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已經相當可觀

  第266章 已經相當可觀

  第二天劉欣雨陪方明來到商標局辦理商標註冊。

  劉欣雨只是陪同,負責註冊的是人是方明。

  自從決定為三個廠註冊商標,劉欣雨就在考慮要不要把幾年甚至幾十年後陸續進入國內的那些著名的商標預先給註冊了,到時坐在家裡收錢。

  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放棄。

  她可以稍稍改變身邊人的人生軌跡,卻不能去改變歷史的洪流,更不能逆天行事。

  錢要賺,卻要賺得正大光明。

  今天一共只帶來六個商標,每個廠分別兩個,以防商標已被占用。

  當然如果沒有被占用,多出來的商標總歸還是能用上的。

  這個年代國人的商標意識和品牌意識還比較欠缺,因此已註冊的商標量並不大,諮詢的結果出來得很快。

  劉欣雨精心設計的六個商標全部可用,這讓劉欣雨很是欣喜,手續辦理得十分順利。

  青松制襪廠成了「暖羊羊」「喜羊羊」兩個商標的的擁有者。

  民勤包服廠成了「頂呱呱」「報喜鳥」的擁有者。

  留芳被服廠則成了「甜夢」「九匹狼」的擁有者。

  同一個人為三個廠註冊了六個商標,這讓辦理商標註冊手續的工作人員十分驚訝,也引起了值班領導的關注,特地喊住方明詢問三個廠的生產情況。

  方明回頭看了劉欣雨一眼,劉欣雨微微頷首,示意他按事先演繹的內容進行回復即可。

  領導上來就問方明道:「可以說說你們是從怎麼想起要來商標註冊的?」

  雖然一個人為三個廠註冊商標讓這位領導十分好奇,更讓領導覺得驚訝的是前來註冊商標的三個廠居然是一個村辦集體廠和兩個個人經營的小廠。

  方明按照劉欣雨事先演繹過的答案侃侃而談,讓這位領導很是多看了方明幾眼,接著又看了眼放在方明腳邊的那隻蛇皮袋問道:「既然來京城註冊商標,應該帶了樣品,能否讓我看看?」

  蛇皮袋裡確實是三個廠的樣品,他們打算辦過註冊的手續之後,就去各大商場轉轉,看看能不能在京城給三個廠找到銷路。

  領導的這個問題有些出乎劉欣雨的預料,因此之前並沒有進行過類似的預演,不過方明是個機靈的,覺得這應該是個不錯的機會。

  推銷是他的強項,因此並沒有像剛開始那樣下意識地回頭看劉欣雨,而是十分乾脆地打開蛇皮袋,將三個廠的樣品一樣一樣拿出來,一邊展示一邊解說:「這是民勤包服廠的『頂呱呱』牌書包,您看書包袋特地做了加寬加棉處理,可以有效保護孩子稚嫩的肩膀,還有這裡……」

  就一個書包,方明足足講了有兩分鐘,把書包從裡到外都誇了個遍。

  方明實在太能夸,不但聽得在場的人聽得目瞪口呆,也讓劉欣雨覺得有些汗顏。

  雖然方明把包服廠的書包和秋衣秋褲,被服廠的床上用品和襯衫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解說,但是他的重點還是放在了制襪廠的長筒襪和連褲襪上。

  現在京城商場上有長筒襪出售,但是不防勾更不能防脫絲,價格卻不低,讓喜歡穿裙子的女士十分受傷。

  當方明拿出一隻長筒襪演示了一番之後,他的身邊瞬間多了七八個女士。

  有位性急的女士,一把搶過方明手上的長筒襪,上來就用指甲勾斷一根絲線,發現真的如方明所說防脫絲的效果十分喜人。

  雖然親自試驗過長筒襪的防脫效果,這位深受脫絲之苦的女士依然有些不敢相信,盯著方明問道:「你們廠里生產的這種長筒襪都與這隻襪子一樣防脫嗎?」

  方明掃了在場的女士一眼,十分自信而又自豪地說道:「我們用的是最新從英國進口的全自動織襪機,織襪的程序由留英歸國的工程師親自試驗設定。花了那麼大的價錢,總不能只做一隻樣品來騙大家,當然是所有產品都是一樣具有優異的防脫絲效果。我們還進行了襪口的防卷處理,穿我們生產的長筒襪無需擔心卷邊問題。」

  「真的假的?要是真的,我非買它個十雙八雙不可!」

  「這襪子真要這麼好的話,價格應該不便宜吧。」

  「肯定不便宜的呀,那種一勾就脫絲的長筒襪都要七毛六一雙,這種少說也得八毛吧。」

  「怎麼可能只賣八毛?!少說也得一塊一雙。」

  「要是防脫的效果真這麼好,就算一塊一雙也值!」

  「……」

  聽著幾位工作人員的小聲議論,劉欣雨的嘴角微微上揚。

  雖然織長筒襪和連褲襪的絲線價格相對比較高昂,但是落實到每雙襪子絲線的成本不過只有兩到三分錢。

  成本最大的當然是機器,其他的就是人工和水電這些。

  算下來每雙襪子的價格絕對不會高於一毛錢。

  要是能在京城找到代理的商家,加上運輸的成本,就算不提價,每雙只賣七毛六,一雙的淨利潤至少也有六毛。

  五台機器二十四小時生產,一天可以生產一千五百雙,每天的淨利潤就是九百,一年就算只能生產三百天,也有二十七萬的淨利潤。

  雖然不算多,但是在這個連萬元戶依然不算多的年代,已經相當可觀了。

  要是銷路能打開,這五台機器的產量肯定遠遠不夠,就要考慮添加機器了。

  繼續從國外進口,有些不太現實,外匯太緊張了,連大型國企都沒有有足夠的外匯進口關鍵的設備,一個鄉村個體小廠又哪來的外匯進口機器,那就要想辦法尋找願意合作的科研機構或者大專院校的科研小組研製可替代的機器。

  找誰呢?

  劉欣雨認識的懂機械的,也就那麼幾個人。

  王司長是其中之一,但是為這樣的小東西找王司長肯定不妥。

  還有一個就是化工學院機械系的楊主任,要不抽空去化工學院找楊主任聊聊?

  唉,要是張洪亮在京城就好了。

  張洪亮學的就是機械,雖然是化工機械,總歸比她認識更多機械方面的專家,把這件事交給他去辦,應該有更好的效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