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知識框架

  隨著廣雅書局叢書在世面上是片紙難求,價值瘋漲,廣雅的書籍中極難修復的扉頁和襯頁,也就是『萬年紅』這種神奇的『防蠹紙』,就引發了行業內的關注。」

  「根據我們的研究,萬年紅紙的工序的精華之處應當就在選紙和調配紅丹粉這兩個方面。

  「選紙山貝紙和本槽紙最佳,二者都是竹草紙,產於廣東,山貝紙色黃,本槽紙色白,廣東廣雅書局『外聚珍本』叢書,多用這兩種紙印刷。因為皮性好,宜書畫,因此還有一個大用處,就是製作扇面,明代以後的扇面用紙也多是這兩種紙張。」

  「而每一代的山貝紙和本槽紙,又有細微的差別,主要還是在於竹草配比。早期紙的紙麻的含量,要比晚期的高。」

  「而單粉的調配工藝就非常複雜了,主要成分我們都知道,就是砒霜,成分是pb3o4,在空氣中穩定,不溶於水,色紅、有毒、防蠹,再加以白礬、澱粉、皮膠、香料如冰片、龍麝,以澱粉調和而成。」

  「剩下的就是調膠的煮膠、和礬、加礬、過濾、配粉、拌料、刷紙、晾紙諸多工序,這些工藝大致從明代就開始成熟了。」

  「知道了製作的工序,那麼鑑定這是那個時代的萬年紅也就清楚了。」

  「首先就是用紙,早期的萬年紅和晚期的萬年紅,用的山貝和本槽,其竹草的配比是不同的,大致就是早期紙中草的用量,會比晚期紙為高。」

  「其次就是丹粉材料的來源,早期上品的丹粉,是用的滇料,後期多用化工合成,其中純度和雜質含量是不相同的。」

  「白礬也是如此,明代好礬產於太原,萬年紅所用為太原礬,而後期有了提純技術,就多用粵省自產的礬料了。」

  「第三就是所有這些東西需要以澱粉調配,早期的萬年紅使用的是糯米粉,晚期的使用的是番薯粉,這是區分各個時期萬年紅的最重要區別。」

  經過這番講解之後,袁老師才說道:「這個紙不管是選紙還是用料,雜質含量都略高,顏色看上去較清紙更深,那是因為這種紙陳化之後天然加深的緣故。」

  「實際上,如果都是新紙的話,這個紙應當比清紙的顏色更淡一些才對。」

  「所以這是明紙?」周至感覺今天算是大開眼界,原來小小一個扉頁用紙,都有如此多的學問和考究。

  「是的,這批萬年紅,確是明紙無疑。」

  「那我就有個問題了。」周至說道:「如果我們已經有了長足的技術進步,能夠研究通透萬年紅明紙的配方,並且將之完美地複製了出來……那也不能拿來修復明代書籍啊?」

  「因為缺少了袁老師你說的長達數百年的自然陳化,這會導致新舊紙張的成色差異啊!」

  「所以這就是古紙珍貴之處啊!」袁老師似乎對周至現在才想明白這個問題有些無語:「要修復古籍珍本,最好的修複方案,當然是能夠用與之同時代的古材料來予以修復,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啊。→」

  「至於說完美的新複製品,那也不是完全沒用,可以放在襯心,底背這些外表上看不見,卻又實實在在需要相同屬性的材料來修復的部位上,也可以利用工藝還原出文物在當時嶄新的風貌。」

  「比如青銅古劍,在它們那個時代可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而是如黃金般耀眼奪目,完美的複製品,也能給人另一種震撼。」

  「又長見識了。」周至點點頭:「是當如此。」

  袁老師將那一疊萬年紅放到一邊:「這一疊就算是鑑定完了。接下來我們來看建陽扣和太史連。」

  「明清時期,連城、寧化、將樂、建陽,都是閩中竹紙的主要產地,也是全國最重要的竹紙產地。」

  「其中連城是閩中竹紙生產歷史上最為豐富的產紙縣,從宋代迄今,歷時千年,可謂歷史悠久。」

  「到清時,連城有一千一百多個紙槽,盛極一時。所產竹紙更是豐富多彩,有生料紙、熟料紙、漂料紙、加工紙、改良紙等五大類六十二個個品種。」

  「其中生料紙中的山貝,剛剛我們說萬年紅的時候已經提到過;還有一類熟料紙,老字號中包括京莊、福貢,漂料紙中包括手本、金箋、黃榜、奏本、京練、宣紙、玉版、連史、苦竹諸般。」

  「前面《閩產錄異》提到的將樂『西山紙』,指的是西山毛邊紙,造紙原料是嫩毛竹,必須經由近三十道複雜工序,歷時一年多,才能造出優良的西山毛邊紙。西山紙紙質細膩柔韌,用於書法,吸墨性強,不褪色,還可用於修復、印刷古舊書籍等,所以自古就有『西山紙貴』之說。」

  「從宋代開始,建陽就成了當時三大刻書中心。建陽縣麻沙、崇化兩鎮,居民多以刻書為業,有『圖書之府』之稱,刻本稱『閩本』,『建本』或者『麻沙本』。」

  「朱熹《嘉禾縣學藏書記》稱:『建陽版本書籍行四方者,無遠不至』,可見建陽雕版印刷的繁盛。」

  「麻沙刻本的質量雖不及餘杭和蜀都精良,但數量卻居全國第一。

  「因此南宋著名的文人,岳飛的後代岳珂曾言:『建陽書肆,方日輯月刊,時異而歲不同,以冀速售。』」

  「那個時候所用的紙張,就是邵武、三明、延平各縣所產竹紙,也是當時全國竹紙生產中心之一。」

  「雖說麻沙本比較粗糙,算不上善本,但由於竹紙便宜,書籍成本低,所以為一般貧苦讀書人所歡迎,起到了廣泛印刷書籍和文化普及的作用。」

  「而更關鍵的是,這項優勢讓閩人一直延續了下來,從宋到明清時期,一直如此。」

  「不過地點也在逐漸變化,從最早的建陽,逐漸轉移到了連城四堡。」

  「明清時期,四堡曾與京城、漢口、滸灣齊名,並列為我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明朝四堡雕版印刷書籍有『發行半天下』之譽。」

  「而京城、漢口、滸灣三地的雕版印刷遺存,後來已蕩然無存,只有四堡成為全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雕版印刷遺址。」

  「雕版印刷的發達也和當地盛產優良竹紙有關,除經史子集讀物外,四堡雕版還有閩西各縣方志、名人著作,如李元仲《寒支集》、楊瀾《臨汀匯考》、郝鳳升《九龍詩刻》等。包括當時禁書笑笑生作品,都曾在四堡刻印,用的就是連城、寧化、上杭等地所產竹紙。」

  「了解了這些,就能夠建立起一些大體的知識框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