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7章 微乎其微

  蘇先凱越做越是熟練,很快成為了牛視紫紅質蛋白的專家級人士。

  實驗室的生活其實就是這樣,當實驗室剛剛開始決定做什麼的時候,參與者其實大部分是兩眼一抹黑的,只能在後面的研究中邊做邊學。

  這大概與普通人想像的不太一樣,或者說,與產業界和政界生活截然不同。

  產業界和政界最習慣的工作方式,重複大約要算作其中之一。例如一家私企,他最想要的職員,是有經驗的職員。什麼樣的經驗?做過某某項目,或者熟悉於某某工作,從而方便重複的經驗。

  但在學界,就並非如此了。

  除了一些小實驗室或個人會長年累月的做某種項目之外,學術界的拓展要求,或者說,開闢新領域的要求要高的多。

  所以,大部分的學界研究員,其實是處於一種終生學習,並不斷的嘗試新項目和新工作的狀態。

  高級些的實驗室就更加如此了,做的不說永遠是前沿科學,總歸都是些新鮮玩意兒,這些東西中,免不了有熟悉的,但免不了也有生僻的。

  遇到生僻就學著做,自己讀書或者實驗訓練,最終做熟了,一個項目也可能結束了,然後再循環重複。

  蘇先凱以前沒有做過牛視紫紅質蛋白,全世界做過的都不多,要說學習,也沒有地方去學習,學校里教兩三種蛋白質就算不錯了,要是每種都教,不說教材能不能編的出來,沒有個千兒八百年的壽命,這種事就不用考慮了。

  但是,沒有學過也得做,就自己琢磨著做,是最常見的情況。

  重複實驗的效果之一也是學習的效率超高,如果是後進的跟隨者實驗室,通過各種重複實驗練兵是最划算的。

  當然,琢磨和學習,也是有方向的。

  假如沒有楊銳的限制,蘇先凱更傾向的學習方向,是對牛視紫紅質蛋白本身的深入研究,了解它的工作機理和作用。

  然而,楊銳的命令卻是單純的令人厭倦。

  永遠都是單純的增產。

  兩倍的時候增產。

  五倍的時候增產。

  十倍的時候,命令竟然還是增產。

  蘇先凱的研究方向,也只能是不斷的增產了。

  對於生物學家來說,增產向來不是什麼神秘的話題,越小的單位越是如此。譬如經常用做範例的青黴素,在50年代初的時候,全中國產量是幾十公斤,以至於20萬單位的青黴素,售價就達到了一兩黃金的程度,到80年代,中國的青黴素產量是多少呢?數百……單位是噸,面向患者的定價,也降到了一兩毛錢一瓶。

  無他,青黴素的產量打滾兒的往上長造成的。

  牛視紫紅質蛋白,在本質上,與青黴素也別無二致。

  甚至與楊銳最初做過的輔酶Q10都很像。

  曾經,楊銳在西堡肉聯廠的時候,輔酶Q10的生產方式,就是組織提取法,也就是弄點豬心牛心的攪和碎了,然後用各種手段將想要的輔酶Q10提取出來。

  後來,包括西堡肉聯廠都改進了方案,採用了植物提取法,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之後的半微生物提取方案,乃至於全合成提取方案,亦是隨著技術進步可做的選擇。

  牛視紫紅質蛋白就目前來說,只有組織提取法一個方案。

  但是,比起輔酶Q10這樣的商品來說,牛視紫紅質蛋白這樣的研究材料,就不用太過於苛求成本了。

  蘇先凱一邊要求增加新鮮牛眼的供應量,一邊開始徐徐的改變提取所用的溶液,甚至採取再提取措施……說起具體細節,自然是非常複雜的,但本質上其實頗為簡單,和工廠榨油差不多,一個是增加提取物的總量,一個是減少流失。

  而且,就像是榨油要有精煉的過程一樣,牛視紫紅質蛋白也需要純化的過程。

  蘇先凱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總算是進入了快車道。

  產量的提升,也從原先的十倍,增加到了50倍的程度。

  如此,北大離子通道實驗室,也就正式的進入了一個節點——原料的產量,終於超過了消耗量。

  谷強、范振龍和王思勝,外加兩條科研狗,雖然忙的底掉,但終究,他們五個人是消耗不完這麼多的牛視紫紅質蛋白的。

  對此,楊銳自然是不會輕輕放過,強制命令道:「本周給你們一個緩衝時間,大家加加班將老蘇一組做出來的牛視紫紅質蛋白用掉,從下周開始,我希望你們想到更好的辦法,加快實驗進程。」

  實驗進程越快,原料的消耗就越大,當然,是有一些歪門邪道的方式,但在這么小的實驗室里,是沒有如此做的。

  范振龍苦著臉,表示寶寶做不到,或者就給寶寶加人。

  楊銳毫不同情的道:「增加人手的只能是表現較好的組,你們這邊的進度明顯衰慢,這是不能依靠增加人手來解決的,相反,你們得想辦法提高效率。」

  谷強、范振龍和王思勝,一併兩條科研狗,只好規規矩矩的加班再想轍。

  然而,他們加班的時間,無論如何是比不上蘇先凱了。

  為了達成100倍的產能,蘇先凱早就從110小時工作制中解脫了,他每周工作130個小時以上,偶爾哪天只工作十五個小時的話下,會興奮的睡不著覺。

  原料產量上來了,後續實驗組只好玩命的跟上來。

  G蛋白偶聯受體的跨膜區域的構象,也終於是一步步的有了眉頭。

  要得到高解析度的三維結構,說起來也就是這樣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得有個構象。

  構象在有機化學中,是一個專屬名詞,它就是一個高端版的二氧化氫,在空間上,標明氫在哪裡,氧在哪裡,最好還有互相之間的角度。

  第二步,則是得到晶體結構。

  第三步,才是得到高解析度的三維結構。

  這三步中的任何一步,都是能夠引起轟動的CNS級的成果。

  事實上,除了楊銳,其他國際實驗室的目標,都是只完成一步的。

  沒有人想要一次完成三步,甚至更進一步的研究信號問題。

  因為這三個步驟,除了第一步略顯勉強之外,每一個步驟都是可能得諾貝爾獎的成果,誰會放棄如此巨大的誘惑,秘而不宣的去研究下一個步驟呢?

  但是,得到三個結論的誘惑,又是毋庸置疑的。

  假設諾貝爾獎頒給G蛋白偶聯受體的三維結構,有資格上台領獎的,應該包括第二步的晶體結構的完成者,第三部的三維結構的完成者,以及後續的信號傳遞的完成者,若是在這三者中,有人同時完成了第一步,那毫無疑問就能成為排名第一位的獲獎學者,三一若是在一起完成的話,單獨得獎都有可能。

  當然,從70年代開始,諾貝爾獎單獨授獎的時候越來越少了,他們甚至為了滿足3個人的數量,嘗試著將毫無關聯的兩個成果拉到一起來授獎。

  實在是有資格得諾獎的人,在這些年裡大大增加了。

  然而,G蛋白偶聯受體,依舊是再強勢不過的領域,如果說什麼有誰能單獨獲得諾獎的話,也只能是這樣的項目了。

  楊銳雖然知道是不太可能,還是不想在開始階段放棄。

  畢竟,國外實驗室目前尚未發力,北大離子通道實驗室,依舊有一些機會的,即使微乎其微,依舊可稱為機會。

  再說了,要論微乎其微的話,做G蛋白偶聯受體的構想,本身就是微乎其微,更不要說後面的步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