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九龍倉進展
9月11號,陳志文收到了曾梓倖的通知,他同意合資開建新的工廠,陳志文也就安排了一個法務及商務去談判合作細節,這也只是他貿易公司的一個小投資,等到以後Costco發展起來,外加如果進了沃爾瑪、歐尚、家樂福之類超市的供應體系,那在這方面的布局會更多,或直接投資有潛力的供應商,或合資,或在未來的內地獨資建廠等等等等。
因為初始額度的投資並不大,經過了三天的商討,陳志文與曾梓倖以75%/ 25%的比例成立了合資公司,名字為金河服裝有限公司,分別來自於星河與金利來。
之所以比例與之前說的不一樣,也是因為曾梓倖為了穩妥,要求陳志文保證擁有一定的訂單,要不然,失去了目前這個唯一的訂單來源,新公司的成本製造不可能比的過同在香港的那麼多成本降到幾乎最低的同行。而陳志文自然也不會客氣,你要穩妥我就要更大利益。
幾十萬港元的投資,其實也只是鬧著玩玩,主要還是看中曾梓倖這個人的經營能力,要知道,曾梓倖進入香港服裝業較晚,只能選擇偏門的領帶為開拓口,最後還活到了幾十年後,如果現在給他足夠的支持,那麼他的成就會更高,特別是能夠進入傳統服裝這個更大的市場。
就算不能成功也沒什麼,服裝製造是整個產業鏈最低端的存在,做的再大也未必能有多少利潤,金河就算失敗了,也能培養不少這方面的人才,這些人才也許在幾年後去內地會有很大的用途。
對曾梓倖來說,其實也沒什麼損失,投資也不算很多,而將來會投入多少精力,肯定還要看陳志文能夠帶來多少訂單,真的發展起來的話,曾梓倖也一樣能賺很多,甚至還可以獲得不低的社會地位,畢竟這種小產業,它目測陳志文是沒什麼興趣跟他搶管理權的,要不然完全沒必要與自己合資了。
只是超市的需求品種太多,金河服裝也只能從少到多慢慢的生產,選擇的入口是美需求最大的襪子、牛仔褲、短袖等等,都是廉價的商品,走的完全是量。
其他的,則是由剛剛成立的星河貿易公司來負責在香港、灣灣尋找合適的供應商,按照專業人士的估計,即使算上貿易公司的利潤與海運利潤,香港貨物的成本還是比美國本土的平均要低上20%,特別是需要大量員工生產的商品,人力需求越多的,相對美國本土價格的差距也就越多。
這樣一來,即使是曾經虧本的fedmart,也能夠勉強保本甚至輕微盈利。
實際上,歐美超市已經開始從亞洲採購商品,只不過因為本土關係鏈、國際合作信任度、信息溝通成本等問題,導致速度很慢,而現在,fedmart與未來的Costco就搶先跨出了這一步,也算是可以獲得一定的相對優勢了。
接下來日子,各個公司在職業經理人的帶領下,按照陳志文的要求的發展及研發方向在運作,陳志文也是不惜資金,該招聘就招聘,該花錢就花錢,該買設備就買設備,美的目前每個月都在虧錢,但只要產品能夠升級、優化那就足夠了。
紅牛方面,扣除之前花費的代言費,美國市場也開始盈利,不過陳志文還是繼續砸錢,聘請美國的體育巨星來拍GG,後續又將GG送到美國的幾個電視台投放GG,也贊助了一些體育活動,花錢可以說是如瀑布,但紅牛獲得的訂單也如飛機起飛一般上漲。
秦志豪那邊在德國直接下訂了3台最先進的流水線,同時還挖了兩名德國工程師前往香港常駐,錢到位了,哪有挖不動的牆角,再說,也就差不多2000美元一個人一個月,這個工資在香港算很不錯,但比起紅牛的利潤,根本不值得一提。
地產方面,陳志文還在不停的動用槓桿,有些可能已經不符合行業規矩,不過大家其實都很清楚,只要不出問題,自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他人不敢這麼玩是因為玩的太大萬一輸了就傾家蕩產,陳志文知道未來,自然敢全力下注,而在中環開的投資公司,在獲得不錯的收益後,又在另外一個街道買了一套房產,再開投資公司的分店,用來吸引資金。
金融方面,在香港的布局目前只在收購九龍倉的股票,最近九龍倉又來了一次增股融資,陳志文基本上照單全收,都沒引起市場波動,實際上,在海港城開業之前,很多地產人士都不看好這個項目,認為這麼大的商場,又不在中環,生意不可能有多好,於是看衰九龍倉的有很多,這也是為什麼在後世的1978年,李嘉成能夠低價偷襲九龍倉的原因之一,而九龍倉在73、74年的幾次融資,大部分也都被陳志文給吸收了。
截至目前,陳志文持有的九龍倉股票已有15.7%,跟李嘉成與包玉岡不一樣,陳志文對於九龍倉更願意長期慢慢偷襲,等到了足夠掀牌的時候再動手。
一則是因為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按照原先歷史,在1977年之前,九龍倉的股票都很低迷,自己一點也不急,收購的越晚,海港城這個吸金神器就完成的越多,這些資金、建設問題還是交給怡和的人來頭疼比較好。
二則是,如果現在快速動手或者消息被透露,那麼必然會引起怡和的反擊,要知道,雖然被香港以及國際危機影響,但怡和的底蘊還是很強的,虧損雖然嚴重但手中資金還不少,這個時候跟怡和硬碰硬是陳志文最不願意的,而如果再等兩年,怡和的海外項目不停的給香港總公司放血,再收購就會輕鬆很多。
畢竟,在原先歷史上,李嘉成意圖收購九龍倉的時候,怡和都不願意與市值只有5-6億港元的長江實業硬碰硬,而是委託滙豐銀行出面調和,足以說明當時的怡和已經是內憂外患,體大腎虛。
三則是即使真的爆發最後的收購戰,那等幾年之後自己的資金會更多,部分現在布局的項目,到那時就能獲得資金回報了。
目前的四大業務的發展,基本上也符合陳志文的要求,兩個實業外加地產與金融,前兩者為未來商業的支柱,後兩者可以長期為實業項目提供巨大的資金,外加一個海外發展的超市,為實業項目提供一定的市場以及進入市場的憑證,同時其本身也能獲得不小的收益。
「陳總,昨天夜裡我接到了一個來自美國的電話。」剛剛一早上班,小秘書安琪匯報導:「一個名叫蔡肯斯的美國人,他說他是沃倫巴菲特的手下,他準備來一趟香港,想跟您見一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