在希望做到前因後果細緻統一,切實可行的基礎上,關於許多內容,難免會寫得深入些。

  比如最早類似的問題出現於FDIC與美聯儲的監管模式上,哦不,應該更早一點,就是在美國分業銀行時代里的儲蓄銀行業務構成上。如果不寫明這個法律背景、時代背景,那有幾個讀者能夠理解那會的銀行和現在不一樣呢?

  後面包括對日本財閥關係的描寫,昨天我也說了一點。從戰前四大財閥,到戰後六大財團。這些人物、公司之間的關係,提前鋪一個概念,到後面寫到日本經濟泡沫時,就會方便許多。

  如切入契機,如由蜜月轉為對立,轉為互有隔閡,再到不得不合作等等

  除了與主角的關係,服務於主角的發展之路外。他們在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中的行為,也有了完善的背景作為支撐,如日本的殭屍公司為何出現?在廣為人知的廣場協議外,羅浮宮協議如何補上那壓倒日本經濟三十年的一腳,日本又為何會同意該協議,說是日本央行降息導致了泡沫擴大,那為何71-73年降息、77-79年降息均未出現91年那般誇張的泡沫等等

  當然,關於豐田家族史的八卦,那就純粹是雜談趣聞之補充了。假婿子文化這個點,或許會用到,也或許用不到,算是留個坑,以後能不能填不確定,但先挖為敬!

  然後關於耶魯,關於rotc等細緻描述,目的類似。都算是比較重要的情節鋪墊,也可以先大略提一嘴:南北對調、里根時代的國防紅利、產業空心化前的產業南移、喬治亞與佛羅里達大開發等

  包括金融市場方面,也可以劇透一下,84年被迫離開雷曼的彼得森與下屬史蒂夫·施瓦茨曼創辦黑石。那個下屬,就是耶魯達文波特學院出身。此外該學院還出過些名人,比如某布

  無論做什麼,要蹭時代的順風車,好歹得先買張門票吧。耶魯四年,就是買門票的過程,另外我也覺得生活描寫可以調劑一下賺賺賺的閱讀疲勞,於是有了這樣的行文風格。另外耶魯的鋪墊差不多了,第400章進入正戲,正式脫離新手村!開始擁抱時代!

  好歹希望,看了咱書的人,不會再說「蓋茨他媽是ibm董事這種話」了吧

  這句話無意冒犯,只是想表明我的觀點與無奈:不細寫,便會人云亦云,細寫吧,或許不是人人對胃口,但事嘛,總沒有兩全其美的。從開書伊始便定了這個基調,現在即便是想要改變為快節奏爽文也是不可能的了。

  對這些內容不敢興趣的讀者,我前面也說了,可以跳訂,包括看盜版都行。隨緣就好,只是在敲下某些評論前,煩請這些大牛們先想想,你不愛看的內容,是否別人也不愛?那句話咋說來著:可以不愛,請別傷害。

  這麼寫,其實比寫快節奏文更累,成績更差。有時候真的很煩被一些評論擾亂碼字的心緒,所以之前提高了發言門檻,這段發完後會撤銷,感覺沒必要了,隨緣吧!

  下面貼一些參考資料:

  關於物價及美元購買力參考:之前評論里回復過,不再重複了。

  關於蓋茨及微軟問題,就是蓋茨他媽到底幹嘛的:參考《FireintheValley(矽谷之火)》雜誌與《BigBlues(藍色巨人)》雜誌對時任IBM個人pc項目負責人的DonEstridge的採訪。另外一片綜合文章《THERISEOFDOS:HOWMICROSOFTGOTTHEIBMPCOSCONTRACT》里也有詳細寫過微軟獲得ibm訂單的過程。其中有一段原文是:AccordingtoFireintheValley,healsoreportedlytoldGatesthatwhenIBMCEOJohnOpelheardMicrosoftwouldgetthecontract,hesaid「OhisthatMaryGates'boy'scompany?「sinceOpelandBillGates'motherservedtogetheronthenationalboardoftheUnited

  這個其實就說得很清楚了,UnitedWay大概就是一種慈善基金會。他們曾在那裡共事過,算是認識,而並非蓋茨他媽是ibm董事。我其實都不知道這個傳言是怎麼傳出來的,反正當初在好多評論里都看到有人指責我亂寫,亂編劇情的,如「蓋茨他媽是ibm董事,還要你操心?」這種。

  關於市立旅館公司是否存在於歷史上:參考資料,評論里也曾回復過。BJ日報的哪一版,哪一期也寫過,其實也可以換個簡便的辦法求證。直接搜關鍵詞:「住店難」的往昔歲月。

  因為信息差異鬧出的不快,還有上一個單章里寫過的關於估值的操作方法論問題。當時情緒都很壞,雙方言辭激烈,導致有些非常不快的回憶,有些想說的還沒說了。這裡補充一下:

  估值的本質是基於DCF模型的衍生,但我可能是受到了米希爾·德賽的那本《什麼是金融》的影響,非常認同那句「估值不是科學,而是藝術,或者是披著科學外皮的藝術」這個總結的影響,基本捨棄了對DCF的描寫,直接簡單粗暴地上了投後估值,然後引發了一系列爭論。

  還有早前,關於簽合約時似乎很少提及律師的質疑。當時我的想法就是,在一些沒有埋坑的合同簽署情節里,似乎寫個律師進來,就是水字數,沒啥意義,於是就直接省略了。

  總結就是左右為難!

  完全性得照顧一批人,就必然會得罪另一批人。

  若想兩不得罪,乾脆堅持自己,又有那種:

  「喲?這作者硬氣啊,站著就把飯要了?」

  這種評論

  這屆書友,真是太難帶了!

  最後,那個評論俺要飯的書友,不,煞筆,請聽我說:

  敲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