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詩有三境
與涼茶聊完,TT信息突然又有了一位添加好友的申請。
申請驗證:文學愛好者。
也沒細看,隨手點擊同意,過了一會,對方發過來了一條信息。
「您好,很想與您討論一下文學方面的問題。」
對方的Id叫孫在安,可能是對方的名字,不過,也有可能是網名或者是筆名。
「您好,好像我並不認識你,你怎麼會與我討論這樣的問題?」
黃一凡有些奇怪的問道。
「呵呵,你的個性簽名寫得很棒,一看就像是搞文藝的,然後也就加了。」
「呃,個性簽名?」
打開TT,一看個性簽名,上面寫著,我有名珠一顆……
原來,這一首詩是當時黃一凡在靈異江湖寫完鬼嘲夫子之後隨手添加在TT簽名上的。
沒想到,這居然招來了文學愛好者,趕緊刪除。
好吧,既然都是文學愛好者,那就聊聊。
說起來,黃一凡還是比較樂於和這個世界的文學愛好者交流的。
「無聊的時候寫的,不要當真,不要當真。」
「您太客氣了,這一首詩寫得非常經典。對了,你是專業寫詩的嗎?」
「不是。」
黃一凡搖頭,說道,「只能說是詩歌愛好者吧。」
「厲害,我也是詩歌愛好者,不過,我感覺古詩詞雖然經典,但已經有一些不太適合現代都市化的社會。」
「也不能這麼說,如果能寫出經典,還是會得到大家認可的。」
「當然,經典自然有他獨特的魅力。不過,大方向應該沒落了。而且,現代都市已經沒有古詩產生的土壤。再加上,人們的審美觀等等已經明顯發生變化。」
「你說的也不錯。」
黃一凡對此表示認可,倒是與這位叫做孫在安的文學愛好者熱聊起來,「所以,現在產生了更為符合現代都市價值審美觀的現代詩。」
「看來黃先生果然對詩歌有很深的研究,只是,我對古詩比較欣賞,但對於現代詩卻並不怎麼認可。」
「怎麼,是因為現代詩沒有產生多少經典的作品嗎?」
「這只是一方面。更多的,還是現代詩本身太過於自由化了,你覺得呢?」
現代詩最初發源於清朝末年,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少學者開始引進西方詩作,並且用白話文的方式翻譯書寫。但這一些作品發行量並不是很大,在當時所受影響也有限,但將西方詩作翻譯成白話文的創新卻給了新時代詩壇啟發,於是,一種比之古詩更為自由,情感更為直率奔放的現代詩就此產生。
只是,也正是因為現代詩太過於追求自由,到了最後往往變成了自由成章,語風散漫,感覺就像平鋪直述,與寫短句子差不多。這種過分直露和明快的毛病不僅使詩作本身缺乏應有的意境,也從整體的構成上喪失了詩歌的美感。
「我倒不覺得。」
黃一凡雖然也並不是特別喜歡現代詩,但受前世無數經典現代詩的影響,要他否定現代詩也不可能。對於此,黃一凡給出了自己的理解,「現代詩雖然也稱之為自由詩,詩作本身沒有格律,創作風格非常自由。但自由並不代表沒有規則,自由只是行式上的自由。我始終認為,一首經典的現代詩,不但要求與古詩一樣的郎郎順口,讀來韻味十足,同時,更得兼顧古詩體現出來的意境。當然,如果在自由化詩體的時候能兼顧字詞組合,那就更好了。」
「說得很不錯,但太過於籠統,而且沒有標準。」
「文學一向沒標準,有標準,那就不是藝術,而是技術。而且,我也並不認為現代詩沒有標準。哪怕沒有一個像數學方程式一樣的標準,但他也有一個大概的評價體系。」
「你說的是,語言,形象,情感,這三個標準?」
「也可以這麼說,但這三個評判標準我覺得還不太完善。我認為評價現代詩,雖然從語言,形像,情感三個方面著手,也能大致分析這一首現代詩的藝術高低,但太過於片面了。要我分析的話,我會從詩歌的物境,情境,意境三個方面著手。」
「物境?」
「情境?」
「意境?」
「這三個標準是?」
顯然對方對於這三個標準並不熟悉,而且還感到驚訝。
這並不奇怪。
物境指的是實物表現的具體現象,而情境則是通過物境表現出來的感情,意境則更為高深,指詩歌表現出來的情調與境界。
說起來複雜,實則「物境」只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身,「情境」則是不僅看到了事物的本身,他還通過物境表現了自己的情感,而「意境」則是最終悟出來的道理或者是哲理。
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這是前世著名詩人王昌齡提出的詩有三境。
這個世界自然沒有王昌齡,對方能知道詩有三境,那才有怪。
簡單的向對方解釋了詩有三境,黃一凡說道,「其實我所說的三境,不只可以評價現代詩,同樣,古詩也可以。或者,不只是古詩,幾乎是所有文學作品都可以概括在這三個類型裡面。」
「厲害,厲害,實在是厲害。」
對方發出了一個驚嘆的表情,過了一會,便問道,「請問,黃老師您是哪所大學的中文教授?」
「呃?」
看到這個問話,黃一凡淚流滿面。什麼大學教授,哥還只是初中生呢。
不過,如果自己說是初中生,指不定對方又是震驚的難於相信,便說道,「哪有這個資格當大學教授,只是一個普通的文學愛好者罷了。」
「黃老師您太客氣了,以您對於古詩詞的研究,哪怕是那些大學教授也自嘆不如呀。抱歉,黃老師,有點事要下了,改天再向您請教。」
說完,對方就已下線。這會兒,TT即時通訊也終於清靜。黃一凡沒什麼事,又將念頭轉到構思第二部網絡小說的大綱當中。
……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遍河山萬朵。
有才。
實在是有才。
不,哪能用有才概括,對方的水平早已經達到了文學大師的程度。
電腦的另一邊,一位國字臉中年男子激動的大聲說道。
仔細一看,正是青少年報的編輯孫在安。
之前孫在安本打算叫李洛紫中考之後在他們青少年報發稿,成為他們報紙的專欄作家。只是,對方卻拿了一個叫什麼黃一凡的來當檔箭牌。深表示懷疑的孫在安加了對方為好友,沒想到,僅僅只是看了對方的TT信息資料,孫在安就被那一句我有明珠一顆的古詩給嚇倒了。
還好身為編輯的孫在安內心強大,雖然震驚對方寫出了一首經典古詩。但也自我安慰的說道,古詩之類的作品往往是靈光一閃,他就出現了,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實力。雖然,他知道,在這一首古詩之前還有一首同樣經典的一顆開花的樹。
就在孫在安強忍著被對方嚇到的心思再與黃一凡交流時,黃一凡又再度爆出一句「詩有三境」的詩詞評判標準。
這個標準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沒覺得什麼,只會認為這是對方評論詩詞的方法而已。但是,當詳細聽完對方所說的詩有三境解釋之後,孫在安已經被「詩有三境」標準給徹底的征服了。
詩有三境,別說其他,光是這四個字,他就與古詩一樣那麼的賦有詩意。
更為恐怖的是,詩有三境所說的三境,比之孫在安所接觸的任何一種詩歌評論更勝一籌,或者說是更高一個境界。他不但更為全面,也更為具體,同時,也更為經典。
這種水平,絕對達到了文學大師的境界。
因為只有文學大師,才能對詩歌做出如此深刻的評判。
現代的一些詩人或者是一些作家,研究都太淺顯了。
到了最後,孫在安已經被黃一凡給震得傻了。
這是小丫頭的同學?
這要是小丫頭的同學,我的同學就成孔聖人了。
孫在安拍了拍腦門,沒想到,我孫在安聰明一世,居然被這小丫頭給騙了。
有一些抓狂,郭在安一個信息,再次發到了李洛紫TT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