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91我是顧家好男人

  第352章 91我是顧家好男人

  對於阿斯頓這種已經不知道測量過多少種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精確原子質量的人來說,操作質譜儀是十分輕車熟路的一件事,甚至有些誇張地說,他閉著眼睛也能做成功。

  只要有粒子來源,用不了多長時間,阿斯頓就能夠測量出比較精確的質量。

  時間花費的越久,所測量出來的質量數值也就越精確。

  經過不到一天的時間,阿斯頓便給出了一個比較初步的質量數據,不管是氫-氘聚變生成氦-3,還是氘-氘聚變生成氚和氕,這兩個實驗的反應前後對比都出現了質量虧損,也就是說這兩個聚變反應,都是向外釋放出能量的。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劍橋的夏天實在太漫長,我們都在想著應該如何度過消暑,只有你,陳博士,才能在這個炎炎夏日裡,居然又做出來了一項學術成果。」

  阿斯頓教授發自內心地誇讚道。

  「怎麼樣,你寫論文了沒有?如果沒寫的話,我們一起聯名寫一篇,怎麼樣?阿瑟,你有沒有反對意見?」

  「我當然沒有,這實驗完全就是伱們物理學家們聚在一起做出來的東西,我對實驗的貢獻,基本上就是沒插手任何地方,全程都當一個旁觀者拉拉隊,在給你們加油助威。這篇論文如果能加上我的名字,那我肯定會對這種恩賜感激不盡的。」

  愛丁頓的話語裡還是有一些陰陽怪氣,顯然他仍然對陳慕武邀請阿斯頓一起進到粒子實驗室前面而不邀請自己心存芥蒂。

  「你呢,陳?」

  「隨便您,阿斯頓教授。我之前沒怎麼想過把這個也寫成論文發表,只是把實驗當成了研究太陽的能量來源的一個部分。

  「現在太陽的奧秘還沒有解開,只是達成了一個初步成果,所以我沒寫論文,只是給《自然》雜誌那邊寄了一封快訊過去,上面寫著卡文迪許實驗室又新發現了氫和氦元素的各一種同位素而已。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下一期的《自然》上就能見到這個報導了。」

  阿斯頓點了點頭:「也好,也好,這樣看來這個實驗的成功,對你來說也確實不值得寫成一篇論文。

  「那我也就學著你的樣子,同樣給《自然》期刊寄過去一封簡訊好了,把我們剛剛測量的氚原子還有氦-3原子的精確質量數據公之於眾。

  「看來我在1922年出版的那本《同位素》的書籍,短短五年的時間就已經落後時代,裡面的數據又要更新一次了。

  「要不然就藉此機會我去聯繫一下出版方,和他們商討一下再版的事情。

  「陳,你應該不會在這本書再版的時候,又發現了幾種其他的新的同位素,故意給我添麻煩吧?」

  阿斯頓笑著發問,他這並不是一種指責,而是對這個自己喜愛的年青人的一種肯定。

  「當然不會,怎麼可能。」

  站在對面陪笑的陳慕武嘴上客氣著,心裡想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他的手裡還攥著另外一個未來會有大用處的同位素,叫做碳-14。

  既然阿斯頓現在已經這麼說了,有必要把這種同位素也提前公之於眾嗎?

  「現在原子的質量已經測量完畢了,那我就先走一步,回去去撰寫給《自然》雜誌的那一篇快訊。

  「你們兩位也要在努力研究太陽的同時別忘了休息,找時間我們一起去喝一杯!」

  阿斯頓拿著他的一份實驗數據,客氣地告了辭,實驗室里又重新回到了只有愛丁頓和陳慕武兩個人的狀態。

  對陳慕武前後表現不一致的這種行為,愛丁頓的心裡當然有怨氣。

  只不過因為阿斯頓成功測量出來了兩人所需要的數據,而且原子質量又能說明兩種核反應前後確實存在有質量虧損,是能夠向外釋放能量反應,似乎離解開太陽能量來源的奧秘又進了一步。

  所以陳慕武之前獻的殷勤並不是沒有效果,愛丁頓心中的怒火也就跟著漸漸平息。

  「陳,現在既然我們已經成功地在實驗室里模擬了太陽當中的核反應,是不是真應該像阿斯頓教授說的那樣,把我們的實驗和結論寫成論文對外發表?

  「最起碼也應該通過《泰晤士報》或者是其他的報紙,把這個消息向公眾們傳達,讓大家不再因為太陽可能會爆炸而產生恐慌情緒。」

  他倒是沒忘了這個實驗一開始是因何而來的。

  陳慕武部分同意愛丁頓的觀點:「找個記者朋友把這個消息傳遞出去,這件事我不反對。只是如果寫論文的話,我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

  「為什麼?」

  「因為目前我們算是做完了兩個實驗,一個是氫-氘聚變生成氦-3,另一個是氘和氘之間的反應。

  「這兩個反應都是向外釋放能量不假,可是太陽中的反應究竟是哪一個?

  「還有就是另外一件事,這兩個反應裡面,都離不開的一種反應物,那就是氘。

  「可是太陽當中大量存在的,應該是氫原子而不是氘原子。而我們在實驗室中已經驗證過了,用氫原子去轟擊氫原子,是基本上不可能聚變成氘原子的。那麼太陽中是不是存在有氘原子?如果有的話,這些氘原子又應該是從何而來的?

  「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到目前為止都還沒能搞清楚。」

  「沒錯,陳,你說的沒錯,」

  愛丁頓點頭附和道:

  「剛剛你和阿斯頓教授在粒子加速器前做實驗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這件事,但是想來想去都沒什麼頭緒。我們實驗室里是做不成功兩個氫原子聚變成一個氘的反應的,那太陽裡面的氘究竟是怎麼回事?」

  「其實我隱隱有一種想法,那就是氫原子和氫原子之間發生的碰撞,可能並不是因為它們帶著足夠多的能量,而是通過一種量子效應。

  「我們把這個效應稱之為量子隧穿效應,在去年狄拉克、奧本海默他們那些人和我一起合編的量子力學講義裡面就有關於這個效應的論述。

  「利用這種量子隧穿效應,一個氫原子核能夠很輕鬆地突破另外一個氫原子核的勢壘,從而接近到另一個原子核。

  「至於他們能否發生聚變,這一點我就不太清楚了。

  「不過對於太陽這種大體量的恆星來說,裡面有充足的反應時間和充足的氫原子,或許會有極其少量的一部分氫原子發生了聚變,產生了氘原子也說不定吧?

  「當然,上述這些想法都僅僅是我個人的一種猜測,並不能保證其正確性。」

  陳慕武一邊說著一邊在紙上列出了波動方程並求解,給出了一種氫原子不用太高的能量就能接近另外一個氫原子的合理解釋。

  而氫原子核和氫原子核聚變生成氦-2然後又快速發生正貝塔衰變,變成氘原子這件事,因為實驗室裡面做不出實驗,陳慕武暫時拿不出證據,只能用一種模稜兩可的話來簡單地把這個反應給點了出來。

  這話說的也不能太詳細,因為不管是中微子還是正電子都還沒有被發現出來,人們現在理解的氫氫聚變,並不是讓質子和質子直接發生反應,而是「質子-電子-質子」三方發生聚變反應。

  陳慕武怕自己繼續說下去的話,一不留神會講出一些超綱的知識。

  認真看完陳慕武在草稿紙上一步一步的演算,又仔細聆聽了他的發言的愛丁頓,十分同意他的觀點。

  「陳,你說的這個確實是一個解決辦法,也正如你所說,因為沒有實驗證據,只能把它當做是一種是猜想。

  「只是你別忘了,我們現在認為的太陽當中發生的核聚變,其本身也就是一種猜想。

  「你和我在實驗室里所做的一切,只能證明氘和氫還有氘之間能發生聚變反應放能,而不能說明太陽當中確確實實存在著這些反應。

  「不過有了猜想,並且猜想的內容符合物理學規則的話,就已經是一種進步。

  「那些說太陽是一個燃燒中的大火球,燃燒的燃料全部是煤炭的人們,他們這個觀點不同樣只是一種猜想嗎?我們現在不能證明太陽當中有核聚變,他們也不能證明太陽就是個大煤球呀!

  「陳,你提出來的猜想很有建設性,我覺得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先寫一篇論文。

  「這樣既能安撫英國民眾,讓他們不必再擔心太陽可能會爆炸這件荒謬無比的事情;又能吸引全世界科學家們的注意力,讓大家集思廣益,說不定就能參透太陽產生能量的奧秘。

  「你還有什麼其他的猜想嗎?有的話就沒必要藏著掖著,乾脆還是一口氣都說出來吧。」

  其他的「猜想」?當然有了!

  比如從氦-3變成氦-4的三種途徑,再比如碳氮氧循環等等,後世有關太陽能量來源的那些比較成熟的觀點,陳慕武門兒清。

  但這些猜想比剛剛的那個還要超綱,陳慕武更不可能說出來,只能裝出無奈的樣子搖搖頭。

  「沒有也沒關係,我們現在得到的結論已經很不錯了。

  「雖然太陽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顆星星。但是我想這篇論文也不應該發表在天文學雜誌上,而應該作為專業的物理學論文來投稿。陳,你看我們是投給《自然》,還是皇家學會的《自然科學會報》?或者說你有別的想法?」

  「我無所謂,一切都按照您的安排進行就好。」

  「那我們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要一起去寫這篇論文了,還要繼續再辛苦你幾天。」

  「您客氣了,愛丁頓教授。」

  從前幾天剛剛做實驗開始,愛丁頓在其中所扮演的就是一個催促的角色。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他這一角色也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似乎很是希望把他們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轉換成鉛字,發表於權威的物理學雜誌上。

  愛丁頓的這個做法不是為了求虛名,而是出自一種想要把真理趕快公之於眾的心理,不要讓英國甚至全世界的民眾繼續恐慌,也不要讓大家繼續被太陽煤球論這一說法所蒙蔽。

  寫論文期間,愛丁頓還不忘打電話給之前曾去康沃爾郡向他通風報信的那位《泰晤士報》記者,傳達了卡文迪許實驗室在研究太陽發光原理上取得的新成果。

  他還在電話結束前特意囑咐,這個實驗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由陳慕武完成,自己只是一個打下手的,千萬別把功勞堆到自己的身上。

  《泰晤士報》的記者,一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先後得到了陳慕武和愛丁頓對埃爾維那個「太陽隨時都可能會爆炸」觀點的評價,就算完成了採訪任務。

  他把陳慕武之前所說的,馬上就在卡文迪許實驗室里設計進行實驗的說辭,當成是一種屬於物理學家的客氣話,只是在報導中粗略地帶過了一筆,根本就沒有往心裡去。

  沒想到短短几天他就接到了愛丁頓的電話,還說劍橋大學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震驚之餘,這位記者立刻就意識到了這是一條大新聞,於是再次從倫敦艦隊街,殺回了北方的劍橋大學。

  刊載著他對陳慕武和愛丁頓採訪內容的《泰晤士報》,和刊載有陳慕武第一篇宣布發現兩種新同位素快訊的《自然》期刊,在九月的第一天同步發行上市。

  進入到九月之後,卡文迪許實驗室里的眾人開始陸陸續續地提前結束假期,返回劍橋大學,準備參加即將在本月中旬舉行的卡皮察和安娜的婚禮。

  陳慕武論文才寫到一半,就被新郎官拉了壯丁,請他幫忙籌備婚禮的各項事宜。

  愛丁頓說他會繼續論文的撰寫,先把初稿搞定,等卡皮察結完婚以後再最終定稿也可以。

  或者乾脆不投稿給專業雜誌,直接帶到十月份的索爾維會議上,當做會議論文發表也可以。

  愛丁頓的這個想法倒是和陳慕武的不謀而合,畢竟陳博士也計劃在會議上宣布自己用粒子加速器找到了氚和氦-3,完成了第一次核聚變實驗。

  為此他還特意在《自然》雜誌上才用了模糊的說辭,只是說自己找到了同位素,並沒說是用何種方式找到的。

  然而在此之前,陳慕武還要先替卡皮察搬家。

  喜歡賽車的這個傢伙,省吃儉用攢了好幾個月的錢,但這筆錢最終沒有送到汽車經紀人的手裡,而是在劍橋郡買了一間房子。

  「彼得,你什麼時候變成了顧家好男人了?」

  「我一直都是。」

  卡皮察的眼神里充滿著驕傲的神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