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便利亭是一座海中冰山
曹志強的話,讓項東方深以為然。
「我明白了,社長的意思是驅之以利,既通過讓大家承包這種便利亭,來給那些不事生產的職工謀一個收入更高的新差事,從而讓三產職工這潭死水重新活起來?」
「沒錯。」曹志強呵呵一笑,「就是這個意思。」
項東方嘆口氣:「真是為難您了,為了給廣大職工謀福利,竟然想出這種主意。」
一聽項東方這話,曹志強就知道對方誤會了,以為自己是為了給職工謀福利,才絞盡腦汁想出這個點子。
其實真不是。
曹志強是先想到便利亭這個主意,想要填補便利店這個空白,進而為自己謀財,順便才想到用機械廠的三產職工充任便利店的職工,完成三產職工的轉型。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這個年月,公有制經濟還是占絕對優勢,私人經濟並沒放開。
也不能說私人經濟沒放開,畢竟個體戶也算私人經濟,這個時期是允許個體戶經營的。
但個體戶的僱傭人數跟經營規模嚴格受限,註定了買賣做不大,不可能做這種連鎖便利店一樣的生意。
好比李有福,他在被曹志強收編之前,其實力已經是一個大型的區域批發商了,但還是只能頂著一個個體戶的名義,偷偷摸摸的做批發事業。
原因就是國家現在沒有開放私人經濟,私人最多只能幹個體戶,無法開辦規模更大的私人公司。
現在國內所有的公司,不是國有就是集體,要麼就是合資,包括中外合資,集體跟個人合資等等,反正就是沒有一家私人性質的公司。
公司就是招牌,沒有公司的名義,你就沒有資格去做正經買賣。
好比曹志強現在要做的書報亭性質的便利亭連鎖,規模這麼大,目前只能是國企性質的單位來推行,否則就是違規違法。
然後呢,曹志強有錢有項目,但缺人缺招牌,而紅光機械廠,恰恰填補了人手跟招牌這些空缺。
實際上,按照原先的規劃,曹志強是想繼續招募廣大個體戶,來承包這些便利亭的,這樣一來還能先賣一波便利亭,收一筆加盟費。
但後來他發現,那些半路收編的個體戶啊,其實不太靠譜,至少目前看來不太靠譜。
最大的問題,就是那些個體戶懶散慣了,對私人利益看的很重,很難服從統一領導。
紅光機械廠的三產職工就不一樣了。
不管怎麼樣,三產職工好歹也是工廠正式職工,哪怕後來懶散了,但骨子裡的組織性紀律性還是有的,用廠規來約束這些人,比約束那些個體戶更容易些。
但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畢竟個體戶雖然自由慣了,但只要給他們把利害說清楚,他們未必不會接受統一領導。
真正的原因,是曹志強想要通過這件事,把機械廠的三產職工轉型也一起做了,減輕機械廠的財政包袱。
只要曹志強做成了這件事,那他於機械廠就是有大功之人。
尤其是廣大的三產職工,他們只要通過便利亭這個項目,得到了真正的好處,那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會自發用戶曹志強這個始作俑者。
紅光機械廠的幹部職工中,三產人員才是占絕對多數,而紅光機械廠作為一個國有企業,在這個時期,擁有廣大職工的擁戴,某些時候比領導任命還管用。
換言之,曹志強只要獲得工廠占絕對多數職工的擁戴,那讓他當書記恐怕不行,但當上新廠長的話,並非不可能。
一旦曹志強當上紅光機械廠的新廠長,那他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這麼說吧,在李廠長等人眼裡,紅光機械廠是一個沉重的包袱,捨不得丟,卻又保不住。
但在曹志強眼裡,紅光機械廠是一個妥妥的優質資產,有機會成為一個國有企業的廠長,完全控制一個國企,在這個時期來講,那好處不是一般的多。
而且,不管承認與否,曹志強現在已經跟紅光機械廠深度綁定了。
紅光出版社也好,華夏音像公司也罷,從根本上說,都是依託紅光機械廠的。
一旦紅光機械廠沒了,紅光出版社也好,華夏音像公司也罷,都成了無根之萍,要重新被某些不知道哪來的單位跟個人去瓜分,而這,是曹志強絕對不能容忍的。
也就是明白了這一點,所以此時的曹志強,對於改造紅光機械廠的事情呢,比李廠長還上心。
可以這麼說,哪怕李廠長反悔了,不讓曹志強當廠長,曹志強也要保住紅光機械廠。
畢竟保住紅光機械廠,就是保住紅光出版社跟華夏音像公司,就是保住了曹志強的基本盤。
紅光出版社是紅光機械廠的全資下屬單位,只是被以優惠的條件承包給曹志強而已。
一旦紅光出版社沒了,那個承包合同自然就作廢了,曹志強大概率不可能繼續在出版社裡一言九鼎,自然也不可能再在出版社裡搞那種對他本人特別優惠的分成稿費了。
曹志強現在的財富怎麼來的?大部分都是靠分成稿費來的。
一旦不能分成稿費了,那曹志強等於少了一個巨大的財源。
同樣道理,華夏音像公司呢,是一個國企性質的合資公司,紅光機械廠占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曹志強只有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只要紅光機械廠還是李廠長說了算,李廠長還各種照顧曹志強,那華夏音像公司就等於是曹志強個人的。
可一旦紅光機械廠沒了,那屬於紅光機械廠的股份,估計就要被其他單位接收,到時候還會不會繼續讓曹志強當一把手,那就不好說了。
所以啊,哪怕為了出版社跟音像公司這兩個下金蛋的鵝,曹志強也不能放棄紅光機械廠。
就好比現在,哪怕按照原先的承包合同,曹志強承包的紅光出版社,沒有義務給機械廠上繳大批定額之外的收入,但為了補貼機械廠廣大職工的工資,紅光出版社還是以借款的形式,從出版社的公帳里,撥出一部分資金給機械廠,用來給機械廠的工人補貼工資。
畢竟從六月份開始,政府只給機械廠一半的財政補貼,這部分補貼主要是針對工人工資的,如果沒有出版社的補貼,補齊那另一半,那機械廠的大部分職工都會不滿。
好在補貼工人工資的部分不算多,這個月才二十多萬,對於現在動輒進帳上百萬的紅光出版社來說,只是毛毛雨。
之所以只有這麼少的補貼,這主要也是因為曹志強的所謂補貼,只是給工人補上缺失的薪水。
至於工廠生產的其他生產資料,比如生產所需的電費、水費、原材料等費用,其實不用曹志強出錢,那都是賒帳的。
因為現在的機械廠等單位,依舊還是計劃經濟,所有的生產都是按照計劃來。
所以像水電費,還有工人服裝、伙食費以及鋼錠等生產資料,都是可以不給錢,向上面打申請,憑條要,然後上面統一調撥的。
等機械廠完成了生產計劃,上面自然也會根據你完成的情況,來決定是不是給你獎勵。
換言之,整個生產過程中,像紅光機械廠這種國企,本身是很難截留多少利潤的,他們只是整個生產環節的一部分,只需要按計劃生產,其他像調撥原材料、調撥水電,還有之後的產品銷售,都不需要他們操心。
反倒是三產,裡面有很多截留利潤的操作,這也是為何很多小工廠也五臟俱全的原因,實在是辦三產好處太多了。
但都辦三產,時間一長,就會形成巨大的財政包袱,而國企的性質,決定了政府不能不管職工,所以一旦這個工廠的利潤不足,政府為了養活職工,只能不斷拿財政補貼工廠,逐步形成惡性循環。
實際上在八十年代初,國內已經有很多工廠陷入這種入不敷出的窘境,導致這些國企工廠所在的政府,都都為了這些工廠而掏空了當地財政。
也正因為這些原因,後來才不得不進行一系列改革,比如雙軌制就是其中之一。
實行雙軌制後,企業不再只是提線木偶,只能按計劃生產,而是做夠計劃的,還可以在計劃外,額外生產一部分產品,然後自主拿到市場上,以市場價銷售,賺取必要的利潤。
這種拿到市場上銷售的部分,是工廠自己說了算的,但也需要有工廠批條才行。
也正因為這樣,倒騰批條,成了八十年代中期一個非常賺錢的行當。
換言之,紅光機械廠只要能挺到八四年年底,等雙軌制政策一出,那麼這個廠的財政狀況瞬間就能改善。
畢竟在八十年代,鋼材在市場上還是搶手貨,根本不愁賣。
更別說,紅光機械廠作為一個主要給軍工供應產品的工廠,其生產技術本就比一些普通鋼廠強。
別的不說,就說坦克履帶,這時期國內能生產的沒幾家,而紅光機械廠呢,恰好就是生產坦克履帶的廠家之一。
坦克履帶這玩意兒雖然市場狹窄,但拖拉機也需要履帶啊。
一旦雙軌制開啟,隨便轉行一下,搞個拖拉機履帶,那還不賣瘋了。
再說了,能做坦克履帶,做螺紋鋼等粗鋼產品啥的也不在話下。
好比這次,曹志強只是讓機械廠抽調一批人,按照他設想的樣子製作一批便利亭,他們很快就製作出來了,而且做工精良,不愧是有大量高級技工的國企單位。
你要換了別的單位,恐怕還真做不好。
因此,在曹志強眼裡,步履維艱,幾乎就要沒了的紅光機械廠,其實是個非常不錯的優質資產,只是李廠長等人身在局中,看不透未來,才那樣的失魂落魄,患得患失,進而病急亂投醫,讓曹志強鑽了空子。
當然,董書記跟李廠長肯如此信任曹志強,也不單純是為了工廠,主要還是為了他們自己。
別的不提,就說出版社每賣出一部書,董書記跟李廠長倆人每人都要分利潤的一成,那可是妥妥的幾十萬。
在如今這個時代,這可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恐怕當初的李廠長,也沒想到利潤的一成,居然會有這麼多錢吧。
這麼多錢,那可是相當燙手的,可這是私下口頭協議,一切都是看曹志強個人。
一旦曹志強不肯給,那董書記跟李廠長可就拿不到那筆錢了。
當然了,正常情況下,曹志強不可能不給錢,畢竟他還需要董書記跟李廠長的支持。
那每人一成的錢,說白了就是買大腿的錢。
只要董書記跟李廠長還有權力,還能罩著曹志強,曹志強就一定會給錢。
所以哪怕為了退休後安享晚年,董書記也罷,李廠長也好,也一定要在退休前死死保住曹志強,並且在退休之前,把曹志強推上去當廠長。
只有這樣,等董書記跟李廠長退休了,才能繼續享受曹志強的孝敬,要不然,曹志強憑什麼給錢?
但這都有個前提,那就是紅光機械廠必須在。
紅光機械廠在,董書記跟李廠長就有權,曹志強也能安心的借殼上市,不,賺錢。
可機械廠要是沒了,那大家都一拍兩散,誰也別玩了。
所以保機械廠,是大家的共識。
出於這個目的,曹志強才想到讓機械廠的三產職工,去填充便利亭項目,進而完成一部分三產職工的轉型,減輕機械廠財政負擔的同時,增加大家的收入。
曹志強都想好了,這個便利亭項目,會單獨成立一個合資公司,依舊是曹志強個人與紅光機械廠合資的項目,依舊是機械廠百分之五十一股份,曹志強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這也是為了有個保險。
因為萬一最後機械廠真的不行了,那曹志強好歹還有便利亭項目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依舊有很大話語權,不至於白忙活一場。
當然了,便利亭項目呢,雖然這時期一定能賺錢,但如果只是單純從曹志強個人賺錢的角度上看,其實利潤不高。
曹志強看重的,其實是便利亭連鎖的渠道優勢。
因為一旦大街小巷都是這種便利亭,等於多了一條自己的發行渠道。
今後曹志強再想發行自己的圖書、雜誌以及唱片錄音帶啥的,都不用全看新華書店這些單位的臉色了。
甚至是,如果便利亭發展大了,在全國各個大城市都形成連鎖,那形成的規模效應,就會產生另外一個質變,成了一個變相的快遞產業了。
等有錢了,再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市中心圈地買房,繼續以這種形式搞固定分店,那不久的未來,可就是利潤可以媲美甚至超過新華書店的超級連鎖企業了。
沒錯,後世的新華書店看似不賺錢,實際上新華書店在後世是最賺錢的書店連鎖,啥都不用干,年營收就一千三百多億,利潤超過一百五十億。
新華書店憑啥那麼賺錢?不就是憑著掌握著發行渠道,能發行圖書,還有能提供服務嘛。
而且新華書店還有地產項目,往往在各大城市核心地段都有大樓,每年光靠租金都能賺的手抽筋。
所以,美玉在前,曹志強的便利亭項目,憑什麼就不能做的比新華書店更好?
別看現在只是個便利亭,那只是暫時手頭缺錢。
等便利亭這個項目一成,展現出了一定的功效,比如能在給廣大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時,提供大量工作崗位,吸納大量閒散勞動力,且收入也不錯的話,那他就可以拿著這個項目去找銀行貸款,還得是低息貸款,甚至是無息貸款那種。
拿到貸款,他就可以趁著現在房價低迷的情況下,在一些大城市提前圈地蓋樓,從便利亭進化成便利店。
前期不需要太多,只需要在北上廣深這四個城市的核心地段,先各自蓋一批便利店。
一旦憑著這個項目占位成功,在北上廣深這四大城市核心地段占好坑位,那曹志強今後手握幾百套一線城市的核心地產,再差也差不到哪兒去。
說白了,這個項目本身的利潤高低並不重要,關鍵是靠這個項目去圈錢圈地圈渠道。
只要通過這個便利亭的項目,掌握一條新的發行渠道,那他最後一個環節就打通了。
到時候,只要曹志強能源源不斷的生產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比如原創的好圖書跟好唱片,那他就可以做到個人利潤的最大化,並進而形成一個真正掌握文娛渠道的大亨。
換言之,便利亭是一座海中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也就是便民服務之類的,只是這個龐然大物的冰山一角。
掩埋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才是這個項目的核心所在。
說的更直白點,便利亭項目的主體,就是商業物流、文化發行跟商業地產這三大板塊的結合體,其中商業地產是核心。
做的好了,今後完全可以繼續拓展成百貨連鎖,超市連鎖,影院連鎖、倉儲物流等行業,進而變成一個觸角遍布全國的巨無霸。
畢竟便利亭這玩意兒看似簡單,但延伸性太強了。
當然了,現在搞地產顯然不合適,畢竟還不到時候。
但是只要項目過硬,提前圈地蓋樓卻是可以的。
正好,現在蓋樓的成本很低,而且政府也是鼓勵蓋樓的,尤其是鼓勵蓋商業地產。
所以曹志強很有信心,只要便利亭項目推廣的好,展現出一定的先進性跟便捷性,就可以拿著這個項目去忽悠市領導,然後順利拿到低息貸款跟好地段了。
這也是變相提前開啟房地產了。
當然,這些深入的東西,就不需要跟項東方等人說了。
就讓對方繼續認為,自己這麼做的初衷,是為了給廣大職工謀福利好了。
把便利亭項目的定位搞的高大上一點,總不是壞事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