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馮大爺您何必自謙呢?小子我實在是佩服的很!」張俊平很隨意的笑道。
這老馮頭一早就知道,自己這件青銅器帶不出去,這帶銘文的青銅器,全部都屬于禁止出國的古董。
更何況這件青銅器還不是簡單的帶銘文那麼簡單,而是貨真價實的國寶級青銅器。
得益於這段時間的學習,張俊平還是很順利的對這件青銅器做出了鑑定。
這是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而是不是一般的青銅器,這是專為王侯定製的禮器。
上面的銘文,張俊平雖然不認識,但是基本上可以確定是為了記載某一件大事而專門定製的禮器。
而且這件青銅尊,還是清宮典藏里有明文記載的物件,西周魯侯尊。
帶有銘文的青銅禮器,適逢現在嚴打,老馮頭要是敢把它帶出國,不是吃牢飯的事了,而是要吃槍子。
所以,一開始這老馮頭就沒打算把青銅尊帶出去,而是打算賣給張俊平。
哪怕張俊平不提,他也會想辦法提。
張俊平感慨,還是太年輕,沒有沉住氣。
如果老馮頭自己提出來,不用張俊平壓價,老馮頭的開價就會低不少。
現在,張俊平表明了不會壓價,那就只能按照市場價來收。
里外要差個十多萬。
想到這裡,張俊平釋然一笑,無非就是按照市場價收,他本來就沒打算壓價,有什麼好糾結的。
「馮大爺,既然青銅尊都拿出來了,還有什麼寶貝,也都一塊拿出來吧!
放心,我張俊平說話算話,絕不趁火打劫,干那趁機壓價的卑劣之事!」張俊平抬頭看著老馮頭,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張爺果然火眼金睛,什麼都瞞不過張爺!」老馮頭說著又走進裡屋,片刻之後,又抱出一個箱子。
箱子上依然帶著點點泥土,一看就是剛從地里挖出來的。
張俊平臉上掛著淡淡的笑意,看著老馮頭,沒有說話。
老馮頭看著張俊平神秘一笑。
那笑容好似是炫耀,又好似是告訴張俊平,你睜大眼睛看好了。
打開箱子,從裡面抱出一件東西。
看起老馮頭手裡的東西,張俊平無聲的笑了,嘴角上揚。
這才對嘛!
老馮頭費勁吧啦的演了這麼一齣戲,怎麼可能就一件青銅器。
相對於魯侯尊這樣的冷門青銅器,眼前這件可就是大名鼎鼎了,不過這件嚴格來說應該不能歸類青銅器。
因為這是用一種獨特的紅銅合金材料鑄造的銅器,宣德爐。
宣德爐在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
自從誕生之時,數百年來各種傳說就沒有斷過。
關於宣德爐的製造過程也有許多傳奇故事。
其中比較靠譜的兩種說法,一個是暹羅國進貢了一批紅銅,宣德皇帝命宮廷御作監的工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
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呂震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製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財大氣粗,精品意識超強,他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十二次,並加入金銀等貴金屬。
https://
於是呂震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於製作成功。
還有一種說法,宣德年間,宮內的佛殿失火,金銀、銅像都混成液體。又傳說是佛典起火,金銀珠寶與銅都燒結在一起,於是宣德皇帝命令將其鑄成銅爐。
兩種傳說中,都是煉製了三千隻香爐。
兩種說法,張俊平更傾向於後者,因佛殿失火,佛殿內的銅佛像和金銀融化,交融到一起,無法分割,只好將至鑄造成香爐。
鑄造的三千隻銅爐,宣德皇帝留下宮裡用的,其餘賞賜給朝中大臣。
香爐鑄成之後,寶光四氣內斂,端莊大氣,大受追捧。
從宣德年間開始,就不斷有人進行仿製。
諸多帝王都曾經嘗試仿製宣德爐,就連當時鑄造宣德爐的御匠呂震、工部侍郎吳邦佐也都為了謀利而進行過第二次鑄造,但是都沒有做到完美的仿製。
如果是有意鑄造,紅銅裡面摻入金銀,必然是有比例,且有文字記錄的。
紅銅並不稀缺,金銀更不缺少。
只有這種意外情況下產生的銅合金,因為隨機性,才會沒有配比記錄,無法完美複製。
有人可能說,也許當時呂震忘了記錄金銀銅合金的比例。
這不可能,在古代,民間的工匠干不好,最多也就是沒飯吃。
而宮廷里的御匠,要是出了紕漏,那就是掉腦袋,甚至抄家。
所以說,當年的御匠不可能在抄家掉頭的威脅下,出現這種疏漏。
張俊平拿起宣德爐,沒有急著去看底款,而是先看爐身。
香爐包漿自然,光澤內斂,混元一體,是大開門的老物件。
再看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德字中間少一橫,這是宣德年底款的特色。
不過,這一點不足以作為鑑定的證據。
德字少一橫,這個特徵,只要對宣德底款稍微有點研究的都知道。
再看器型,也確實是宣德三年那批銅爐的標準器型。
但是,這也不足以當作鑑定宣德爐的特徵,因為仿品太多,無法完美仿製材質,但是器型、底款都可以完美仿製。
看完之後,張俊平把銅爐放下,不動聲色的問道「馮大爺,這件銅爐打算怎麼出手?」
「五十萬!」
「高了!
宣德爐除了典籍里有明確記載,並且傳承有序的那幾件,其他的都不值錢!」張俊平搖搖頭道。
宣德爐的名氣很大,但是市場價格一直都不高。
因為仿品太多了。
新仿還好辨認,但是宣德年自己仿製,明末清初仿製的,都已經經過了時光的沉澱,在沒有見過真品的情況下,單靠眼力,學識去分辨真偽,完全是開玩笑。
那種一眼辨真偽,只存在於里。
「如果是傳承有序呢?」老馮頭胸有成竹的笑問道。
。
///txt/13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