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都是玩剩下的技術

  奇葩的人導致奇葩的事兒,在海外那些群體中,司空見慣。

  尤其是老美那邊,打個官司和家常便飯似的,動不動的就用法律來解決問題。

  人家就沒有浪費司法資源一說。

  在咱們看似很荒謬的事兒,在人家那邊卻一本正經的對待。

  機器壞了,修完付錢,天經地義,不是隨便找個地方就能打著在保的旗號去免費修理。

  在老美那兒,荒謬的拿到法律保護。

  經過那邊專業律師團隊分析,大米突然下架,售後得不到保障,消費群體實打實的受到損失,怎麼維護這幫西方消費群體。

  個人的力量和金額對付大米這樣的跨國公司難度確實有點大,找理由也不好找。

  那麼只能把壓力用在私人維修店上。他們每月積攢的維修費可以好好的利用起來。

  像這種糾紛純粹是商業經濟糾紛。

  如果大米輸了,老美那邊有理由凍結和大米有關的資金帳戶。

  其實大米也不會輸這場官司,律師也說,他們有百分之九十贏率,就是時間跨度很長,而且律師費甚至高於維修費。

  看看,人家就算計好你,只要你不支付這筆維修費,下一步就是媒體報導,要是煽風點火,加油添醋,亂說一通,你能怎麼著?

  人家就是用光明的手段來逼迫你去做那邊最後的維護工作,只要大米這個品牌還在歐美流通,你就得把售後做好。

  雖然被人拿捏,但邢寶華也不會慣著他們。維修費邢寶華會去支付,這種做法是保障大米的信譽。

  第二,不能隨便讓那些私人維修店去報價,售後維修這裡面的水可深著呢?邢寶華可是門清得很。

  需要派技術人員和律師過去一起去協商帳單問題,查一下,維修的機器是否是保修期內的才給支付。

  售後一般在維修時,會去做記錄的,型號啊,串碼啥的,都要登記,甚至給對方要一張購買時的單據,證明時間。

  私人店會注意這些嗎?

  那麼再去打官司,讓對方提供證據,對方拿什麼來證明他維修大米客戶的機器是在保修期內?

  派技術過去,還要找媒體高調的報導,證明大米集團是一家有良心,有責任的公司,雖然我們退出歐美市場,但使用大米的客戶不能丟下。

  至於會不會授權幾家店當做大米的售後維修店,邢寶華不打算這麼做,看似授權很簡單,其實後遺症蠻多的。

  在一個派去的團隊要跟歐美那邊的保險公司洽談,維修保險業務。

  大米電子產品就那麼幾樣,尋呼機、手機、平板和電腦系列。

  這年代的質量都槓槓的,一般情況下硬體很少能在保質期內壞掉的。

  絕大部分都是外界因素導致設備損壞,比如掉地上了,進水了,充電過度等因素。

  掉地上容易導致主板上面的電子元件容易脫焊,接觸不良,進水就更不用說了。

  為什麼電子產品在保修時,說人為因素不給予保修?

  因為絕大部分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像大米平板,最容易損壞的,還是屏幕。

  電阻屏,都是由一塊純玻璃組成的,價格最便宜,用其他材質,一個透光效果不好,第二,成本貴。

  玻璃多便宜啊!摔一下就碎,正常情況下摔了,就不在保修之內。

  配件才是最賺錢的行當。幾毛錢一塊的玻璃,賣對方十幾美刀,這都是良心價。

  邢寶華找保險公司,就是要讓消費者拿出十幾美刀來,購買一年的維修保險,什麼碎屏險,進水險,全保機身險。

  只要你機器壞了,隨便找一家維修店去修,最後報保險就成。

  保險公司賭的就是一個概率問題,他們會根據概率來決定保險費用。

  功能機就沒有碎屏一說,有也都是很少的,也就是到了全面屏時代,才有碎屏一說,後來也有了碎屏險一說。

  99保一年看似很合理,其實大部分人白扔。

  當然對於個別用戶來講還是有必要買的,因為全面屏是分內外兩個屏,一般壞的是外屏。

  這個屏就一個鋼化玻璃,價格十幾塊到幾十塊左右,能自己動手的,自己也就換了。

  後來外屏需要設備,基本沒法自己動手了。最值錢的還是內屏,這個壞了,沒有修的價值,直接來套總成,擱家就能換了。

  說起來也很簡單,拿吹風機吹熱,撬開後蓋,把電池排線拔下來,把屏幕排線拔下來,再撬開前面屏,這時候敲壞了也不用心疼,畢竟是壞的,弄下換上新屏,插上排線,開機測試一下,能亮,放心用就行。

  簡單吧,比換外屏簡單多了,一學就廢。

  可就很多人怕弄廢了,愣是花高價讓維修人家去更換,知道手工費多貴嗎?

  從幾百塊到幾大千,你說一個屏為啥那麼貴,還不如自己動手,學廢了再來一塊,又不是多麻煩的事兒。

  老美弄的這些事兒,只是給大米添個堵而已。當然也可以置之不理,誰讓邢寶華還惦記著那些水貨用戶。

  明面上不讓買,還不能私下裡用。只要那邊還使用大米設備,邢寶華滯留那兒的監控小組才有實際價值。

  最值錢的還是那些設備,實打實的投入進去了,還沒回本呢?怎麼能退。

  陳碩月帶領的光學小組有點成果了,通報上來,請邢寶華過去看看。

  放下手中的工作,這廝去光學實驗室,有了尼康資料在背後的支持,愣是讓陳碩月聯合滬市光學研究所,一起搗鼓出一款鏡頭片。

  直徑一米多長,純手工打磨出來的玻璃鏡片,這玩意是要上天使用的。

  直徑一米多長的是最大的一塊,整套鏡頭組差不多由16片玻璃鏡片組成。

  都是無塵實驗室製作而成,就連邢寶華進去,也要穿的無塵配套裝。

  邢寶華到來後,看到他們正在組裝鏡片。鏡片解決掉,才只是往前走了一小步。後面的對焦系統,調距系統,也是關鍵。

  總不能機械式的,用手去擰動對焦吧。

  鏡頭裡有個微控對焦系統,驅動電機,進行微調來到達調距,再進行對焦。

  這裡面的技術很苛刻也很講究。雖說現在的航天相機,都是膠片模式。

  但隨著數碼時代的開啟,CCD傳感器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為了應對太空環境,要考慮的因素較多,還有不斷的模擬實驗。從理論上到製造出樣品,再到模擬環境。

  首先一點就承受發射或回收時產生的衝擊、震動和過載。看過載人飛船升天時,太空人在飛船中也是顛顛的和坐過山車似的,這是速度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一種衝擊力量。

  承受住第一波,還有環境要求,從地面上看太空,感覺很美,但到衝過大氣層後,沒了保護,才知道環境非常惡劣,各種射線,輻射電磁波,還有什麼高能粒子啥的。

  這對電子產品有重大影響因素,抗干擾也是一大難題。

  所以在電子元件中,要挑選出適應惡劣環境中的硬體來,首先就是電荷耦合器件,具備使用壽命長,工作可靠性,才能應對接下來的工作。

  邢寶華看著光潔的鏡片,陳碩月指著鏡片說道:「根據中航的要求和重量等問題,我們小組經過綜合考慮,才把鏡頭直徑定在一米,比老美第一代間諜衛星少0.6米。」

  邢寶華側頭看向講解的陳碩月說道:「六十年代的技術,差距接近三十年?」

  「您可能有點誤會,這裡的重點不是差距,我指的是鏡頭直徑比第一代小,如果不是中航對重量有要求,我們還可以做大一些,滬市光學研究所可以做到3.8米。

  如果不是重量因素,我們也可以往大里製作,但會引起沒必要的麻煩,人家那些幾米幾米的鏡片,都是搞偵查用的,和我們不一樣。」

  邢寶華點點頭,別看他懂點這裡面的知識,但也就知道那麼一點。

  隨著陳碩月講,成像光譜儀,地面是一回事兒,太空又是一回事。

  這孩子把在尼康學到的那些知識全用到這上面,民用級別和太空用的完全是兩個區域。

  拋開膠片那些相機,就目前數位相機在成像上要求解析度,像素等問題。

  邢寶華在尼康那邊弄出商用的數位相機,要是放在太空中,傳回來的圖片沒法看,想放大都不行,在顯示器上全都是方塊。

  稍微一縮小,全都是馬賽克,還看啥,關鍵地方全是馬賽克,誰心情會好?

  那就把像素提高,放大後還能清晰看到,那就往幾千萬像素上考慮,最後定到一億像素。

  還得是大幅面框幅模式,不是全畫幅那種,還是有差距的。

  那麼接下來就需要製造能達到一億像素的硬體晶片。關鍵還是在傳感器上。傳感器尺寸越大,畫質就越好。

  這是硬體基本條件,除了傳感器還有其他硬體也需要跟上,鏡頭,除了傳感器還有處理器,內存等因素。

  由於一億像素很大,導致文件也大,很是吃內存。這個內存不是儲存的那種,是處理速度的那種內存。

  放大,縮小,調整像素密度,都和內存有關。

  所以這玩意用不同內存晶片也很多,處理內存,尋址內存,緩存內存,都必須單獨用。

  如果是民用基本的數位相機,一兩個內存就夠了,或者增大內存的容量來處理。

  可現在架不住這東西是太空用的,內存技術跟不上,只能分拆串聯來用。

  最後再匯總到總處理器上運行。

  隨著邢寶華逐步了解,等實驗室裝完鏡頭後,就開始催硬體組為他們把所需的硬體製造出來。

  處理器不用很複雜,龍芯就夠用,畢竟只是處理簡單的數據,一點都不複雜,龍芯用起來還綽綽有餘。

  自己造出來的龍芯,邢寶華心裡有數,常用在數碼產品上那批就算了,單獨為這款太空相機弄一批龍芯。實在不行就上龍芯2,雖說也是少量生產一下,但軍方使用的東西,質量靠得住。

  於是就定下用龍芯2號,來作為總處理器。

  至於內存,好說,給三星分廠那邊講講要求,弄一批大容量的內存。

  現在內存最大容量單顆內存是128K,像做內存條一樣,並聯在一起,把容量增大。單條就能弄出4M的內存條,看需求,不夠再往上加。

  大不了找軟體那邊努努力,把大容量的驅動程序編出來。

  邢寶華對著陳碩月說這些,說得和很容易似的,其實過程相當有難度。

  內存大了,就需要主板支持,卡槽就得設計得多一些,就像八九十年代的電腦,什麼286、386似的,拆開機箱一看主板,上面插滿了各種條子。

  這年代的技術理念,硬體不夠用,就擴展。直到擴展到需求為止。

  和伺服器理念差不多。也是沒事兒插內存和硬碟。

  邢寶華準備離開光學實驗室時,突然想起一件事兒,問道陳碩月,相機內部的防抖動,你們考慮了沒有。

  陳碩月想了一會,搖頭說道;「沒想!」

  「高速飛行下,拍照會出現拉影,不會給你對焦的時間。所以還要在相機內部造一款穩定器。」邢寶華提醒說道。

  「您說這一點,讓我想起尼康內部的一篇學術報告,他們早期在機械單眼相機中提出穩定器這一概念,就是在相機中增加一個微型陀螺儀。

  我不知道成沒成功,效果如何,但從目前市面上的高端膠片機來看,是沒有添加穩定系統,而是借用外部穩定器,就是咱們常說的,三腳架,單腳架或斯坦尼康那樣的穩定器。」

  「這樣,你打個電話給中航,問問他們,太空相機要不要加穩定器,如何加。」

  「那我這就問問。」說著陳碩月拿出手機來,就撥打過去。

  由於和中航合作密切,他們這邊有很多不懂的,各種符合要求的問題,經常電話溝通,有時候一天打很多電話。

  沒一會,陳碩月溝通完給邢寶華匯報,說必須加穩定系統,裡面的機構非常簡單,就是機械陀螺儀。

  那麼問題來了,全數位相機,添加機械陀螺儀,怎麼利用機械陀螺儀轉化信號給處理器?

  邢寶華也懶得去想怎麼轉換,有那個時間還不如研發電子陀螺儀,反正以後還用得著。

  所以說,這次上衛星是對的,因為好多技術都是逼出來的,更說明,很多先進技術都用在軍事上,都是玩剩下才轉民用。

  雖搬空尼康的資料庫,但用在衛星相機上,很多技術完全沒啥吊用。

  民用技術和超先進技術,完全是兩個區域不同的概念,邢寶華現在只能摸索著前進,好在有個中航能給點技術上的支持。

  如果這次衛星數位相機能成功,估計往後中航就給他們下訂單了。

  人家要的可不是一米多,兩米多,能造多大就多大。好像前蘇老大哥弄了個直徑六米的。

  雖說鏡片大小和清晰度有關,但看看哈勃,直徑也就二三米。

  數位相機的產生,節約了成本問題。機械相機需要回收技術,這都是錢啊!而且飛上太空後,壽命相當短。

  拍完裡面的膠片,就得回收,如果有了數位相機存在,衛星的使用壽命就不是十幾天,幾十天那樣短,可以常年在上面待著,直到用完裡面變軌的燃料為止。

  但電子陀螺儀又是一個麻煩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