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吳興人,宋宗室,宋太祖子秦王趙德芳的後裔。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宋亡,歸里閒居。
元世祖忽必烈搜訪「遺逸」,經程鉅夫薦舉,任兵部郎中,後官至翰林學士,封魏國公,諡文敏。是元代成就最高的書畫家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畫作「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文人畫新畫風。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趙孟頫的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前後赤壁賦》、《道德經》《歸去來辭》等。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浴馬圖》等。
可以看得出這人,相當厲害。
《前後赤壁賦》是《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的總稱,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兩度遊覽黃州赤壁時所作。
趙孟頫應友人明遠之請,書寫蘇軾《前後赤壁賦》,並畫蘇軾像於卷首。這件墨跡是紙本冊頁,是趙孟頫48歲所書,筆法精妙,有魏晉風範。
它是其行書作品中的得意之作,無論是心境還是技法都達到了最佳狀態,作品中更是充溢著濃郁的書卷氣和高古的意境。
所以《前後赤壁賦》對於剛剛起步學習行書的書法愛好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書法帖。
陳三順直接看了一遍,視線很快就落在了印拔上。
發現提拔上,竟然只有三個人,一個是趙孟頫本人,第二個是元代唐棣,第三個是元代班惟志。
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應該是完整的,沒有任何疑惑的。
但偏偏陳三順以前鑑賞過《前後赤壁賦》的真跡,至於現在真跡有沒有真的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館裡,但陳三順可以確定,這幅字是假的。
因為,真跡的印跋中,可不止三個人。
還有,元代鮮于樞跋、元代趙奕跋。
當然,這是後期收藏者加上去的題跋,但全都是元朝的人。如果說這幅畫是在元朝時候出現的,陳三順可以說,那兩個人可能還沒寫上提拔,但偏偏他是在現代,所以,那五個人的提拔都必須出現。
「第一個就放假貨啊,這誰弄的仿品,也不用點心,這是在省筆墨嗎?」
陳三順苦笑道。
第一次見到仿品還缺斤少兩的。
所以,陳三順立刻看向第二幅字畫,這幅字畫,竟然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他直接跳過去了。
王羲之的書法都絕跡了,上次他有幸遇到的初月帖,都已經是唯一的了,更別說這蘭亭集序,如果真的是,價值幾十億,這個吝嗇鬼王多寶,會拿出來?
陳三順直接跳到了第三幅字。
這一幅字是來自晉代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創作的草隸書法作品《平復帖》。
這幅帖,陳三順如果沒記錯,應該被收藏與帝都故宮博物館,他有幸去過一次,見到過,如果博物館的東西沒有丟失,這肯定是假的。
當然,不是民國陳三順見過,而是現代陳三順,只是兩人的記憶融合了,他自然知道這回事。
儘管知道這幅字畫不可能是真品,但這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倒是讓他忍不住看了起來。
據他了解,《平復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陸機寫給一個身體多病、難以痊癒的友人的一個信札,因其中有「恐難平復」字樣,故名。它是作者用禿筆寫於麻紙之上,其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
這高仿者,還真的是有心了,連紙質都是還原用了麻紙,字也是用的禿筆寫的,相比之下,比第一幅用心太多。
《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餘年,是現存年代最早並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皆有參考價值。
所以說,如果這是真跡,跟王羲之的初月帖有得一比,也是天價之作。
不過,這帖有個缺點,那就是印拔太多,根本高仿本來,就算是印拔也是仿的,但因為印拔並非統一一種筆墨,所以非常繁雜。
繁雜到什麼程度呢?
《平復帖》卷前有白絹墨筆題箋,箋文為「晉平原內史吳郡陸機士衡書」,另有宋徽宗趙佶用泥金筆書「晉陸機平復帖」書籤,下鈐宋徽宗雙龍小璽,另有「政和」、「宣和」小璽,拖尾騎縫處還有"政""和"連珠印,為宣和內府收藏時所鈐。
還有明代韓世能、韓逢禧父子和張丑,清代梁清標、安岐、成親王永理等鑑藏印記。
卷中有「開元」印和唐王涯、太平公主等人藏印。
還有有唐時收藏家殷浩和梁秀的"殷浩""梁秀收藏古書"印。卷後有明董其昌「右軍以前,元常以後,唯此數行,為希代寶」等名家跋文。
而上面雖然也有跋文,但形式單一,肯定是高仿者沒法仿出原作的這些繁雜跋文,只能隨意弄了一些。
不過,能做到這種,已經很不容易了。
很多古董字畫的高仿,最難的不是字,而是印拔,對這些古字畫了解的人,對字畫歷史來龍去脈都了如指掌,想混過去沒那麼容易,所以難度就在於這些印拔的高仿。
如果是三五個,那倒是簡單,但像這平復帖那麼多的印拔,基本上,誰都要放棄了。
然而,就在陳三順想要放棄的時候,突然看到最後一個印拔。
上面寫著的是,一個熟悉的名字。
「張大千!」
陳三順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原來這高仿得惟妙惟肖的高手,不是別人,正是近代高仿之王,張大千。
張大千不但在畫上的成就高,在字上,也是描摹得非常逼真。
如果不是因為這幅平復帖的印拔太複雜,估計真找不到漏洞,而且說實話,陳三順覺得,這個高仿字畫應該價格也不菲,保守估計,能價值五千萬以上。
不過,也不知道王多寶有沒有發現,因為張大千的前面,是寫在了印拔之中,而印拔一般都被認為是從真跡上的。
而這明顯不是真跡,是高仿,就會被忽視掉。
所以,陳三順打算,等這次鑒寶任務完成之後,他想問問,能不能賣給他,如果王多寶願意賣,說明他可能還不知道這是好東西,也能撿個大漏。
陳三順正準備去第四個展台的時候,發現已經被朱芸搶了先,這妞改變了鑒寶模式,並沒有按順序了,而是隨機選。
見到朱芸去了第四個,陳三順想了想,直接從最後一個開始看。
前面三幅都是贗品,他不相信,每次都是最後才發現真跡,或許從最後一幅看,能提前看到真品也不一定。
走在第十個展台,陳三順看了一眼之後,發現是一幅畫。
而且是一幅華夏近代的油畫,畫中是一匹奔騰的馬,名為《奔馬圖》。
畫是橫著放的,但畫中的馬卻是豎立著的,畫高3.26米、寬1.12米的這幅2006年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真跡。
徐悲鴻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
同時,這幅畫在當時的意義相當重要。
《奔馬圖》畫於1941年的秋天,當時徐悲鴻為給抗戰募捐遠赴馬來、西亞的檳榔嶼辦藝展,而國內的抗太陽國戰爭正處於與敵人戰略相持的關鍵時期。二次長、沙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敵人占領了長、沙,消息傳至檳城。
徐悲鴻心急如焚、徹夜難眠,於是趁著月色,飽蘸濃墨,一幅縱長326厘米、橫寬112厘米的《奔馬圖》一氣呵成。
同時,他並在畫面右下角題款:「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果之,企予望之,悲鴻時客檳城」,以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憤慨之情。
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那就是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鬥!
從歷史意義上說,其價值是無價的。
不過,這幅畫曾經在帝都拍賣會上出現過,最後以兩千七百多萬被拿下,具體是誰拿下的,這個不清楚。
至於眼下這幅《奔馬圖》是不是真跡,陳三順不敢確定,還得仔細看。
徐悲鴻的年代,跟他當時的年代還是有有些差距的,他在的時候,徐悲鴻還沒開始畫那幅奔馬圖,了解這幅奔馬圖的信息,還是通過當代陳三順的記憶。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在此幅畫中,作者運用飽含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
在畫馬腿的直線上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
從整幅畫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這與徐悲鴻的畫法完全符合,單單從畫工上看,顯然是沒什麼大問題的。
但想要確定是不是真跡,還得看一處地方,這是決定真跡與否的關鍵所在。
因為《奔馬圖》為畫贈當時北平新華總社記者、後來華夏著名的史學家鄧蜀生先生的。
而《奔馬圖》的落款處,加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樣。
當時還加了一個非常細小的印章,是鄧蜀生後來加的,也算是印拔吧,而這印拔比較特別,很多高仿都仿不出,直接忽略掉了。
陳三順直接看向了落款,他很慶幸,看到了「蜀生先生惠存」字樣,而字樣旁邊,留有印拔。
「真跡!」
陳三順基本上確定了下來,沒想到,王多寶竟然這麼大氣,將一副價值將近三千萬的畫當成賭注。
要知道,誰看中了,是要贈送出去的。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