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資產整理

  熱門推薦:

  九龍倉的資產就在雷蘊榮和包船王談笑間分割完畢,最重要的事情解決完,兩人心裡都鬆了一口氣。¤ (¯´☆✭.¸_)¤ ❻❾𝕤Ħᵘא.ⒸⓄ𝐦 ¤(_¸.✭☆´¯) ¤

  雷蘊榮拿出自己特意帶過來的一瓶黃酒,對著包船王說道:

  「包伯伯,雖然說我們不方便搞個慶功宴,但是收購九龍倉怎麼說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這個時候不可無酒,我特意托人買了一瓶地道的紹興黃酒,我們可以以此慶祝一番。」

  「阿榮有心了,這黃酒我也是很久沒喝了。說起來黃酒才應該是我們華夏的國酒,它在我們華夏可是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我們華人慶祝就應該飲黃酒。」

  包船王是之江人,黃酒以之江的最為有名,這也可謂是他的家鄉酒,所以他才感到雷蘊榮很有心。

  「那我們先嘗嘗,我也是第一次喝黃酒。」

  黃酒度數不高,喝起來有點酸酸甜甜的,但酒香很濃郁,這對雷蘊榮這種不勝酒力的人來說,感覺意外的好喝。

  三杯黃酒下肚,雷蘊榮的臉有點微紅,見包船王的酒杯也已經空了,一邊起身給倒滿,一邊說道:

  「包伯伯,九龍倉是上市公司,資產剝離有嚴格的程序,所以這也需要仔細操作一番。」

  「不錯,阿榮你有什麼好的想法?」

  雷蘊榮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道:

  「包伯伯,對於九龍倉這個上市公司的殼你有興趣嗎?如果您感興趣的話這個殼可以拿走。」

  「阿榮,這個殼可也有不小的價值。」

  「我知道,但是之前我已經拿的夠多的了,這個包伯伯你可能更需要一些。」

  九龍倉怎麼說也是香江老牌的上市公司,而且還是此時為數不多的藍籌股,這樣一個上市公司的殼價值也是很高的。

  雷蘊榮之所以把它讓給包船王也確實是因為這次財產的分割,從長遠來看還是他賺大了,而且雷蘊榮也有更好的目標。

  「好,既然如此那我也卻之不恭了。」

  既然這個事情商定,雷蘊榮也是說出資產剝離的方桉:

  「包伯伯,為了少些麻煩我們也按照規定來。現在九龍倉的最大股東是百勝公司,而百勝公司我們倆各占一半。我們可以評估出九龍倉的實際價值,包伯伯你用資金收購我手裡的百勝公司股份,而我也用資金收購九龍倉中分分割給我的資產,包伯伯你看怎麼樣?」

  包船王略微思索了一會說道:

  「阿榮,這個方桉沒有問題,但是這個九龍倉的實際價值怎麼個評估法?」

  「我們也不用搞商業算法溢價那一套,就是評估出九龍倉所有資產的價值,加起來就算是九龍倉的價值。」

  「行,就按你的方法來辦。」

  自此,兩人關於九龍倉的資產分割的方桉才算正式完成。

  這次收購九龍倉,真正算起來其實兩人花的錢也不是太多。

  在和怡和達成的協議中,百勝公司是按照當時的股價收購怡和手裡的九龍倉股份,而怡和也是按照當時的股價收購百勝公司手裡置地公司的股份。

  在當時,九龍倉的股價已經略有回調,下降到了6塊港幣每股,總市值在88億港幣。

  怡和手裡本來持有百分之五十點一的九龍倉股份,後來因為這觸發了邀約收購,所以就賣出了百分之零點二,剩下百分之四十九點九,這部分總共價值19億港幣多個五百多萬。

  而置地公司則因為雷蘊榮和包船王的突然對其發起收購,股價可謂是每一天都在漲,當時已經達到4港幣每股。🎉✌  👻💲

  這也是凱瑟克為什麼不同意以當時的股價交易但又非常急切的想達成和解的原因。

  按照當時的股價,置地公司總市值為408億港幣。

  百勝公司持有百分之二十二點五的置地股份,這部分總共價值6億港幣多點。

  所以百勝公司只需要支付給怡和集團4億港幣的現金就可以將九龍倉給拿下,當然交易的各種稅不計算在內。

  所以總的來說,百勝公司是用之前雷蘊榮與包船王收購的九龍倉和置地的股票加上這4億現金收購了九龍倉。

  而兩家投入到百勝公司的股票價值也是按照各自實際投入的價值來計算的。

  雷蘊榮這一邊,他當時擁有百分之二十點六的九龍倉股份以及百分之五點二的置地股份。

  因為當時雷蘊榮收購這些股份的時候,這兩家公司股價還沒有爆漲都比較平穩,所以花費的不多。

  其中九龍倉的股份總共花費了近三億港幣,置地公司的股份也花費了近三億兩千萬港幣,所以雷蘊榮投入到百勝公司的全部股份價值六億兩千萬。

  而包船王當時是只持有百分之十一點三的九龍倉股份,這部分收購的時候九龍倉股價略微上漲了一點,包船王總共花費了一億七千萬港幣。

  這樣計算肯定多多少少雷蘊榮是有點吃虧的,畢竟他很早就在暗中吸納九龍倉的股票,花了較少的錢拿到了較多的股份。

  當時為了儘快達成合作也為了不那麼麻煩雷蘊榮也沒有計較太多,主動提出按這樣的方法計算。

  包船王也是個講究的人,他知道這次是他占了便宜,嘴上沒說什麼卻記在心裡。所以在成功收購九龍倉,在分割資產的時候包船王也是做了較大的讓步。

  不說包船王把金門建築這家香江最大的建築公司讓給自己,這是一家很成熟的公司,包船王說他不懂建築,對他沒多大用都是他的託辭,這是他在投桃報李。

  還有最後一部分九龍倉的物業,包船王也是把價值更高的山頂地皮物業讓給了雷蘊榮。

  現在香江媒體乃至後世常說的「山頂豪宅」、「山頂別墅」,主要就是集中在山頂道、種植道與賓吉道這幾條交錯山路兩側。至於後世鼎鼎大名的白加道嚴格來說還不是山頂,它在中半山區,勉強算是山頂的頭段。

  然後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整片山頂區域都被開發成建築群,形成一大片山頂社區,再加上後世的香江著名的山頂廣場、蠟像館、凌霄閣等景點全都在這個社區附近,所以形成了集旅遊,美食,購物以及居住為一體的太平山頂,成為香江非常重要的一張名片。

  九龍倉在山頂囤積了不少地盤,在1974年的時候將這些地盤進行開發,並把這個地產項目命名為紅梅閣。

  紅梅閣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優越,它就在山頂社區的核心地段,包含九棟獨立大屋以及三十九棟聯排別墅。

  其中九棟獨立大屋在去年已經開發完成,但這些別墅都是只租不賣,一直保留在九龍倉旗下,而那三十九棟聯排別墅則是正在建設當中,預計明年可以完成。

  別說以後了,就是現在這些山頂別墅都是香江最貴最頂級的豪宅,價值巨大,如果放到21世紀,這些房子起碼價值百億港幣!

  所以有時候做生意真不能針針計較,當然這也是要分人,有的人你大氣別人拿你當傻子。

  言歸正傳,這樣算下來,這次收購九龍倉,雷蘊榮投入了六億兩千萬,包船王投入了一億七千萬,還有要支付給怡和的4億港幣,一共才3億港幣。

  不過除了這部分以外,當時百勝公司在公開收購九龍倉之後,也在股市上收購了百分之五左右的股份,這部分的股價就不低了,均價在30塊港幣,所以這部分也花費了近一億五千萬。

  總共加起來,百勝公司花費了8億港幣,持有九龍倉百分之六十四點五的股份,其中包括百勝公司未換購成置地股票剩餘下的百分之十五的股份。。

  這其實已經達到了全面邀約收購的標準,不過要避開也很容易,只要把股份分散開,單一股東低於百分之五十就可以了。

  這個價值剛好和在收購前的九龍倉總市值差不多,但顯然九龍倉落到了雷蘊榮和包船王手裡價值肯定不會這麼點。

  所以對於這次收購,林行之在信報發表評論稱這是一次經典的以最小代價獲取最大戰果的蛇吞象式的收購。

  因此後世有香江股神之稱的李兆基也是在反覆研究這次的收購戰。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最後那一下釜底抽薪轉戰置地,讓置地股票大漲,沖抵了一些成本,不然肯定沒法這麼輕鬆。

  看看歷史上的包船王就知道了,先是花了十五億港幣的資金收購了李超人以及幾個閒散股東加起來近三層的九龍倉股份,然後又與怡和在股市上召開展開對決,斥資二十億港幣現金邀約收購了兩層散股,最終花費了三十五億港幣才拿下九龍倉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這次可以說由於雷蘊榮的介入,不僅錢花的少了很多,還讓怡和也傷勁動骨了。

  所以,這次雷蘊榮不僅讓高盛公司準備的兩億美金貸款沒有用上,就是他自己準備的資金也沒有用完。

  當時雷蘊榮為了保證資金充足萬無一失,不僅讓高盛準備了兩億美金的貸款,還在收購戰開始之後,將之前為了迷惑怡和而接連舉牌的幾家除了置地以外的公司的股票全部給賣掉了。

  受當時收購戰的影響,整個股市都在略微上漲,所以雷蘊榮賣掉那些股份不僅沒有虧錢,反而賺了那麼一點。

  所以在最後,因為雷蘊榮投入到百勝公司的股價較高,只需要他再投入兩千萬的現金。而包船王,則需要再投入四億七千萬港幣。

  最終的資產剝離方桉就是包船王出資六億四千萬港幣收購雷蘊榮手裡的百分之五十的百勝公司股份,以此包船王成為九龍倉的控股股東。

  之後雷蘊榮按照目前天星碼頭物業以及天星小輪,鑽石山龍蟠道地皮和山頂物業的實際價值,出資購買這些資產。

  這樣做雖然會產生更多一點的稅費,但是勝在清晰,明了以及合法。

  至於金門建築,在怡和收購它的時候就將它私有化了,所以收購起來也方便很多,不過這份錢需要雷蘊榮自己出了。

  分割方桉已定,兩家也是派出人手來進行具體的方桉實施。

  雖然雷蘊榮和包船王在大方向上定下來,但一些細節問題還是有很多,所以這資產分割足足花了近一個多月才搞定,其實這也算是快的了,如果遇到斤斤計較的人,這能扯皮個一年半載。

  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了,大家看著九龍倉不斷的發出公告,也知道這是兩人在分割資產。

  普通人可能就是當做茶前飯後的談資,大部分華資商人就是羨慕嫉妒了,每公布一份資產都讓他們眼紅不已。

  至於怡和集團,他們憤怒到咬牙切齒但卻不得不往肚子裡咽,九龍倉每一次發布的公告就像是一巴掌打在他們的臉上。

  最後經過評估計算,雷蘊榮收購九龍倉分割給他的那份資產總共花費了八億六千萬港幣。

  和怡和關於金門建築的談判在這期間也已經結束,最後以四億兩千萬成交。

  自此,雷蘊榮對九龍倉的全部謀劃才落下帷幕,這次總共花費了十二億八千萬拿下了九龍倉一半多的優質資產再加金門建築這家全港最大的建築公司。

  不過這次雷蘊榮總共才準備了十億港幣的資金,還是有點缺口。

  就兩億八千萬的缺口對雷蘊榮來說壓根不是事,只要他開口,有這個實力的銀行沒有哪家是不願意帶款給他的。

  但雷蘊榮最終還是選擇了滙豐銀行。

  這次雷蘊榮發動九龍倉收購戰找的是高盛而不是之前關係很好的滙豐,肯定會讓人家心理有些許芥蒂,再加上這次的收購戰滙豐也確實在其中幫了不少的忙。

  所以雷蘊榮找上滙豐也是有修補關係主動示好的意思,他也相信沉弼應該懂這層意思。

  其實對於這場收購戰,滙豐也是賺了不少,不僅削弱了怡和集團的實力,還給包船王和雷蘊榮提供了近十億港幣的帶款,每年的利息都是躺著賺。

  處理完九龍倉的事情,雷蘊榮覺得有必要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資產。

  對於九龍傳媒和榮耀電子這一塊才剛起步,可以不用雷蘊榮再去做什麼動作,主要的還是地產這塊。

  在地產方面,雷蘊榮主要是有兩家公司,一家是收購而來的上市公司泰盛發展,目前這家公司還在開發灣仔的地皮。

  另一家就是雷蘊榮自己成立的九龍發展,之前雷蘊榮收購的物業都放在九龍發展下面,可以說目前九龍發展唯一的業務就是物業重建與收租。

  從最開始收購的雷瑞德大廈,也就是海陸通大廈,到後面的環球大廈與勵精大廈,華人行大廈以及英美菸草公司舊址的兩棟大廈,這些都是收購而來的。

  還有就是之前九龍建業總部那占地近九萬平方尺的土地,娛樂唱片所在的位於沙田占地近一萬尺的總部大樓,這些雷蘊榮都將其放到了九龍發展名下。

  當然還有收購青州英泥所得的位於紅|的近九十萬平方尺的工業用地,同樣也放在九龍發展名下。

  如果再把這次收購過來的九龍倉的資產也注入到九龍發展的話,那九龍發展所蘊含的價值在香江肯定是僅次於置地公司。

  但是這樣的話九龍發展就太龐大了,而且似乎變成了純收租的地產公司,這不符合雷蘊榮給它的定位,雷蘊榮是希望將九龍發展經營成後世長江實業這樣的大型綜合地產公司。

  而且雷蘊榮也覺得得給自己還有自己的家族留點後路,不能把資產都放在公司里,總得拿出一些資產作為祖產給傳承下去。

  如果雷蘊榮的後代安分守己還好,他留下的資產肯定能保這些子子孫孫一世富貴,但就怕有人想法很多,想去自主創業,這樣的情況下再大的家業都有可能敗掉。

  所以還是先留出一份祖產,給自己的後代一個保障。

  其實這在西方是很普遍的,舉個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例子,比爾蓋茨。

  別看比爾蓋茨的財富好像每年都在增長,但其實他在微軟上市之後一直在減持自己手裡的股票。

  獲得的資金他除了用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外,進行了多元化投資,而且投資的大多都是一些傳統行業,這也是為了讓他的財富不至於全部壓在微軟上。

  事實上,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比爾蓋茨的財富的大頭已經不是微軟的股份了,而是他來自於他成立的瀑布投資。

  瀑布投資就是比爾蓋茨用來保值甚至是增值自己財富的投資公司,也是他給自己後人的保障。

  雷蘊榮也思索了一番,到底把哪些資產放到祖產里去。

  最後雷蘊榮抽出了兩塊,一塊是快要重建完成的新華人行大廈,重建完成之後的華人行大廈將會是整個中環最現代化的大廈,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價值肯定也會越來越高。

  至於另一塊,雷蘊榮選擇的則是從九龍倉獲得的山頂紅梅閣物業。

  那裡房子的價值不用說,僅僅是租金就不匪,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房子的價格在漲,租金也會瘋長。

  沒有什麼比房子更好的傳承給後代了。

  而且那些在建的三十九棟聯排別墅雷蘊榮也暫時不打算賣,此時也賣不出什麼價錢,等到九十年代再賣,那價值會高的多。

  最後,雷蘊榮把新華人行大廈和紅梅閣注入到雷氏慈善基金會。

  今後這兩塊資產產生的收益除了用於慈善以外,雷氏家族成員的開銷都會走慈善基金會的帳。

  當然雷蘊榮日後肯定會再拿一些資產注入其中,同時也會慢慢地把相關的制度給建設完善。

  至於從九龍倉分割到的其他資產,雷蘊榮還是將其注入到九龍發展。

  這下,九龍發展就是把手頭的物業全部建設完可能就需要七八年的時間。

  在剝離了新華人行大廈之後,九龍發展目前正在重建的項目就是勵精大廈以及環球大廈了。雷蘊榮覺得有必要對所有的物業做一個整體的規劃,這樣也方便重建的有序推進。

  除了地產這一塊以外,還有就是建築公司這一邊。

  雷蘊榮雖然收購了金門建築,但他不打算將其併入到九龍建業。

  如果兩家公司合併到一起的話雖然規模會大很多,但是兩家公司的人員的融合以及各個方面的重組都會非常的麻煩。

  畢竟兩家都是非常成熟且盈利穩定的公司,萬一沒有操作好甚至都有可能崩塌的風險。

  所以還不如讓金門建築獨立發展經營,這樣不僅可以兩家公司相互促進也能更好的壟斷香江的建築生意。

  金門建築本身的管理層能力還不錯,在被怡和收購之後他們也沒有被替換,怡和只是安插了幾個重要職位。

  本來怡和收購金門建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金門建築的總部大樓金門大廈,就是在過幾年被陳松青炒到價值十多億的那棟大廈。

  而金門建築在被怡和收購之後,uu看書 在它的支持下,發展也是越來越快,乃至於九龍建業在張長林的帶領下拼命的發展也還是稍遜一籌。

  所以雷蘊榮也就沒有替換金門建築的管理層,只是唯一讓雷蘊榮不太滿意的就是金門建築的高層大多都是鬼老,所以雷蘊榮也不得不安插了多人到金門建築裡面。

  將這一件件事情處理妥當,雷蘊榮總算是鬆了口氣。

  其實這些事情不需要雷蘊榮操心太多,自有手下的人去做,但是這些事太繁瑣了,經常要麻煩到雷蘊榮這裡。

  現在收購戰也結束了,其他的一些事情也按照規劃處理好了,雷蘊榮總算可以有時間去關心一下榮耀電子。

  不過就在雷蘊榮想去榮耀電子坐鎮的時候,這天港府卻突然頒布了一項新政策:

  自1977年6月1號起,將全面邀約收購的股份標準線從百分之五十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五。

  這個政策一出,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為了保護英資企業。

  實在是這次雷蘊榮和包船王強勢收購九龍倉有點嚇到他們了,連怡和都輸了其他企業更是討不了好。

  其實這一戰也是把英資企業的虛弱暴露無疑,讓很多華資都有點蠢蠢欲動。

  所以港府也是為了保護英資企業,將這邀約收購標準線降低到百分之三十五,就是為了增加收購難度。

  不過這對雷蘊榮沒有多大影響,如果真碰到讓他志在必得的目標,就算是降低了標準線也沒關係,大不了全資收購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