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3章 真的苦啊
除了銀魚,還有一道特色菜就是醉蝦。
醉蝦用的是邛海里的小湖蝦,養在清水裡吐乾淨泥沙後撈入大玻璃碗中,倒入白酒蓋上蓋子,等小湖蝦醉暈後拌上醬油、糖醋鹽姜蔥蒜等調製,夾到筷子上的時候蝦還在動彈,吃的就是一個生鮮。
還有油肉,油肉初期的做法和夾川臘肉差不多,也是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前夾肉等用香料和鹽進行醃製,醃製完後風到表面乾燥。
夾川加工的下一步就是進熏棚熏成臘肉,而這裡和雅州的做法則是切成一斤半左右的肉塊,入油鍋油炸,進一步除去水份後連肉帶油放入罈子里,需要吃的時候或煮或蒸搞上一塊。
這個肉特別好吃,口感和臘肉不同,有點接近紅燒肉的軟糯。
除了這些漢族特色菜,宴席上還有幾道彝家的特色菜品。
就好像爾比爾吉所說的,「沒有杆杆酒說話沒有精神,沒有坨坨肉不像招待客人」,彝家首屈一指的招牌菜當然就是坨坨肉。
坨坨肉是用三十斤以下的小豬製作而成,將小豬殺後放到火堆里燒得黑咕隆咚拖出來,刮去毛茬洗淨剖膛,將肉切成一二兩的肉塊,清水煮熟。
煮的時候不加任何調料,煮到七八成熟後撈出來放到簸箕裡邊,撒上鹽、辣椒麵、花椒麵、木姜子醬等佐料翻簸,待到每一塊肉塊都沾滿了調料,就可以上桌了。
還有一道菜是涼拌樹鬍子,這道菜周至在聯和鄉就已經吃得多了,這其實是一種地衣類的植物,是一種叢林菌類和藻類的共生體,在古代有兩個好聽的名字「松蘿」,「女蘿」,傳說稱其服用能夠延年益壽,和黃精,何首烏一起,都給傳說成半神話了。
其實這個就是山邊普通一道菜,燙一下曬乾,吃的時候用水泡發,然後加入鹼水繼續浸泡去除澀味,撈出來擠干水份涼拌起來,就是一道爽口小菜。
當然了,真正的待客彝家菜也不能太多,很多菜色調味比如坨坨肉里用的木姜子,涼拌樹鬍子里的薄荷葉,帶有回苦味道的苦蕎粑粑沾蜂蜜,外來的客人不見得就吃得慣。
好在清炒牛肝菌,老母雞燉菌菇,柴火烤乳豬,基本上所有人都認可其美味。
「等再過兩個月涼山才開始出菌子。」李玉堂熱情地給周至介紹菜品:「現在只能用水發乾品代替,你隨便嘗嘗。」
「這個魚是邛海的野魚,平時除了賓館和對面小漁村少量捕撈外,只有開海才能打魚,到那個時候你們一定回來玩,州里熱鬧得很。」
「肘子好像還挺習慣我們這邊的飲食的。」劉美娥笑道:「油炸爬沙蟲也不怕,我這土生土長的涼山人都不敢吃。」
「來吧,我們先一起喝一杯,歡迎像肘子這樣的大學生來我們這裡找項目,提建議呀。」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真要調查一個人,以劉美娥和李玉堂在系統內的資源,其實也並不難。
周至畢竟還是學生,雖然自己刻意低調,但其實在蜀大已經相當的出名了。
當然不同的人群里,他出名的成就還不一樣。
在中文系裡,他最出名的就是代替辜老給大家講授選修課《甲骨文鑑賞》,然後是準備在兩年裡修完本科,第三是一直有帶分量的論文在發表。
在計算機系,他最出名的是提出了瀚文大字庫的設想且使之成為現實,並且基於這個研發基礎開發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工具,指出了幾個有價值的研發方向,最終發展出了一個同海外IT巨頭們都有業務往來的科技公司。
在歷史系,他是修復紙本和絹本文物的高手,修復了不少校內重要文物不說,還捐贈了博物館好些文物,還幫助故宮,國博,榮寶齋,甚至在海外都展示過技藝,給蜀大博物館掙了好大的名聲。
其實這些還只是不太了解內情的人的普遍印象。
劉美娥是教育系統的人,她詢問的人能夠告訴她的內容當然就更多,比如蜀大的幾棟現代化大樓,是他通過關係化緣得來的。
比如微軟和IBM的實驗室,是他通過UNICODE組織和李樂山的關係聯絡來的。
比如蜀大最近剛剛拿到的兩個大彩頭——靜嘉堂數字圖書館項目和《儒蔵》項目,是他的功勞。
他的論文裡邊最有分量的一篇壓根不是中文系的東西,而是《軟體工程管理》和以此為指導思想開發出的工程管理軟體。
三峽文保基金是他聯絡成立的,還以此為藉口讓蜀大博物館得到了大筆捐款,直接飛升了一個檔次。
而捐款成立基金會的那些人,基本可以理解成他背後的關係戶——安盛基金、啟嚴集團、宏盛集團、金安集團、錦里集團、華虹集團、周六嬢食品集團、恆星超商、瀚海藝術品公司……
要不就是了不起的老字號,要不就是風頭正健的新企業。
而李玉堂也通過州工商局的同志,通過剛剛投產的「全省工商企業聯網核查系統」,查詢到了周六嬢副食品集團的法人代表,決策層構成,赫然在股東一欄發現了周至的名字。
聯想到這家企業由家庭手工作坊傳奇般迅速發展壯大成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副食品加工企業的過程,周至這個股東身份,極大程度上證明了集團董事長是他大姑,總經理是他堂嫂的真實性。
這樣的人怎麼會想起來跑到聯和鄉去吃苦受累,李玉堂有點不太明白,不過從他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來看,除了他自己所說的,想要採集發掘畢摩文化,還真不大找得出來其餘解釋了。
畢竟他在考察三峽期間從三尊泥胎裡邊發現了國寶級文物——北齊乾漆夾苧的華嚴三聖像,也是轟動一時的大新聞了。
只不過之前沒有將發現者和面前的小年輕聯繫起來而已。
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李玉堂就不可能不再重視了。
「謝謝李哥,與其說是建議,其實不如說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更不知道能否契合實際的胡思亂想而已。」大家舉起杯子來碰了一個,周至這才說道:「能夠得到州里的重視,當然很開心,甚至有些受寵若驚了。」
「我們自治州的蘑菇好啊。」李玉堂說道:「但是轉化成經濟效益很困難。」
「尤其是雨季之初,大量的山蘑菇集中上市,彝族老鄉們從山上將蘑菇採下來,就在大街邊沿路擺開,一眼望過去,全是查爾瓦和大稀眼背簍。」
「可是哪裡消耗得了這麼多?除了名貴的雞樅、牛肝菌、雞油菌、見手青有限的幾種,其餘被我們當地稱作『雜菌』的,往往就是一塊錢,兩塊錢一斤,五十斤一背簍的蘑菇,賣一半,壞一半,再除去來回車費,真能換到鄉親們手裡的錢,也就不剩幾個了。」
「我們彝族鄉親的生活如何,你們在聯和鄉應該已經深有體會了,那是真的苦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