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樹大招風

  大內里,這位專家還在侃侃而談。

  「眾所周知,得龍倒了,我在兩年前就說過,他們會在今年倒下。

  現在證明,我的估計是對的。」

  今天這場論證會,就是借鑑得龍的教訓來對東華實業集團進行評估。

  在一些經濟部門報告對東華的評價後,主管工業和金融的那位又專門請來這位經濟專家發表看法。

  這位專家以學識淵博、言辭犀利、不畏權貴、敢於一陣見血挑毛病著稱。

  他說的得龍系就是張承民、張承軍兄弟的企業集團。

  張承軍的兒子張浩哲的座駕在幾年前曾經撞過陳立東夫妻,陳立東與陳氏兄弟也算認識。

  十年前,張家兄弟註冊了得龍實業集團,註冊資本金800萬元。

  兩年後,又註冊了得龍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

  在西疆搞農牧業開發,先後投入2億多元在西疆各地建立起4個大型現代化農場,首期開發土地10萬畝之多。

  從那時起,得龍集團將公司戰略定位由「實業投資」轉向「產業整合」。

  先後控股、參股企業200家左右,其中含5家上市公司。

  另外,在「得龍系」控制和關聯的金融機構中,有7家券商、3家信託、2家租賃公司、4家城商行和2家保險公司。

  到了去年,「得龍系」達到巔峰,控制1200億元資產。

  在東華沒有上市的情況下,得龍實業集團成為華夏擁有上市公司最多、市值最大的民營資本集團。

  今年3月,「得龍系」出現資金鍊危機。

  到了4月中旬,得龍「老三股」全線跌停,集團危機爆發。

  接著傳出消息說,張承軍已經逃往國外。

  在另一世,兩個月後,張承軍迫於壓力回國被捕,被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罪,判處有期徒刑8年,「得龍系」的三家核心企業,合計被罰103億元。

  其實,早在3年前,張氏兄弟就曾聯繫過陳立東。

  但陳立東作為重生者沒敢與對方產生過多交集。

  也是從那年起,得龍系開始債台高築。

  在陳立東創辦隆興銀行的啟發下,張氏兄弟開始向金融業進軍。

  2002年6月,得龍通過6家影子公司控股春城市商業銀行,成為持股30%的大股東;9月,又購入了櫧州市商業銀行12%的股份;到了這年年底,他們先後至少與6個城市商業銀行達成控股或參股的協議。

  當時,得龍向銀行業進軍,曾一度被譽為民營資本進入壟斷領域的嘗試,張氏兄弟一時間風光無兩。

  其實,他們這麼操作,就是通過掌控銀行,再利用各種項目拿到資金,實際上資金被挪走去拉高自己上市公司的股價。

  另外,他們還在股市上炒作參股金融的概念,刺激股民購買股票。

  這麼弄,類似一場龐氏騙局。

  到了今年年初,得龍集團的實業板塊未見好轉,股市上擊鼓傳花的遊戲還在繼續。

  張承軍將集團內質量比較好的資產質押給了銀行,仍舊無法緩解積重難返的斷血之虞。

  4月初的時候,得龍召開高層會議,號召開展「自救行動」,發動集團所有員工購買得龍的股票。

  結果10天後,得龍股票崩潰,股價全線下挫。

  在幾天內,流通市值就從高峰時的200多億下降到幾十億,財富蒸發一百多億。

  在得龍系股票垮掉的帶動下,華夏股市全面下滑,2004年將要成為1997年之後的第二個崩潰之年。

  得龍只是華夏經濟壞掉的一角。

  這一年,華夏經濟處處隱含著危機。

  除了毒奶粉事件、大豆風波,更讓人擔憂的是各地投資風險。

  這兩年,許多地方出現投資決策失誤的問題。

  呆帳、壞帳不斷,在地方政府的干預下,將包袱甩給銀行。

  這段時間,國外一些經濟專家都開始擔心。

  他們認為華夏經濟的泡沫將要爆裂,從而給全球經濟帶來風險。

  華夏高層正採取一系列手段進行調控,給過熱的項目投資剎車。

  4月底的時候,央行緊急通知各商業銀行暫停「突擊放款」;有關部門發出「嚴格土地管理」的通知;銀監會發布了「進一步加強貸款風險」管理的7項措施。

  這次評估論證,也算是對降低經濟風險舉措之一。

  在得龍暴雷的情況下,有人提議對東華進行評估,東華享受殊榮,被放在聚光燈下解剖評價。

  根據從各地、各部門匯總上來的情況看,東華、隆興以及由陳立東掌控的國外企業,在近三年來投資參股的產業項目超過百個,投資規模高達千億!

  這樣一個企業集團,經營門類橫跨工、農、建、交、商,甚至涉足教育、醫療和銀行業。

  同時,在境外還有諸多業務,直接從業人員上百萬。

  如果東華也發生類似得龍的危機,恐怕是一場更大的災難。

  不過,東華系的財務情況與得龍迥異。

  首先,東華在國內幾乎沒有上市公司。

  其次,東華的債務規模非常低,從國內幾大行報上的數字看,東華在其它行的欠款不超過50億。

  銀監會的負責人也評價說,東華掌控的隆興銀行,內部運行狀況良好。

  東華系從隆興銀行獲得的融資規模也不大,不超過100個億。

  簡單的說,東華這10年,就是走了一條自我造血、自我循環、滾動發展的路子。

  各大行幾乎查不到東華的財務違約記錄,只有別人欠東華的錢!

  當然,對一個企業集團的風險評估要包括多個方面。

  那位專家就在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

  其實,在座的諸位都是經多見廣之人,他們的見識不比專家差。

  許多人對東華印象不錯,但他們不缺乏風險意識。

  正如這個專家所說,企業膨脹到一定規模,就有天生的風險,他們甚至會操控國家的政治、輿論、政策。

  裹挾民意,大而不倒,在一些小國,國家被財團把控情況經常出現。

  東華會嗎?

  似乎還沒到那一步。

  東華幾乎就是華夏民營企業的典範,不欠國家稅款,不拖

  工人工資,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處處當標杆。

  近些年,東華與國內其它企業也經常出現矛盾和糾紛,比如與鹿鋼、與海油、與北鋼的合作,最後都能呈現合作共贏的局面。

  當然,背後黑東華的也不少。

  比如東華的薪酬待遇,常常與跨國企業看齊,比國內同行高一大截,讓大夥吐槽不已。

  還有東華的技術疊代,讓許多人拍馬不及,本來平穩的產業,一旦東華擠進來就弄的雞飛狗跳。

  特別是金融領域,隆興的餘額寶、長短債等理財產品對幾大行的業績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最近反映最多的就是:東華不顧大局、獨樹一幟,弄了個鋼鐵聯盟,還裹挾民營鋼鐵企業與國企掰腕子,擠占了大夥的市場空間。

  在國內鋼材這麼旺盛的情況下,保鋼、安鋼、潘鋼等企業竟然業績平平。

  這樣一個民營企業,要不要收拾?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