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乙種公函

  第16章 乙種公函

  12月24日,平安夜。

  上午打完鬥地主後,下午陳志文回到了家裡,雖然不在乎這個西方的聖誕節,但偏偏香港還定了2天的假日,多年來家人聚集也形成了習慣,當然,更歡喜的自然還是過年。

  不過,當物資豐富的時候,每一天就都是過年,也就對節日沒什麼興趣了,在後世的內地也一樣如此。

  今天,陳天福與吳秀玲讓菲傭回家休息,自己二人親自動手做起了晚餐,陳志文原本準備上樓睡覺,上午有點累了,下午自然想休息,但卻被吳秀玲硬是叫了起來,讓他打起了下手,最終,陳志文找了一個不錯的崗位,做肉圓。

  肉圓不是純肉,而是糯米與肉混起來,然後包成球的形狀,之後再放入油鍋之中油炸至表面金黃,圍起來賊香,陳志文不由得便做肉圓,一邊拿著筷子從旁邊炸好的碗中撿著肉圓吃,結果不知不覺就吃了十幾個。

  「你少吃一點,待會晚飯吃不下了。」吳秀玲連忙把炸好的肉圓拿開,結果陳天福也偷吃了起來,又被說了一頓。

  在廚房忙了兩個小時,一桌豐盛的飯菜成功出爐,天也差不多黑了起來。

  也沒有什麼儀式,三人就吃了起來,還好沒有那最難吃的火雞。

  「人太少了點,兒子。」吳秀玲一邊吃飯,一邊暗搓搓的說道:「你什麼時候帶個女朋友回來?」

  「著什麼急,我現在還年輕,事業第一。」陳志文連忙以「事業」為先,壓住話題,這真是老生常談了,每次回來都要被追問,前世也是一樣,這一世還是這樣。

  「你談個女朋友,很影響事業嗎?」吳秀玲哼哼的說道:「伱的事業也算成功了,我們陳家現在也算有點小名氣了,這晚飯居然只有三個人吃。」

  陳天福顯然沒當回事,自己吃自己的,他可不想管這個。

  陳志文也不理,他很想說嫌人少為什麼前幾年合法的時候不讓老爹娶個「小」,但想一想還是算了。

  吃著估摸著有一斤的螃蟹,也不知道從哪來的,味道很好,這類食物最受富豪喜歡,吃起來很爽,但真正吃下去的又不多,可以很好的滿足味覺需求,又不會讓人變胖,更不會有糖尿病的風險。

  在閒聊中結束晚飯,陳志文與陳天福看著TVB里的新聞,新聞之中最主要的話題自然還是經濟,即介紹了全球石油市場的情況,又介紹了香港地產的價格波動等等。

  「爸,你最近的樓盤怎麼樣了?」陳志文隨口問道,之前陳天福有幾個樓盤在建,後來地價暴跌後,陳志文給了他800萬資金進行周轉。

  「房子建起來了,但是不好賣,很多人還在觀望。」陳天福也隨意的回答道,有了足夠資金,房子即使賣不出去,也不擔心會出問題。

  陳志文說道:「要不房子抵給我吧,我準備在那附近組建工廠了,正好給員工一些住的地方。」

  之前陳志文特意購置了幾塊工業用地,然後興建12層工業寫字樓,這三棟寫字樓加起來一共80萬尺(8萬平方米左右),也會是他工業的起始點,而這工業樓選址的時候,也特意離他老爸樓盤近的地方挑的。

  「給你不是問題,你覺得香港的工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陳天福問道。

  「當然,老爸,你如果還有一點資金,我建議你可以直接屯工業地產,成本低,可以收購很多。」陳志文笑著說道。

  70年代,香港的工業開始沒落,但因為全球市場的高速擴大,增量市場快速擴大的情況下,即使香港工業在亞洲的比率越來越低,但總額度還是越來越高。

  整個香港還能吃10年的紅利,而工業地產在未來幾年的漲幅還會超過住宅與商業寫字樓,只是盤子太小了,大一點的地產公司即使投資了也不會全力投入。

  陳天福想了想說道:「行,我明天去考察一下。」

  陳志文又想了想說道:「爸,乙種公函換地證你應該知道吧?」

  「知道,你也看好這個?」陳天福問道,兒子說到這個,自然應該是看好它了。

  陳志文點點頭說道:「對,我想囤一些,不過我就不出面收購了,老爸你認識行業內的人,就替我收購吧,有多少要多少。」

  乙種公函換地證,這玩意最早出現在50年代末,當時的香港因為天氣原因出現大量暴雨,港府為了長久發展,不得不進行大量的土地改造,以保證洪水能夠及時排出,同時也可以進行一定的蓄水,要不然,香港就是一會洪水一會缺水,供水的不穩定,對經濟很不好,也影響港府以及英國財團的收入。

  但這麼大的土地工程需要大量的拆遷,也需要非常多的資金,要知道治水工程本身就很耗錢,港府沒有足夠的現金,就推出了「乙種公函換地證」。

  港府根據拆遷房子的面積按照比例頒發了對應面積的「換地證」,任何人只要持有這本證書,就可以按照比率向政府兌換土地。

  「乙種公函換地證書」有著一定的優先權,這是政府當初的承諾,哪怕港府拍賣的土地,只要在規定的範圍內,不管其他人開什麼價格,港府必須按照當初的合同將地給擁有優先權之人。只不過這種優先的特權,不被大部分人重視。

  在當時那個時代,九龍半島正在嗷嗷待哺準備開發,新界的土地根本就是一文不值,送給地產開發商,人家都未必會看上一眼,當時政府的想法:你們這些拿了換地證的人,只要在規定的可居住地區,就可以兌換對應的面積,反正新界其他地方空處多得是,你們想怎麼選都行。

  只是地產市場長期看人口,當香港不停的吸收北邊來的高素質移民時,對地產的需求就不可能停止,而九龍半島有個致命缺陷,那就是因為航空管制的因素,不能建高樓,加上在機場附近發展商業經濟,真的不是一個好選擇。

  於是,有未來眼光的大佬們很早就開始布局了,如李兆基,早在70年代初期,就開始大量收購「乙種公函換地證書」,這是他很早以前就判斷了新界是港府必然重點開發的地段。

  這種早期的遠見,也為後來李兆基的崛起打好了基礎,到了90年代,憑藉著換地證書,李兆基拿下了大量新界的優質地皮,成本方面低的令人髮指,每年從住宅地產都能獲得數十億港元的淨利潤,後續憑藉著這些利潤,李兆基建起了香港最高的大廈IFC(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一年的租金不低於香港第一大商場海港城。

  同樣有眼光的,還有南豐集團的董事長陳庭耀,早在60年代,就開始收購換地證書,憑藉著這筆投資,到了21世紀,陳家的家族財富就高達千億港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