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姝已經輔助著神元殿君先提交了答案。
現在的宮女,多選於貧民人家,入宮之後,多為各管生死、禍福自顧,爺娘心存愧怍,也只能無奈聽從命運,他們所得的僅只是些微薄的補恤,而減免的賦役,也無法賑救貧苦的際遇,到底還是只能捨棄那一文不值的良籍,為佃客部曲,甚至奴婢丁仆,小選入宮的「良家子」並不能帶給他們任何期望,哪怕是以良家子入伍的兒郎,戰死了,也就是戰死了。
良籍不如仆籍,仆籍雖勞苦,但至少不會再承擔賦役,不再承擔因欠交賦稅會遭受牢獄之災的風險,而且若為僕役,家中的兒郎不會被徵召入伍,女兒雖為僕婢,但至少還能時常見面。
良家,大不如濟朝時那般優裕了。
因此要讓廣大的百姓群體明白良家的優裕,小選改令可謂一個契機。
首先,小選不由州縣官員徵選,宮裡有這麼多的內臣和女官,可由陛下指派負責徵選。
其次,若獨生之女被違規強征,入宮後可依檢舉令上告,這就能夠避免受到委派的內臣、女官枉法徇私。
再次,凡家中有入選宮女者,免除十年徵兵,也就是說有女兒入宮的人家,女兒的兄弟皆可免從兵役。
另外,宮女有薪祿,若想交薪祿於家人,先由官衙代付,內廷主辦此事的內臣、女官以三年為期,核實官衙已將薪祿確實代發給宮女之家,再上報皇后,由皇后督辦批款補充官衙的墊款,官衙若有瞞貪,以侵吞的贓財為基準,罰十倍,由一府長官承擔罰金。
宮女的十萬錢補恤,年滿二十五求赦時直接發放予宮女,由其自由支配這筆財帛。
宮中除察舉司外,另設撫恤司,撫恤司負責安置現已錯過婚齡,但仍願求赦的宮人歸去原籍,這些宮人可居於寺廟,受到優撫,同時朝廷也會給予接受這些宮人的寺廟以優待,並讓這些寺廟承擔更多的「優撫」職責,那就是將撫恤司驛傳於現役宮女家人的書信,交由其家人,並代為釋讀,還可代筆,將家人的書信再經驛傳轉於宮中撫恤司,所有宮人每季可傳一封書信。
這看似僅僅只對宮女的優容,其實也是為皇帝開闢了另一條了解民間疾苦、地方治政的新途逕,使得世族出身的官員,治政一地的閥官無法壟斷言路,這樣的制度落地實施後,也必然會使家中有女入宮的門戶在當地獲得一定的民望,逐漸地,民眾不再以小選令為強政,也不會認為家中的女兒入宮當宮女是件禍事。
最關鍵的是這樣的政令避開了六部、九卿,沒有必要拿到朝堂之上去討論,能夠順利落地實施。
對於皇室而言,小宮女十歲入宮受訓,至二十五歲放赦,予十萬錢,做為宮中服役滿十五年的額外酬勞,這筆錢其實不多,更何況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多宮女願意歸家,都情願官配給兵士,這樣一來,十萬錢不僅是對宮女的酬達,也包括了對兵士的酬達。
司空通對這樣的改制方式十分滿意。
「等年後,就要放赦一批宮女,必然會發小選令,帝休以為誰先擔當首任小選使合適?」司空通問瀛姝。
首任小選使是相當重要的,這關係到小選新令是否能夠得到民眾的信任和認可。
「呂內臣或許可用。」瀛姝薦了一人。
「誰?」
「呂內臣,原為太子殿下的寺人。」
「你說的是呂安?」司空北辰蹙眉思量了下,有點想不起來呂安現在什麼司署。
還是中常侍提醒道:「呂安已自請去了瑤華宮。」
瑤華宮建在丹徒,其實是東吳時期遺留的一座宮宛,司空通至今未曾涉足,但為照顧江南世族的感情,這座行宮一直保存著,而且也需要派人過去照管,因此有的小宮女當未能通過「內事試」的考核,或者是為規督署評定為「不德」而需該受到「貶遣」的處罰,就會將她們送至丹徒宮,丹徒宮原本也不可怕,只不過比建康宮冷清,因此在丹徒宮值役的寺人和宮女各項待遇都遠遠不如留任建康宮的宮人優裕,而且永無升職的機會。
像呂安這類職級的宦官,調任去丹徒宮便是負責管理這些宮女日常的職事,工作並不苦累,只不過因為遠離了上殿,似乎終身已成定局。
宦官們和宮女的「職業前景」,從來是有差異的。
首先是選取的方式就不一樣,宮女經小選令,具有不可抗拒性,可宦官因為入宮前都要先經淨身去勢這道痛苦的程序,就不可能逼迫良家子弟必須應選,因此宦官的來源多為出身赤貧之戶,那些人戶因為太窮了,實在無法養活孩子,才會將自家兒郎送去寺人司,一來是為了先拿一筆補恤,使艱難的生計略得改善,另則也是期待著孩子萬一有了機運受到皇室的重用,就能幫助家人徹底脫離貧困的境遇。
能夠「光耀門楣」的宦官當然是極少數。
可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極少數。
比如曾經取代大濟皇族軒氏建立大洛政權的夏侯氏一族,真正成就霸權的夏侯琛就是宦官之子,當然不是親生子,而是養子,可夏侯琛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梟雄,他的基礎就是因為夏侯躍這個宦官義務奠定。夏侯躍自幼入宮,為當時的鄧太后相中,令他侍奉皇太子讀書,故而後來成為了濟順帝的親信,甚至連司徒這樣的重臣高官,都為夏侯躍舉薦。
後來夏侯躍被封費亭侯,宦官有了爵位,便能娶妻,可跟髮妻只有名份而已,若要讓爵位傳承,也自然不能寄望於收認的寺人養子,又因夏侯躍的兄弟都相繼夭亡,本家已無子嗣,唯有其胞姐被養活,在夏侯躍得勢時,其長姐得以改嫁一個喪偶的官員,生下一子,夏侯躍便認外甥為養子,改姓夏侯,就是夏侯琛。
後夏侯躍被追封為皇帝。
夏侯躍本來沒有推翻大濟皇朝自立稱帝這樣的「奇志」,夏侯琛原本也不可能以宦官之子這樣的身份就能成就霸業,但大濟當時國運已衰,大權一度為宦官、外戚掌控,這兩股勢力相爭,結果是兩敗俱傷,造成各地軍閥並起,在這樣的亂局下,夏侯琛才能趁勢而出,終得「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機運。
不是每個宦官都想成為夏侯躍,更不是每個權宦都能成為夏侯躍,不過但凡宦官都知道,若想徹改命運,勢必要爭取貼身侍奉君帝,而其實一般情況下,皇帝的近侍都是宦官,並不是宮女。
絕大多數皇帝都是長於宮廷,幼年時未通情事,將宮女們看作奴婢,卻將小寺人當成了玩伴,小寺人因為侍奉皇子讀書,自己也能識字,真要是聰慧的,也能學進些經史要義,在見識上當然勝過宮女,跟皇子更有「共同話題」。
因此其實宮廷里,慢說宮女,便是連長寵不衰的后妃恐怕都是少數,反而是宦官,因為一直侍奉皇帝的起居,一旦得寵,倒不少都能「長寵不衰」。
而呂安是什麼樣的宦官呢?
他曾經是太子司空北辰的近侍,可以說已經有了「飛黃騰達」的基礎,後來雖然沒有繼續留在紫微府,調任到了內廷,這是按部就班的升職,不代表已為司空北辰疏遠,反而很可能是司空北辰有意的安排。
前生,司空北辰登基後,呂安便升任中常侍,為「內臣之首」,只不過後來莫名其妙也被調離,去了瑤華宮,侍奉因為觸怒司空北辰,被遷至瑤華宮的賀朝夕賀夫人起居。
又當司空北辰決意親征時,再度將呂安調回建康宮,後司空北辰病重,活得好端端的裴瑜突然死於意外——跟丹媖一樣,居然也是為惡匪所殺!瀛姝疑心裴瑜是被滅口,她那時已經查到被裴瑜悄悄收藏在外的鮫珠身上,可司空北辰回宮後,裴瑜遇害,鮫珠不見蹤影,從那時開始,瀛姝開始懷疑長樂的死因,且懷疑司空北辰就是始作俑者。
在此之前,因她的逼問,南次迫不得已終於承認了司空北辰對他的迫害。
瀛姝要查實真相,自然而然要從司空北辰的心腹打開缺口,呂安在她的威脅利誘下,出賣了司空北辰,不過呂安只交代了司空北辰籠絡裴瑜答應和離一事,稱不知長樂是否真為裴瑜所害,就更說不清是否為司空北辰指使裴瑜殺女了,為了保命,呂安告訴瀛姝司空北辰留下遺詔——帝崩,太子璇繼位,皇后王氏殉葬。
其實瀛姝對呂安當然不能稱為信任,她知道呂安還掌握著司空北辰不少機密,且畢竟呂安作為司空北辰的心腹,後來又當劉氏發難時,也力證劉氏手中的遺詔為偽造,如果瀛姝過河拆橋,對自己也極其不利,她深思熟慮後,決定繼續利用呂安,不過她限制了中常侍的權限,她不是皇帝,跟宦官沒有「共同話題」,她的心裡話,會選擇跟白媖等等宮女傾訴。
呂安當時,竟也不求「飛黃騰達」,自請再度調往瑤華宮,那時候連賀朝夕都已被瀛姝接返,繼續住在含光殿,瑤華宮裡已再無任何「上殿」。
為了打消呂安的提防心,以便查清更多被隱瞞的真相,瀛姝答應了呂安的請求。
瑤華宮,似乎和呂安真有某種不解之緣,瀛姝難以判斷是否早在建興十二年時,呂安和瑤華宮的「緣分」就已經建立,她只能肯定呂安此時請調瑤華宮是出自司空北辰的授意,但她卻不想讓呂安長久的在遠離風波的瑤華宮裡「寂寞」著。
首任小選使雖然重要,不過呂安是被瀛姝認可的能人,事實上當她心疑司空北辰之前,為了整肅內廷風紀,跟當時的中常侍呂安有過短暫的「合作」,大小事宜呂安都能持辦得當,連細枝末節都不會有任何閃失疏忽,瀛姝一度對他頗為賞識。
而現在,司空北辰自然也不願在小選改制這麼件小事上折損呂安這一「干將」,他死的時候,尚且不知呂安已經背主,因此呂安對司空北辰而言,仍然還是心腹。
司空通卻比瀛姝還要重視小選改制,又問瀛姝:「你怎麼想到舉薦呂安?他對太子倒是忠心耿耿,早些年為了維護太子,觸怒了賀妃,差點被下令杖殺,後來他的家人也莫名其妙險遭牢獄之災……」說到這裡,司空通頓住了,未免有些尷尬。
瀛姝卻極好奇似的,兩眼發光等著下文。
司空通乾咳一聲,中常侍會意,轉身出去將外間等候差遣的幾個寺人都打發了。
聽著外間的響動,司空通又等上片刻才說:「賀妃氣性大,見呂安有太子、皇后護著,她奈人不何,於是就指使江東賀的幾個紈絝子弟去尋呂安家人的不是,好在被我及時得知了,才沒讓無辜百姓枉受牢獄之災,太子當時……自責得很,說是他連累了呂安,我也覺得過意不去,因此就乾脆把呂安調入內廷,好像是讓他掌管罪役署吧,後來又幾經升遷,賀妃估摸著我是要重用呂安,因此才沒敢再為難他。
不過呂安這個人吧,我倒真沒想著重用,他其實有些惰怠,行事總是溫溫吞吞的,明明有那職銜,卻似乎誰都能把他呼來喝去,不過他到底是太子的侍讀寺人,行事不張揚也是情有可原的。」
瀛姝聽懂了言外之意。
溫溫吞吞,常受人呼來喝去,司空北辰幼年時應當就是這樣的性情,陛下是認為呂安也是被司空北辰影響,哪怕被一國之君特殊關照,仍然這樣的謹小慎微。
可這和瀛姝印象中的呂安判若兩人。
「可是太子托的你,讓呂安擔任小選使?」司空通問。
這是不能胡說八道的,司空北辰長著嘴巴,謊話說出去後一戳就破,瀛姝趕忙道:「其實兒知道呂內臣曾經是太子的寺人,還是因為調察惡鬼殺人案。」
「哦?難道呂安竟與此案有關?」司空通的神情凝重了。
「前兩起命案,遇害的宮人都在罪役署,因此兒就十分關注罪役署的歷任署丞,呂內臣就擔任過罪役署丞,只是他當時雖為署丞,卻似乎被架空了,而且很快就調去了別的司署,嫌疑甚小。」
司空通想了一想,笑了:「呂安還是我親自替太子擇選的小寺人呢,他只比太子年長一歲,建興二年,第一起惡鬼命案發生時他才十一歲,第二起時……」
「第二起命案是發生於建興三年。」
「第二起時呂安也還不是罪役署丞吧?」
「當然不是,其實呂內臣擔任罪役署丞期間,雖發生了命案,不過遇害的宮人並不是隸屬罪役署。」
「那就是了。」
被這一打岔,司空通差點忘了正題,但因為下任小選使的人選終究是得由他這皇帝擇定,不可能真的把之前的疑問拋之腦後了。
瀛姝也自然給出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