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1章 加法和減法
「我不知道誰對,但是想想他關於邏輯的論述,感覺又的確有道理,」林婉秋說道:「我們在聽人強調西方才誕生邏輯的時候,從來沒有被告知過邏輯還分作文理和數理,為什麼?因為就是刻意為之。」
「肘子說這就叫『信息繭房』,為什麼要刻意為之?因為別人只想讓你知道他故意讓你知道的那些,這是什麼居心?」
「從而可以知道,那些跟著叫好的人,是不是不是壞,就是蠢?」
「這邏輯沒毛病……咦?」
「肘子還提到了一個信息學裡的概念,叫『信息熵』,大體的意思就是用於量化信息的均量,把組成信息元素看做一個包裹,包裹裡邊的元素純度越高,信息熵就越低,同樣一段內容的信息,就需要更大的包裹來表達。」
「他說漢語對於信息學的意義就在於它是人類語言中最大的一個『元素集合』,有聲有調還是象形文字,純度相比之後幾十個字母兩個聲調的西方語言低了無數倍,相應的,其表達同樣一段內容所需要的元素就最少。」
「所以它是最優美的『思維化語言』,之所以讓西方人看不見邏輯,恰恰不是因為沒有,而是因為其太複雜,太高級。」
「是嗎?」李老三覺得有點不相信。
林婉秋在筆記本上打了一行字:「今天午中們是我在船吃上飯嗎?」示意李老三回答。
李老三看了一眼:「是的,黃林搞了一條大鲶魚養著,肘子說葛洲壩修起來以後,他們上游的大鲶魚越來越少了,三五十斤一條的,只有葛洲壩底下還買得到,今天我們吃鲶魚宴。」
林婉秋白了李老三一眼:「你再看仔細一點。」
「什麼意思?」李老三又看了兩遍,還是沒懂。
林婉秋拿著滑鼠將「午中」,「們是我」,「船吃上」分別拉亮:「看清楚。」
「啊?哈?」李老三不由得瞠目結舌:「這……這是什麼神奇現象?」
「這就是信息熵的威力,肘子說的,中文的信息量強大到自帶糾錯功能,當然這是在經過訓練學習的人腦當中。」林婉秋得意壞了,當年周至給她展示這一招的時候,她和李老三的反應如出一轍:「總有一天,信息科技可以強大到將這套邏輯思維的過程模擬出來,並且投入到應用當中,造福人類。」
「現在只是基於運算邏輯的計算機還遠沒有走到盡頭,而人類的智慧,還沒能夠將人工智慧推進到這個高度而已。」
李老三砸著嘴:「我說大哥怎麼每次提起肘子就夸,原來他們才好聊到一處去……」
其實這番對話要是被周至聽見的話,又會有另外一番言論。
減法和加法,是人類科技歷史上一對永恆的矛盾和命題。
減法和分拆,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精簡與明晰,以擯棄個性化,採取標準化為原則,達到批量大生產的目的,以極大地提高產能。
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向而已。
另一個方向,卻是統一和融合,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生產更加複雜,更加精密,更加協調,單體產品價值更高的產品,其目的是提升生產的另一個屬性——品質。
這兩個方面其實一直都是相輔相成的,人類從舊石器,新石器,再到青銅時代,黑鐵時代,機器時代,其實永遠都是在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
如果將視線從科技發展和生產發展中挪出來,落到社會層面上看的話,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制度,法律,風俗,各種施加在社會之上用於維護這個體系整體相對和諧運行的辦法,其實都是加法。
總體來講,數理邏輯的強項在於精簡和明晰,也就是做減法,而文理邏輯的強項在於統一和融合,也就是做加法。
至於說哪一種邏輯成為人類的主流,其實只是看人類社會當前發展階段更加側重於需要哪一類邏輯而已,而絕不是把一種捧上天,而把另一種踩入地。
否則就是掉進了古代儒家治國理政的坑裡,只不過反向重新掉一次而已。
當然周至沒有聽見,因此也就沒辦法發表這樣的一通「高論」,他現在正在專心致志地研究一包資料。
準確說,是一件刑事案件。
一九七九年,秭歸屈原紀念館正式竣工,占地面積可達兩萬平方米,收藏了八百多件文物、五百多套有關屈原的書籍、以及三百多件古代名人字畫。
為了確保文物安全,紀念館又花了一年時間完善,直到一九八零年才對外開放。
自從紀念館開放以來,每天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也時常有一些文化工作者和國外專家。
每天出入紀念館的人都高達上百人,遇上旺季,每天人流量可達上千人。
開館八年以來,屈原紀念館一直都很正常,直到一九八八年六月的一天,當工作人員來到館內進行開展前例行檢查,走到二樓的時候,突然傻了眼。
二樓陳列廳展櫃破了個大洞,櫃鎖被暴力撬開,裡面的文物不翼而飛。
更可怕的是,被撬開的鎖還不止一個,好幾個陳列櫃都被撬開,柜子里的文物早就不見蹤影。
經過緊張檢查,館裡發現一共丟失了九件重要文物,其中有三隻青銅編鐘、三隻青銅壺、一對青銅敦以及一把青銅劍。
而九件文物當中,最珍貴的要數東周青銅敦。
一九七四年,在秭歸一個叫斑鳩窩的地方,有村民挖出一個半球狀銅器,後將它上交給了文保部門。
文物幹部經過鑑定,認為該銅器應該還有另一半,於是在斑鳩窩展開了搶救性發掘。
果真,就在原址附近,考古人員挖出了另一半。兩者各是一個半球,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對完整的東周青銅敦。
銅敦高二十二點八厘米,徑十七點五厘米,上下均有對稱的三個S形獸體鈕,合蓋處上下各有一對對稱環形耳,整體花紋細膩流暢,精緻繁縟,是東周時期用於盛稻稷等穀物的禮器,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關鍵是這是一對孤品,放眼全國,這種等級的青銅敦,只有屈原紀念館這對!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