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三級分銷商

  雖然只有300多公里,但路非常難走,翻山越嶺,那時候的車也很少,運費異常昂貴,私人生意,很難支付起這麼昂貴的運費。

  況且那個年代的車太貴了,私人玩運輸的還比較少。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搭貨車,捎帶貨物進來。

  高原地區主要是農牧為主,但凡是成品商品,價格都比較高,一罐豆瓣醬都要5塊錢,一瓶汽水也要四五塊,所以說錢比較好掙呢。

  雖然銷量可能趕不上外面,但單價高,利潤足。

  大型的超市,沒有,只有到處林立的小型商店,副食店,雜貨鋪。

  價格都比外面要貴個一兩倍的樣子。

  另外還有一個皮毛市場,另外還有個夜市,不過規模都不大。

  但更多的是隨處可見的小攤販。

  和路邊上隨處可見的雜貨鋪,小賣部。

  范陽打聽了一下,像范陽帶進來的這種沙琪瑪,和他一樣包裝,500克淨含量,零售價,竟然高達8塊錢一袋。

  藏區的物價高,范陽是知道的,由於交通不便,又缺乏工業支撐,無法形成自給自足的生活體系,非常依賴進口,物價一直都是居高不下,哪怕到了2010年,裡面的基礎消費品,也比外面要貴個一兩倍的樣子。

  直到川藏鐵路建成通車了以後,才逐漸的降下來。

  把缺一門興奮得:「這一趟真是來對了,范陽你算一下,咱們這一趟得掙多少錢?接下來咋辦?咱們找個地方擺攤嗎?」

  看向范陽的眼光也越來越敬佩。

  但范陽卻不這麼看。

  帳面上的利潤雖然很可觀。

  但究竟能掙到多少,還是兩說的事情。

  20件,如果按零售價8塊錢一袋,那麼一袋就有6塊錢的利潤,每件20袋,一件120,這一趟就有2400的毛利潤。

  可是專程作這個生意的話,來回的運費,車費要300塊錢,耗費在路上的過程,至少需要一個星期,每天的消耗,吃,住等等,怎麼也得算到50塊錢一天。

  20件的量,如果零售,還要除去房租,其他開銷那些,利潤就攤得薄了。

  最後這批沙琪瑪能掙多少錢,還說不準。

  作小生意就是這樣的,周期越短,利潤越高,拖得越久,利潤就越低,假如一天就能賣完,那麼這個生意絕對是暴利。

  十天才能賣完,就只能算是將就。

  要是半個月,甚至一個月都賣不出去,那就沒得做,甚至要虧本了。

  低於這個價,還真沒什麼做頭。

  所以這個8塊錢的零售價,看起來高,卻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小攤小販,自進自銷,所有的費用都由自己承擔。

  自然是利潤越高越好。

  但那些零售商店,居然高達8塊,落到范陽的眼裡,就很不正常了。

  「急什麼,看到個農貿市場,你在那裡瞎起勁什麼,走,跟我去找地方的批發商問一問再說。」

  走在路上,看著四周林立的小攤販,沿途的雜貨鋪,商店,范陽又不禁唏噓。

  哎,多少年了,居然又回到老本行。

  曾經他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還有再淪落到擺地攤的一天。

  賣鞋子那都不算,至少自己還是涉足的產銷,可這次呢,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擺地攤,還是賣的沙琪瑪,副食產品。

  想想真是造化弄人。

  不過擺起地攤,對他來說,也算是輕車熟路了。

  現在他的本金有限,也只能涉足一些基礎消費品,目標也只能著落在日用百貨這些上面。

  而日用百貨這些商品,走到一地,不弄清楚裡面的行情,怎麼行呢。

  貴,是為什麼貴?

  按照范陽的理解,和荷花池賣沙琪瑪的老闆說的一樣,2塊錢的進貨價,拿到康定,賣個5塊,6塊,是很正常的。

  但賣到8塊,顯然就有點不合理了。

  要是昌都,拉薩還差不多。

  要知道康定距離成都,即便路再難走,也只有300公里而已。

  一路上,范陽和缺一門連問了五六家,沙琪瑪都在8塊錢一袋,可樂,汽水,外面2塊錢一瓶的,統統都是5塊,原本1塊錢,1塊5的方便麵,裡面賣3塊,就連一罐豆瓣醬都要5塊錢。

  這些基礎消費品,日用百貨,快速消費品,它的銷售模式,渠道,基本都是固定的。

  90年代的企業,生產廠家,絕大部分採用的還是三級分銷制度,嚴格來講,到達消費者手中,價格都是固定的。

  好比一個飲料吧,現在的天府可樂,健力寶,旭日升紅茶,在90年代都是全國知名商標,銷售渠道覆蓋全國各地的大型企業。

  他的銷售制度仍是三級分銷。

  由於通訊與交通都不方便,直銷網絡的建立和大規模普及,還是2000年左右才開始的。

  就連寶潔公司,還有百事可樂等等跨國的合資企業,雖然早就有成熟的模式,在中國建立起自己的直銷網絡,都是95年往後的事情了。

  有些把廠家定義為一級,有些把省級經銷商定位一級,說法不一,但要搞清楚一點,是三級分銷,而不是三級代理。

  好比一瓶可樂,成本價1塊錢,賺1塊錢,廠家給出的價格,就是2塊錢。

  按照三級代理的話,省一級,加1塊錢,就變成了3塊錢。

  市一級,再加1塊錢,就變成了4塊錢。

  縣一級,再加1塊錢,賣給小鎮上的雜貨鋪,就變成了5塊錢。

  小賣部再加1塊錢,怎麼辦?一瓶1塊錢成本的可樂,到了消費者手裡,就變成了6塊錢。

  那麼天理何在?企業的競爭力何在?

  本來就是平價的日用品,是經不起這種層層加價的。

  一家企業,如果連終端的零售價格,都不能把控在自己手裡,那就離垮杆不遠了。

  可以說分分鐘洗白。

  所以說但凡基礎消費品,快速消費品,日用百貨這些基礎消費品,成熟的廠家,一定是有個建議零售價的,有些害怕市場亂套的,往往直接在瓶子上寫著建議零售價,多少多少錢一瓶,一袋什麼的。

  但如何平衡代理商的利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