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產業,現在國內還屬於一片空白吧?你們想在這個時候進軍這個市場,國家層面肯定會支持,只是,這個產業,因為筆記本電腦的出現,加上潛在的彩電解決新方案,已經在國際上變的熾手可熱,加上日本韓國都有了這方面的基礎,你想做起來,也是需要整個燕京電子廠全力一搏的,有點類似與賭一把了。」陳志文又說道。
燕京電子廠,在國內的確也算的上是排名前幾的電子廠了,可是在全球根本算不上號,液晶產業雖然現在還是比不上後世那種逆天的投入,可一家國內企業,要是想做的話,那還是很費勁的。
「我也已經與公司內部以及區委領導商量過這件事,他們都認為,這樣做的風險太大了,如今的第一電子廠,效益還很不錯,所以他們也不想改變。」王東生說道:「只是,我還是認為,未來彩電乃至桌上型電腦的方向,是以液晶為主,這第一是剛剛我說的,液晶成本只會越來越低,第二就是液晶的耗能,控制的好,也會比彩色顯像管低很多,還有就是理論上,液晶的清晰度會比彩管強很多,而且重量也輕很多,大小方面,幾乎沒有限制,歐美社會,基本上經濟好的地方,都喜歡大電視,可彩管的大小是有上限的。」
「你這觀念,倒是跟我差不多。」陳志文笑了笑說道,不說其他,光是面積大小這一條,彩管就是必然會敗給液晶。
彩色顯像管技術,倒不是做不大,電子產品,基本上都是越小越難,彩電做小做清晰是難點,而不是做大,只要有錢,做個100英寸乃至跟房子一樣大的彩管彩電,完全不是問題,美的也能輕鬆做到,可這樣的東西,先不說誰會買,估計就是運輸,都得上大型重卡了。
液晶技術之前的彩色電視機,市場上最常見最大的彩電,基本上也就42英寸大小,再大一點的就45,再想大就不太可能了,因為兩個成年男子,都可能抬不動,或者抬起來非常費勁,安裝極為不便,這在人工成本太高的地方,估計安裝的費用都會員超過彩電本身了,再一個涉及到家裡電器內部移動,這樣的彩電,也不方便。
而液晶,就輕太多了,即使初期的液晶沒有追求超薄技術,一個45寸的液晶彩電,一個成年人也可以輕鬆拿起來,這對於運輸來說,是極大的便利,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是一樣。
當然,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同王東生所說的價格、耗電量、清晰度等等,綜合來看,液晶取代彩管,是必然之事,國際上的家電公司都有這樣的共識,只不過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大取代,還得看液晶技術的發展。
而且無論其他優勢再高,價格太高了,那還是沒轍,不過外人不知道,陳志文可是知曉大概時間的,雖然他前世對於液晶電視的發展史不太清楚,可記憶中也是知道在國內,也就是在2005年左右開始更換液晶電視的,那歐美等發達地區,一般還是會早個5-10年的,也就是最快幾年後,最慢,也不到十年了。
陳志文也記得,在新世紀初,整個國內雖然彩電品牌很多,很多還出口,可液晶領域,一直是被海外國家給卡住的,也就後來京東方有所突破,才實現了產業自主化。
「是的,我是堅持認為這一點的,我覺得,燕京第一電子廠,他們還是不肯投資,所以我希望陳先生能夠幫助我,也支持我發展液晶產業。」王東生說道。
「雖然我是燕京第一電子廠的大股東,一些事情我的確可以干涉,但你也知道,這怎麼著也是國企,這樣的大投資,我干預的話,也是不太好的。」陳志文搖頭說道:「我給你一個方案,現在國內都是流行下海經商的,不如你帶著你的團隊,單獨出來,然後我投資,再拉進來燕京市國資委,我們三方一起合作,如何?」
在原本的計劃中,陳志文其實還是想讓燕京第一電子廠走原來的路線的,只不過歷史改變太多,人家現在過的很好,想讓人家破釜沉舟的發展液晶產業,是有點難度的,即使自己是大股東,也不好強迫國有工廠進行大轉行。
反正,王東生已經找到了,那還不如讓他帶著團隊,走出來,然後單獨走自己的路子,這樣,他們這群創始人也能獲得股分與分紅,才更賣力的將企業做好。不然,就算燕京第一電子廠同意做液晶,可他們這些人如果沒有分紅,那會不會還如同原先歷史上那樣投入,就不好說了,大概率是不會的,這也是人之常情,沒必要去測試人性。
「下海創業?」王東生對於這個回復,有些沒反應過來。
「對,國企,一般還是會以穩為主,主要的義務,除了解決國家的產品需求,還有就是要穩就業,就說第一電子廠,實際員工差不多5000人,但算上這些人的家屬等等,差不多要養一萬多人,這一點是社會責任,有好有不好,我不評價,可他們是不會容許你這樣冒著巨大風險亂來的。就算是我出面,也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再一個,這種事,我也不會出面。」陳志文說道:「所以,你要是想做好液晶,或者其他技術,那就得成立自己的公司,這樣你也就有了絕對的管理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功。」
原先歷史上,燕京第一電子廠連續經過7年虧損,虧到燕京市都扛不住了,在王東生等人願意承包的情況下,基本上也是足夠放權的,任你們折騰,反正再壞也不會差到哪去了。
可現在第一電子廠還是活的很滋潤的,國企最大的責任是承擔社會責任,一般來說,是不會做過於冒險的生意的,特別是現在還有盈利,所有員工及家庭安居樂業,想拉上這些人一起折騰,只會有無限的阻力。
陳志文當初直接投資,的確是疏忽了這一點,後來對國企有所了解後,也就放棄了曾經的觀念,轉而更希望,王東生能夠自己出來創業。
不過,無論怎麼樣,還是要引入國有資本的,因為京東方想發展起來,那就必須背後有國家支持,因為液晶技術,也是被國外封鎖的,只有國家出面,才有可能引入這些技術,就是今天的陳志文,也只能在這樣的事情上起到幫助的作用,而做不到能夠做主,畢竟,美的強的是創意型,而不是技術類,液晶的很多基本技術專利,雖然美的也有,可還是遠比不過整個日韓國家級別的全力投入的。
術業有專攻,美的也沒辦法在多個領域,與國際巨頭對抗,且最優的方案,還是扶持投資的企業,進行發展,台積電、京東方都是如此。
「陳先生,您這邊,是可以支持我們出來獨立創業?」王東生想了想問道,這是他今天來之前沒想到的,原本以為最多就是從第一電子廠分配資源的問題,想不到居然變成自己創業了。
「對,你們需要什麼資源,做成計劃書,只要合理,那我就會投資。」陳志文說道:「這件事情比較大,你也需要與家人還有你們團隊內部協商一下再決定,還有,相關計劃書,也是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來做出來再決定的,這段時間你們也可以想好該怎麼做,如果需要什麼資源資料,你可以去美的找人幫忙,因為你現在還是公職在身,不離職之前,我也不方便給資金給你。」
「好的,我會做出一份詳細的計劃書。」王東生點點頭說道。
「那行,就這樣,我也是比較看好液晶產業的未來的,其實如果不是香港不適合發展工業,我早在十年前就會在香港開始做液晶了,內地,可以說是我們兩共同的機會了,希望你能夠成功,只要你能夠做出來,我這邊,不會缺訂單的。」陳志文又說道。
香港工業,對於普通的產業來說,高人工高地價就是最大的問題,可對於高端產業來說,這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高端產業利潤高,放在歐美也能輕鬆生存,香港的工資就算再高也不會比歐美高到哪去,而沒人,沒有高尖端技術人才,才是最大的難題。工業的根基就是大量的工程師,沒有這些人,資本再多十倍也折騰不起來。
所以,無論是低端產業還是高端產業,都不適合留在香港了,就算是紅牛都是如此,只不過,是陳志文強行將一小部分留在香港罷了,這屬於「投資老闆」的個人意願,這也還是因為,天水圍附近有個大型工業工廠,能夠穩住整個城鎮的經濟,這樣擁有大片土地的置地,才能獲得最高收益。
「我一定不會讓陳生失望的。」王東生回答說道。能夠被陳志文親自關注並投資的公司,那未來至少可以獲得美的內部的大量支持了,這在國內的電子產業內,都是屬於鳳毛麟角的存在了。
液晶產業,必須依賴國內進行發展,這也是陳志文早期的既定預測,在自己不方便親自下場的情況下,那就與晶片一樣,採用投資的方式,來培養未來的巨頭,獲利的同時,還能保證自己的產業在未來能夠有著多方的供貨,降低風險。
不過,還是那句話,歷史已經改變太多,沒人知道台積電與京東方還能不能走到原先歷史上那樣成功的結局,所以,陳志文的資本,也還會繼續投資其他人,只要出現有潛力的,那都可以投資,如同十年後,風險投資投資網際網路行業一樣,投資一百家,99家虧了,但只要有一家成功了,那所有的投資也就都收回了,大概率還能爆賺一筆。
只是,在原先的歷史上,京東方的崛起,也是在接近30年之後了,這是一次非常久遠的投資計劃,短期內,只有投入,不會有什麼明顯的回報,雖然很值得,可也沒必要過多關注,只要王東生出來創業,提交的計劃可行性還行,那自己跟著投資就行了。
而國內,還是有很多可以適合精準快速投資的項目的,如最基本的基建。
在燕京的第五天,陳志文在燕京市文華東方酒店約見了交通部門的一位王局長。
文華東方酒店,是置地旗下的五星級酒店,原本,也只不過是在香港、澳門兩個小地方有三棟酒店,當陳志文獲得置地後,便籌備重點發展它,而當國外已經遍地都是各種洲際、希爾頓連鎖酒店的時候,向國內發展,就是文華東方的最佳選擇,除了本身生意不差,還有就是可以借著目前的時機,組建數個超大型的五星級酒店。
燕京、上滬、深海、粵州、金陵等接近20個城市,都被置地分別投資了一棟位於市中心黃金地段的酒店,目前陳志文所在的這棟,樓層高達66層,是華北目前最高的酒店大廈,周邊還有2棟副樓,各四十幾層,還有一個面積不小的草場公園,總占地面積高達160畝,建築面積高達32萬平方米。
「王局長請坐。」陳志文笑著招呼道:「這是我在粵西省找到的一種當地茶葉,味道很不錯。」
「多謝陳先生了。」王局長也是禮貌回道,對於陳志文,整個國內高層也都是很交好的,改開後十年,人家對國內的投資太多了,為國家帶來數百人的直接間接就業,以及每年大量的外匯出口,光憑這兩點,可以說是改革最大的幫助之一也不為過。
「王局長來這裡,不知道何事?」陳志文問道。
「是這樣的,陳先生,之前您曾經提出過,要建一條從上滬到漢口的高速公路,在當時,國家相關部門並沒有這樣的規劃,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而現在,因為受益於長江沿岸的經濟發展,中央決定修建這一條告訴,不知道陳先生還是否有興趣?」王局長問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