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章 基石!

  華興集團公司在火箭技術的能夠這麼快取得這麼大的突破其實技術來源其實主要是來源於班志農帶領的這支技術團隊和整個華興集團公司技術體系的支撐。

  班志農之前的師父張貴田院士在八十年代就提出發展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的設想和預研的工作,後來通過努力將這個發動機的計劃列入了863計劃規劃。

  而班志農也是這個研發隊伍的技術骨幹,這其中1990年從前蘇聯引進了2台RD-120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進行原理研究,差不多花了五年的時間才掌握了這種發動機的技術。

  在這個基礎上班志農也是設計了120噸的國產YF-100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不過在隨後的幾次整機試車都失敗了,外界也出現了質疑聲。

  班志農在加入華夏海上發射公司後新研發的火箭發動機百分之八十的技術來源於這台國產YF-100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技術,不過跟之前不同的是,華興集團公司在高溫合金材料製備和加工工藝方面這個時候已經是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之前YF-100的補燃循環自身啟動的控制閥門、發動機擺動電動液壓裝置、主渦輪泵主軸運轉平穩性和動密封可靠性得到提高、能夠承受高溫高壓的軟管等非常關鍵的部件質量不過關的工程技術問題全都被華興集團公司旗下眾多的工程技術隊伍給解決掉了!

  永瀚航空科技公司在航空發動機上積累的各種材料技術和燃燒室技術、工具機研究院這些年在超精密機械加工設備以及材料加工工藝等技術全都運用在了火箭發動機上面。

  藍星一號發動機在造出數台原型機進行各種測試的時候發動機表現都是非常可靠,而且遠遠地超出了原先的設計指標。

  當然,這中間也是出現過一些問題,不過都是控制軟體上的問題,火箭發動機在硬體上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完全體現了華興集團公司在工程技術上的強悍實力。

  半個世紀以來,為了提高航天運載的效率,人們在提高火箭發動機比沖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是收效不大,基本上已經將火箭的全部潛力給壓榨出來了。

  要想大幅度提高火箭的比沖,不外乎三種方法:更強的推進劑、更好的循環方式、更大的噴管面積比。

  目前比沖最高的實用型推進劑組合是液氫加液氧,之前雖然也有更強的燃料,像金屬鈹、非金屬硼,鋁氫化物、硼氫化物等,更強的氧化劑有氟氣、氟氧化物、氯氧化物等等。

  這些東西,在相似的燃燒壓力、噴管面積比下可以將比沖提高到500秒以上,但是這些東西都是集劇毒、強腐蝕、不穩定於一身的威猛藥品,而且價格比傳統燃料高出2個數量級,反應產物也大多劇毒,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實際應用的。

  氫油燃料則是華興集團公司在氫油運用技術上的延伸,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年的研發,能量密度比航天煤油的要高出一倍的樣子,而且也解決了氫油燃燒的很多技術問題,算是非常環保的燃料了。

  而班志農帶領的技術團隊在循環方式改進方面依然是在分級燃燒技術上做深度挖掘。

  分級燃燒效率高、比沖大、污染小,但是這種技術路子相應的研製難度大,需要更好的材料、更多的測試、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投資高、風險大、機構體積重量大。

  在研製投資方面,分級燃燒發動機的投入要大得多,巨大的RD-170發動機在1993年之前,試車達911次之多,這些每秒吞吃數百公斤燃料的巨獸,光試驗燒掉的燃料,就要數以萬噸計。

  華夏海上發射公司為了測試火箭發動機也是不停地進行各種技術試驗,兩年多的時間裡面總共是砸進去了兩百多億,其中大部分的錢都是砸在了各種設備上面了。

  而且班志農他們也沒有採取冒進的技術方案,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成熟的技術。

  不過就算是如此,永瀚航空科技公司的柳富平在高溫合金材料研發上確實是個天才,竟然弄出了可以耐受接近5000度高溫的特殊合金材料,並且研發出了這種材料的製備加工工藝。

  正是有了這項材料技術,班志農設計的火箭發動機原本是100噸的推力,結果測試的時候推力竟然達到了150噸!

  第一級火箭發動機下面塞入了4台這樣的發動機,總推力達到了600噸,這樣的水平已經是國內最頂尖的水平了。

  大毛之前雖然搞出了RD-170、RD-180,現在正在搞縮小版的RD-191M,不過也是困難重重,到現在大毛也是沒有掌握這樣的高溫合金材料技術,導致「安加拉河」運載火箭從1993年難產至今,到現在也無法服役。

  這也讓班志農帶領的技術團隊充滿了雄心壯志,也是提出了要在五年時間裡面研發出單台推力在500噸的火箭發動機。

  力大磚飛這句話同樣也是適用於火箭上面的。

  藍星一號火箭發動機的試製成功意義極其重大,是未來20年華夏國航天的基石。

  班志農的這種火箭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未來太空應用的需求,並引進了先進的模塊化、通用化的設計理念,研製的150噸和10噸發動機組合已經是完全滿足當今乃至近20年的航天載荷的需要了。

  在楊傑的目標當中,自己公司研發的火箭只要滿足近地軌道25噸,同步軌道10噸左右的的載荷已經足夠使用了。

  他的目標現階段來說還是商業衛星市場的開拓上,而高速通信衛星網絡的建設則是接下來十來二十年的目標。

  至於巨型火箭楊傑也只會進行技術預研儲備,像當年兩種巨型火箭都是為了與國計民生無關的特種任務而設計的——土星5是為了載人登月,能源號是為了近地軌道軍事化。

  而深空探索則是需要華夏國舉全國之力才能做到的,現在的華興集團公司還沒有這個技術實力,楊傑也不會冒然地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