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一億慈善-轟動港島
《1億善款,香港首善誕生》
信報的標題,似乎給人的第一感覺沒什麼吸引力,但標題下方,還寫了100,000,000.00。
無數的零似乎比標題還要更吸引人,引起了不少讀者的注意,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香港是一座紙醉金迷的大都市,這麼多的數字總是最能博人眼球。
一億港元,在香港是什麼概念?
香港目前的上市公司中,如果市值1億港元,那可要在整個香港排名第87,如果用來投資,可以買下29%的長江實業股票,和合實業36%的股票,成為地產五虎任何一家大股東,即使是對英資財團,也可以購買13%的九龍倉股票,成為九龍倉最大的股東之一。
而如果用來購買港島的房產,則可以至少購置2000棟,任何一棟,都是一個收入很不錯的中產階層一輩子也難以企及的目標。
香港現如今的普通工人,一年不吃不喝也就賺個2000港元,1億港元,等於5萬名工人辛苦一年的工資總和。
「老闆,《信報》還有沒有了?給我來一份,再來一瓶飲料。」一名帶著黑框眼鏡的西裝男走到一棟報亭前方,對著裡面的老闆說道。
王東上班的公司,整個上午都在討論這一億善款的事,有羨慕的,有嫉妒的,後來又開始討論陳志文的財富,直到老闆突然出現,大家被挨了一頓罵後,才老實下來,而同事買的報紙,也被老闆給借走了。
作為辦公室白領的他,倒也不是很在乎買報紙的錢,但香港報紙這麼多,總不能每份都買吧,之前他一直買的是明報,這是看金庸小說帶來的消費習慣,哪怕現在沒新小說了,也一樣。
到了中午,就特意下來買一份信報。
「來,這裡還有最後幾份,再晚一點就沒了。」報亭老闆齜牙笑說道。今天的生意很不錯,報紙只要標題有噱頭,就有很多人會來買報紙了,而天氣雖然不如之前酷夏的時候熱,但也還行,飲料也賣的差不多了。
拿了報紙之後,王東找了一處大廈的陰處,便吃著麵包飲料邊看了起來。
《信報》不只是用了頭版來吸引讀者,還有第三第四頁,來描述整個香港的慈善歷史,從幾十年前的何東家族,到最近剛剛誕生的華港基金,香港歷史上留下知名度的善款捐贈,都描述的一清二楚,何人捐贈、如何使用等等等等,以這一頁報紙,足以看出,整個香港歷史上,真正做善款的人基本上都是華人富豪,英資的也有,不過不是針對普通人,而是偏向與捐給政府部門、修建公共設施,裡面的貓膩,懂的都懂。
第五頁則是詳細描述了陳志文的商業帝國,從大家都知曉的和記黃埔,到遠銷美國的紅牛飲料,以及一家員工數千人的美的電子公司、一家年貿易額破億的星河貿易公司,以及這幾年在工業地產領域非常出名的星河地產。
美的的產品,大部分都是很普通,雖然銷量也不低,但基本上沒人在意,普通電器而已,能賺幾個錢?
而紅牛則是很多香港人最關注的話題,這是香港乃至亞洲歷史上最神奇的商業奇蹟,一款本土飲料居然能夠在擁有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美國市場大殺特殺,走的還是高價路線,據說香港碼頭每天都有十幾個貨櫃運著紅牛前往美國,一天的銷量就破百萬瓶。
王東可是知道,一瓶紅牛在香港售價2.5港元,這個價格在香港簡直就是天價,連他這個白領階層,也只是買過一次,特意留到一次跑步後再喝。
別說,效果還真好,人立馬就有勁了。
這種暴利行業,數量還這麼高,香港大眾總算知道為什麼一個年輕人,有能力收購四大洋行的和記了。
「1億啊!」王東想著自己的工資,有些嘆息。
【陳志文收購和記後還能拿出這麼大一筆錢來做善款?看來真的是不缺錢,和記不對,是和黃,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了。】王東突然想到一點,自己應該想辦法借著這個背後的信息來賺點錢了。
只是和黃已經私有化了,那也只能買一些和黃旗下的子公司股票了,很多還處於非常低的低位了,特別是一些地產公司。
信報上對和記黃埔最近的經營動向也有了大概的介紹,包括與長江實業的合作,大量曾經停工的項目再次啟動,只是不知道和黃與長江的合作方式是什麼樣的。
選了一會,王東找到了自己的目標——都城地產,這是一家在九龍有著不少地皮的地產公司,早年被和記收購,隨著和記進入危機,加上地價暴跌,也導致了它幾乎破產,現在長江實業接手不少項目後,停工項目已經啟動,據說已經在開始預售物業了,不過股市之上仍然沒有什麼動靜。
確定目標後,王東將報紙一收,飲料罐扔到了附近的草叢裡,轉身便往著證券交易所的方向跑去。
「一億港元,好大的手筆啊。」長江實業公司內部一間辦公室內,李嘉成看著報紙笑著說道。
「不過是文字遊戲罷了,十年投入一億港元,可能是第一年,也可能是最後一年,這差距,可就大了。」對面一人也跟著說道,他是長江實業的業務部門經理盛永能,也是長江實業內部,李嘉成最信任的人之一。
「也對,以現在地產市場的情況,再過幾年,和記黃埔的價值,足以讓任何人眼紅。」李嘉成嘆息著說道:「可惜,要是我們當初能夠收購就好了。」
「陳志文敢收購和記,甚至後面還合併了黃埔集團與屈臣氏,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的紅牛飲料能夠在美國市場大賣,每天產生的現金流足以讓香港任何公司眼紅,銀行也是看重這一點,才默許和記被他收購,否則,不要說我們,就是地產五虎加起來一起收購,都不一定能成功,債權銀行那邊根本通不過,就算通過了,我們也會背負極大的負債,資金這麼匱乏的情況下,我們也沒能力來重啟和記的那麼多地產項目,最後極有可能被拖下水。」盛永能搖了搖頭說道:
「據我所知,陳志文在收購和記後,還額外從海外調集了3億港元資金進入和記,也就是說,就算我們不與和記合作,陳志文也有能力短時間解決和記的負債壓力,讓和記的項目重新運轉,資金重新流動。」
「也在我預測之內,沒有足夠的把握,陳志文這個人不可能強行收購負債這麼嚴重的和記,更不可能還在負債的時候就進行私有化以及合併子公司。」李嘉成點點頭說道。
「有了足夠的資本,就可以穩住和記,他與我們一樣,看好地產市場與股市在未來的復甦,現在就只剩下等待了。」盛永能有些感慨的說道:「真要是地產市場恢復到72年底的狀況,陳志文這一次的回報,就能賺幾十億港元了,香港歷史上,可真是前所未有啊。」
「可惜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本。」李嘉成嘆氣說道:「如果我早生十年,十年前就有現在的資本,那絕對可以收購和記,甚至當年的恒生銀行也不是不可能。」
「是啊。」盛永能贊同道。
「好了,不說這些沒意義的事了。」李嘉成笑了笑,說道:「我們與和記的合作,現在有多少項目了?」
「一共正在開發的有11個項目,還有16個項目還在商討收購價格,和記那邊要價有點偏高,我們還在談。」盛永能回答道。
「他們要多少?」李嘉成問道。
「比我們的心理底價要高10%。」盛永能說道。
「那稍微談一談,我們讓個5%或者6%,先把項目拿下來再說,拖的太長,時間也是成本,還有,現在地價開始上漲,拖一個月,可能就不只5%了。」李嘉成想了想說道。
與和記的合作,雙方早就定下了哪些項目可以合作,隨後雙方再單獨定下自己的價格後再重新談判,這種模式自然是和記希望賣個高價,長江希望可以買個低價,於是談了一段時間,幾個成功,還有十幾個未談妥。
「李生是擔心其他華資也會進場湊熱鬧?」盛永能深理老闆心,問道。
「不排除這種可能性,我拉著和合實業一起,其實就是為了少一個競爭對手,再一個就是能夠增加我們的運營能力,降低風險,但華資中還有很多其他地產公司,而和記手上的地皮太多了,我們現在與和記合作的,不過是一小部分罷了,還都是一些位置不算非常好的。」李嘉成無奈說道。
「我倒是不覺得陳志文會在與其他地產公司合作。」盛永能說道:「和記手裡還有很大地皮,這些可都是荒廢著,以前祁德尊不捨得分享,但現在我們與和記的合作模式,以陳志文的聰慧,完全可以以同樣的方式與我們或者其他華資合作,但現在連消息都沒有,足以說明他沒這個想法,他能提供的合資開發項目數量,應該只是為了能夠穩住和記的現金流,只要能夠保持這一點,對他可能就足夠了。」
「也是,就算一直不開發,剩下的大量地皮,等幾年再開發也能多賺幾倍的利潤。」李嘉成點點頭說道。
「看來他的思維跟英資一樣,想著囤物業賺錢,卻想不到,不停的快速開發新項目,利用銀行資金快速發展,才是發展最快的方法。」盛永能笑了笑說道。
「也未必,也許是有心無力罷了,和記內部可沒有那麼多地產開發方面的人才。」李嘉成說道。
「也有可能,如果是這樣,我們當初想著利用開發和記手上地皮來套利的計劃,估計執行不了多長時間了。」盛永能有些可惜的說道。
李嘉成道:「是有點可惜,但能夠收購和記,又豈是一般人,再說,就這二十幾個項目,開發好了,我們分個幾千萬也是沒問題的,如果地價再漲一漲,上億也有可能。
太古在寶馬山道賽西湖那塊地談的怎麼樣了?」
「還在談判中,太古的要價又退讓了500萬,但我覺得還是能壓一壓的,我想壓到8000-9000萬之間的區間。」盛永能說道。
「那塊地我還是很看好的,要穩妥一點。」李嘉成想了想說道。
北角位於中國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雖然偏了點,但畢竟是在港島,價值還是不低的,而太古集團在這裡的一片地,面積高達86.3萬尺,面積之大,在如今的港島,可以說是非常罕見,如果拿下,開發成住宅,再加上他預估的地價上升,利潤會非常高。
「太古集團現在準備大規模開發太古城,急需資金,所以也表現的很迫切。」盛永能笑了笑說道。
「太古城啊。」李嘉成無奈笑了笑搖搖頭,太古城的地皮,絕對是香港第一住宅,位於港島之上,附近商業配套很不錯,離市區也不遠,又靠海,面積又大,足有一百多萬尺,但英資太古,居然不敢從銀行融資,反而賣起了其他地方的地皮來為太古城項目籌集資金,賽西湖這塊地就是因為這個才出售。
「我聽說,陳志文的地產公司星河地產,在太古城買了兩棟樓盤。」盛永能笑了笑說道。
「純粹的投資,的確不錯。」李嘉成想了想笑道:「如果他真這樣,我們以後開發的樓盤,倒是可以第一個問他了。」
「哈哈哈,也是,這樣也能增加我們回本的速度了。」盛永能點點頭說道。
「儘快拿下賽西湖這塊地,最近港府準備拍賣的地皮中,有好幾塊我也看好,資金這一塊要周轉快一點,不然我們就會錯過很多好機會了。」李嘉成接著說道。
地產市場的資金,只要周轉的快,利潤就越高,如同一筆資金,三年開發一個項目與開發三個項目,結果自然大不相同。
「好,我會儘快拿下太古這塊地。」盛永能點點頭說道。
香港的輿論再一次被炒熱起來,麗的電視台與TVB也都在黃金時間擋的新聞中播放了此事,各家媒體又很快進行了轉載,一些英文報紙也同樣關注了此事,連港府的喉舌大公報也進行了褒獎的評價,將陳志文評價為新一代成功人士的代表,同時也鼓勵更多的人可以參與慈善,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外界對於陳志文的華港基金還在不停的討論,但陳志文卻已沒有在意,因為從美國來了一位他等待已久的客人-——菲爾·奈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