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賺錢只是中間階段,不是最終目的

  第591章 賺錢只是中間階段,不是最終目的

  當曹志強提出以紅光機械廠本廠的名義,加入到「東陽公司」的股權架構中去後,陳家邦沒怎額吭聲,但董書記跟李廠長卻都明確反對。

  反對的理由很正當,那就是紅光機械廠雖然家大業大,但包袱也大,而且是國企性質的公司。

  因此,如果以紅光機械廠本廠的名義,摻和到這個中日合資性質的磁帶廠里,對紅光機械廠的好處不大,但對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卻壞處不少,等於把紅光機械廠的包袱轉移到新的合資公司上。

  日方也不是傻子,人家不可能一點不調查就直接同意一個負債纍纍的國企摻和進來,這屬於負資產。

  而且眾所周知,日方對國內的國企向來都比較警惕,所以要是紅光機械廠非要摻和進去,說不定就會把這個合資磁帶廠項目給攪黃了,那最後誰都吃不到。

  當然,這都是明面上的理由。

  私下的理由就更現實了,那就是紅光機械廠是公家的,一旦公家參與「東陽公司」這個合資項目中去,紅光機械廠又成了香餑餑,到時候李廠長跟董書記先不說能不能繼續拿好處,就說有了這個大肥肉,說不定上面某些領導就會眼紅,然後安排自己人來摘桃子,頂替董書記跟李廠長的位子。

  董書記倒也罷了,但李廠長在紅光機械廠當了幾十年的廠長,為何能一直當下去?

  除了李廠長確實手腕靈活外,也主要跟紅光機械廠的效益一直都不是太好有關。

  一旦一個廠子的效益好了,那上面想要摘桃子的人必然會多。

  李廠長只是在紅光機械廠里比較牛,但如果更高一級的人派下來,他也要服從命令。

  畢竟這是部屬國企,真正的大佬是部委級的領導,人家要是想安排個人下來,李廠長根本扛不過,就連董書記也扛不過。

  以前大領導在位,也就是那位徐大爺還在位的時候,這還好說。

  可現在徐大爺已經真正退休了,就算還有點人脈,但牽扯到下屬工廠的領導安排上,他也不可能再有決定權了,最多有個建議權,可聽不聽,就看新領導的意思了。

  所以,在董書記跟李廠長看來,紅光機械廠現在就是繼續保持這種負債的殼子,半死不活最好。

  反正董書記也好,李廠長也罷,年齡都大了,馬上都要退了,倒不如站好最後一班崗,趁著這個改革的風頭,利用他們最後的權力,好好扶持一下新人,也就是曹志強。

  說到底,紅光機械廠本質是一個以機械製造為主的工廠,這樣的一個工廠,李廠長跟董書記幹嘛要全力以赴支持一個只會搞寫書跟唱歌之類的服務性行業,基本跟機械製造這個主業毫無關係的曹志強呢?

  還不就是曹志強搞的這些東西,能實打實的給他們自己家,帶來更實在的票子嘛。

  人在年輕的時候,當然是喜歡進步,喜歡權力。

  可如果當一個人年老力衰,眼看要失去權力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金錢了。

  曹志強搞的出版社也好,百貨公司也罷,都是能實實在在給董書記以及李廠長本人,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的,當然也在一定範圍內,解決了機械厂部分的人員冗餘問題。

  再加上曹志強後面還有徐大爺這個老領導當靠山,所以董書記跟李廠長,才順勢給曹志強那麼大的支持。

  要不是有實實在在的利益捆綁,只靠徐大爺這個已經退休的靠山,董書記跟李廠長還不至於這麼全力以赴的支持曹志強。

  什麼?林大爺那邊?

  林大爺那屬於秘密部門,知道曹志強秘密身份的人根本不多,就算徐大爺清楚,也不可能跟董書記以及李廠長這種人物說明。

  至少目前為止,董書記也好,李廠長也罷,現在都不清楚曹志強的秘密掮客身份,只以為曹志強是個在寫書跟寫歌方面很有才華,且腦子很火,很會鑽營跟賺錢的年輕人。

  更重要的是,跟曹志強合作,不需要貪污受賄,也不用違背組織紀律,可以利用現在的改開政策,合理合法的撈錢。

  這才是董書記跟李廠長不遺餘力的支持曹志強的根本原因。

  所以,董書記也好,李廠長也罷,現在只想利用最後的權力,儘量給曹志強鋪好路,以便他倆真正退休後,還可以繼續跟曹志強一起吃紅利。

  至於紅光機械廠嘛,弄成現在這個樣子,也並不是董書記跟李廠長的鍋,他倆也實在無力回天,所以乾脆就放棄了。

  反正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被其他企業或者政府部門整改收編,大部分老工人也都不會失業,無非是轉行而已。

  至於那些新來的年輕人,年輕本身就是資本,而且政府也不會真的不管他們。

  現在畢竟不是九十年代下崗潮那會兒,動不動就將就自謀出路。

  現在的工廠轉型,基本都是效益好的大廠併購效益差的小廠,然後老工人要麼給安排別的工作,要麼就是直接交給政府,在事業單位繼續發光發熱,總體來說是很人性化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利用個人承包性質的紅光出版社的名義加入到新合資公司的股份構架中,是最合適的。

  因為如此一來,李廠長可以便宜的把紅光機械廠的部分地皮跟廠房,繼續以承包的形式承包給紅光出版社,然後紅光出版社再拿這些承包性質的地皮跟廠房當資本,加入到合資公司里去,而管理權還在華夏音響公司這個曹志強的私人公司手裡。

  按照這種模式,曹志強必然不會虧待了董書記、李廠長以及陳家邦這三個具體操作的人,而紅光機械廠的公家資產,又可以通過這種承包經營的權力輸送方法,利用紅光出版社一周轉,轉移到新的「東陽公司」裡面去,從而完成公產變私產的轉型。

  到時候,大家都不虧,虧的只是紅光機械廠,可紅光機械廠眼看早晚要被整改兼併,留著那些沒啥用的工業用地跟廠房也沒啥用,不如留給自家。

  至於賤賣資產問題,只要合同寫的好一點,有理有據一點,且事後等新公司賺了錢,再給紅光機械廠一筆場地使用費或者租金,問題就不大。

  最起碼,這樣一來,可以保證五年之內不出問題。

  至於五年之後……這年頭,誰知道五年之後是什麼新政策?

  反正到那個時候,董書記跟李廠長已經退休了,而目前的國內政策,退休後是不追責的,所以他們可以逍遙的拿著落袋為安的小錢錢,樂呵呵的過他們的退休生活。

  實在不行,等錢賺多了,還可以考慮出國嘛。

  遠了不行,想辦法去個香港還是有希望的。

  不得不說,董書記跟李廠長,這都屬於比較有眼光的人,這麼早就知道出國避險。

  而且從私心來講,曹志強也認為他倆的想法跟做法是正確的,且風險最小。

  因為比起他倆的這種操作,其他那種明著侵吞國有資產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喪心病狂。

  遠的不說,就說那個做電腦起家,後來實際搞金融的某想的創始人某某志,他其實就是典型的公產私吞的典型,且前期的手段更直接,更不要Face,可他後來有事兒麼?完全沒問題。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些行為,都屬於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特殊情況,是在當時特殊歷史條件跟當時特殊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正常交易。

  簡而言之,後來的種種法律也好法規也罷,都只能針對這些法律法規出台後的企業跟個人行為,但不能追溯你這個法律法規出台前的一些行為。

  要是用現在的法律法規去追溯以前的商業行為,這就跟阿三的印地安國一樣,徹底不要Face了,到時候只會引起混亂,總起來說弊大於利。

  簡單來說,董書記跟李廠長說的那種操作,在當前的情況下,都屬於合理合規又合法的,不等於侵吞國有資產。

  曹志強如果不是另有謀劃,他說不定也會同意。

  可問題在於,曹志強現在站的高度不一樣了,他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賺小錢錢了。

  只是賺點錢,過上優渥的好日子,他現在已經做到了。

  就他現在的吃穿用度,全世界不好說,至少整個中國內陸的大地上,能比他強的還真不多。

  就算國家的高級領導人,至少在吃穿用度上,恐怕也是不如他的。

  起碼曹志強能享受到的某些奢侈品,那些高級的領導人就享受不到。

  比如花魁咖啡,一些高級領導此時就喝不到。

  還有真正的武夷山母樹大紅袍,如今真正能整天當口糧茶喝的,又有幾個人?

  至於住,如今有幾個人能像他一樣,整天住建國飯店行政套房的?

  錢的話就更不用說了,曹志強此時的個人資產,單純以RMB來算,已經就破五百萬了,這還是不算那五億國家給的秘密資金的情況。

  在這個萬元戶都十分稀缺的年代,他個人就有超過五百萬RMB的資產,這已經是妥妥的大資本家了。

  有這種身家,在目前物價普遍不高的國內,但凡能用錢買的東西,他啥買不到啊。

  所以,單純說賺錢,目前已經提不起曹志強的興趣了。

  或者說,在目前的曹志強看來,賺錢只是他的中間節點,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了。

  他的真正目的,是在自己繼續保持優渥生活的前提下,讓國家也能跟著受益。

  這就是俗話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曹志強目前已經過了修身齊家的階段,所以想的就是下一個治國的階段了。

  如果沒有系統也就罷了,但有了系統,曹志強就可以嘗試通過另一種手段,去隱晦的推一把國家。

  全產業鏈的推動,他肯定沒那麼野心,也沒那個能耐。

  但根據系統簽到的技術跟設備,具體推動國家某一些行業的跨越式進步,他還是能做到的。

  至於跟國家要錢要國債之類的問題。

  曹志強認為,這不是他談錢,也不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安全,更多也是為國家好。

  因為這些錢他不要,早晚也要給出去,而且大概率要被坑一陣。

  開玩笑,中國改開後,因為不太懂金融,其實前期沒少被西方國家坑小錢錢,後來是被坑多了,才坑出的經驗來。

  曹志強雖然不知道所有的坑,但至少知道一些道聽途說的坑。

  所以,曹志強用真正的高尖端技術,換國內的一些稀缺外匯跟國債,就可以變相控制國家對其他國家輸出這些東西,等於變相讓國家在初期階段少一點被坑。

  很多經驗,並不是只有親自被坑過才會長教訓。

  只要改開繼續下去,不再閉關鎖國,那麼時間一長,類似其他國家被坑的案例,自然會知道的越來越多,而知道的越多,自家的金融知識跟常識也會跟著豐富起來。

  等自己的金融知識增多了,相關領域的靠譜專家多了,意見被重視了,尤其是不讓林正義那種真正為國為民的專家被埋沒,那有些坑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還有一點,國家大量的資金到了自己手裡,自己可以用外資的名義,重新流入國內,然後重點投資一些國家現在看不上,其實未來很重要的行業。

  比如半導體行業,光刻機領域,甚至運10這種大飛機項目,都可以利用這些錢繼續搞起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在八十年代初,至少在1983年,我國在半導體行業,光刻機領域以及大飛機領域,都是不比國外差多少的,至少相關的專家學者非常多。

  我國的半導體行業,目前主要是在上游產業,也就是像半導體零器件的研發,編程等方面要弱一點,但也不是弱的追不上那種程度。

  雖然總體上,我國半導體產業差美日歐不少,但其實差的並不太遠。

  光刻機就更不用說了,八十年代初的我國光刻機領域,技術上跟歐洲相比差別不大,某些領域甚至還超過歐美日。

  比如後來被人造謠的清華大學,現在就掌握著世界領先的,且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分布投影光刻機」技術,也因為這個技術,清華大學成了我國目前唯一一個能夠自主研發並且生產高端光刻機的單位。

  而後來的光刻機巨頭ASML公司,此時還沒影子呢。

  運10項目就更不用提了,這款大飛機,是真正具有自主產權的大飛機,且目前為止,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樣機也早已經出現,至少跟同時期的空客公司相關項目差距不大。

  如果能繼續投入研發資金,繼續進行各種測試,不要提前中斷這個項目,不要解散相關的產業群跟相關人員,那說不定早在八十年代,我們就可以擁有自己的民用大飛機,不用繼續整天買國外的客機了。

  所有這些項目的下馬,都是在八十年代,原因也都是因為沒錢。

  一個項目的下馬,不光意味著研發的中斷,也意味著相關人員的斷層。

  因為人員聚齊很難,要解散很容易。

  而一旦解散了,再想重新招募起來,就難上加難,等於重新組建項目組,一切都要從頭來。

  典型的例子就是米國的土星五號火箭發動機。

  其實從技術水平來講,土星五號火箭發動機並非最先進,可到了二十一世紀後,米國愣是造不出來了。

  不是技術沒了,而是相關的科研人員跟技工沒了。

  相關熟練工沒了,自然也就造不出了,哪怕有技術跟圖紙也白搭。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日本LNG船的沒落。

  八十年代前期,LNG船技術,基本都壟斷在歐美等國手裡,比如挪威、義大利、法國之類。

  日本開始進軍LNG船項目,其實是七十年代末才開始的,並且1981年才造出了日本第一艘LNG船。

  此後,日本LNG船技術突飛猛進,逐步蠶食歐美市場,並且到了九十年代初的時候,逐步成為這一行的霸主。

  然而,隨著經濟泡沫的破滅,日本製造業也飽受打擊,LNG船的很多熟練焊工也不得不轉行,導致日本在這一行業的落寞,反倒是讓韓國趁勢崛起。

  沒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韓國LNG船的崛起,與前期大量聘用日本熟練焊工有脫不開的關係。

  正是那批來自日本的熟練焊工,教會了大量的韓國熟練工,而這批熟練焊工,才是韓國LNG船項目的根本所在。

  至於技術嘛,韓國的相關技術就是個呵呵。

  別的不提,就說LNG船的殷瓦鋼技術,韓國哪怕到了2023年都沒掌握,依舊用的是法國的技術,等於造一艘船,就要給法國的相關公司交一筆昂貴的專利費。

  反倒是後來居上的中國,因為一開始就被全面限制技術,無法順利獲得法國等公司的相關專利技術,不得不自己研發,最終研發出自己的殷瓦鋼等技術,導致中國產的LNG船雖然一開始數量不如韓國,但利潤卻高的多。

  簡而言之,中國在八十年代初,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以及重工業領域,其實不比西方差多少,差的只是錢。

  畢竟這時候的中國太窮了,要先解決溫飽問題,然後才能談高精尖的技術問題。

  曹志強管不了溫飽問題,那個是國家去管的。

  但他可以憑著一己之力,在他相對熟悉的幾個領域,扶持這些產業繼續搞下去,至少讓相關的研發團隊不要解散,真搞成研發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說白了,解決全部的問題,曹志強做不到,但解決極個別問題,他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其實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但總要嘗試一下。

  如果真能做到,他也不枉這穿越一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