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借兵

  謝刺史將太子妃和周洵一行延入府中。

  幾人分賓主坐下,周洵便道:「敢問使君,城中朔方軍與州府軍還剩多少人馬?」

  謝刺史面露愧色,作個揖道:「某守城不利,城中守軍折損過半,朔方軍只剩五百餘人,州府軍約有一千五百人,戰馬約剩八百匹。」

  周洵微微蹙眉,點點頭:「與周某預料的相差無幾。」

  謝刺史起身避席,向沈宜秋道:「仆身為刺史,外侮當前,無力抵禦,愧對聖人,亦有負殿下與太子妃娘娘的囑託,仆罪該萬死。」

  沈宜秋道:「謝使君不必自責,我見靈州城雖被圍困,城中百姓臨危不亂,里閭街衢依舊井然有序,全賴謝使君安撫有方。」

  謝刺史縱然為官多年,聽太子妃這一番發自肺腑的稱讚,心中又羞慚又寬慰,百感交集,紅了眼眶,連道慚愧。

  沈宜秋看了一眼周洵,又道:「術業有專攻,排兵布陣是周將軍所長,有將軍在,定能守到援軍解圍。」

  周洵微微頷首:「娘娘謬讚。」但語氣中絲毫沒有一點受之有愧的意思。

  若換了平日,謝刺史難免覺得此人不可一世,可現在周洵這捨我其誰的態度卻叫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他想了想,坦言道:「說句實話,兩位莫見怪,若非娘娘與周將軍回援,謝某恐怕撐不到明日便要降。」

  周洵聞言大驚。

  沈宜秋額上也沁出了冷汗,幸虧他們及時趕到,再晚一步,恐怕就萬劫不復了。

  她向周洵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別開口,斟酌了一下詞句,對謝刺史道:「使君不願將士白送性命,寧願一力承擔降敵的罵名,可欽可佩。」

  謝刺史跪倒在地,嘴唇顫抖:「有娘娘明鑑,仆死不足惜……」

  她頓了頓道:「只是使君有所不知,阿史那彌真自以為見辱於聖人,心懷怨懟,伺機報復,絕不會因使君寬仁而善待投降將士和百姓,這是其一。北狄一向以戰養戰,先前的定遠、新堡與懷遠皆是邊塞小城,到了繁華富庶的靈州,定會燒殺劫掠,無惡不作,這是其二。」

  周洵也點點頭:「便是打到只剩最後一兵一卒,也不能投降。」

  謝刺史後背上冷汗涔涔,登時後怕不已:「謝某隻知阿史那彌真曾在長安宿衛多年,深得聖人寵幸,以為他會念在皇恩的份上……」

  沈宜秋與周洵對視一眼,都甚感無奈,皇帝的確是十分寵幸阿史那彌真,只不過是將人當作舞伎伶人般寵幸。

  不過誰也不能道皇帝的是非。

  默然片刻,謝刺史道:「幸而聖人與太子殿下英明,敢問周將軍,邠州援軍可是已經開拔了?不知有多少兵馬?」

  周洵目光閃了閃,遲疑了一下,還是據實說道:「周某還不曾收到太子殿下和邠州的消息。」

  謝刺史臉色一白。

  周洵接著道:「不過謝使君不必擔心,殿下得知靈州被圍一定會令邠州守軍發兵來救,想來不日便有消息。」

  謝刺史心裡稍定,苦笑了一下:「仆一驚一乍,見笑於娘娘與周將軍。」

  沈宜秋勸慰了他兩句,便道:「眼下當務之急是商量出一個守城的章程。」

  說罷看了眼周洵,問謝刺史:「不知城中守軍將領是哪位?「

  謝刺史道:「竇將軍在靈武戰死,眼下統領守軍的名義上是謝某,不過謝某隻是白占個名頭,實際調兵遣將的是朔方軍押官丁書平。」

  周洵微微蹙眉,押官是統率五百人的將領,一下子趕鴨子上架統領數千兵馬,除非天縱奇才,否則必定難以勝任。

  從今日攻守的態勢來看,這位丁押官顯然不是。

  沈宜秋道:「周將軍深諳用兵之道,曾統領數萬禁軍,若是謝使君信得過我,能否讓城內守軍統一受周將軍調遣?以免令出二門。」

  謝刺史本來就有此意,見她給足了自己臉面,哪裡有二話,鄭重向周洵行禮:「多謝周將軍救靈州將士與百姓於水火,請受謝某一拜。」

  周洵連忙起身回禮:「謝使君言重。」

  沈宜秋道:「調兵遣將之事便托賴周將軍。此外,我有一些愚見,不知是否可行,請兩位參詳。」

  她頓了頓道:「其一,我想請謝使君從百姓中多徵募一些壯勇,分擔收集弓箭、運石、修補城牆、扶助傷兵、安葬屍骸這些瑣事,如此將士可輪番休息,全力禦敵。」

  周洵也點頭:「今日周某見到將矢石運上城牆的都是將士,損耗體力甚是無謂。」

  謝刺史道:「謝某早該想到的,真是慚愧。」

  沈宜秋接著道:「其二,請謝刺史下令各坊佛寺道觀醫館收容救治傷兵,並由州府出錢,向商賈採買傷藥與所需資材。」

  大量傷兵僅靠州府醫博士和醫館大夫一定不夠,許多佛寺本來就設有悲田病坊,救治貧苦信徒,許多僧人都粗通醫理。

  且時人多信佛,將傷兵安置在佛寺,梵音也可紓解傷痛。

  兩人都點頭稱是,周洵道:「傷兵得到妥善救治,也可提高士氣,令將士沒有後顧之憂。」

  沈宜秋又道:「此外,時已入夏,氣候逐漸炎熱,大戰後容易爆發瘟疫,敵軍也會將染上瘟疫的屍首拋入城內,將士的屍骸必須儘快安葬,還請謝使君令醫博士商量對策,及早預防。」

  周洵不由對她有些刮目相看:「娘娘言之有理,倒似守過城一般。」

  沈宜秋道:「周將軍謬讚,不過是按常理推斷。」

  三人商議既定,謝刺史便去下令部署。

  沈宜秋待他離去,這才對周洵道:「依周將軍之見,邠州的援軍何日能到?」

  周洵略假思索道:「從邠州至靈州,急行軍約需六七日,集結兵力、準備糧草輜重到開拔,就算三日,再有十日,怎麼都該到了。」

  沈宜秋微微蹙眉,神色有些凝重。

  周洵以為她擔心守不住十日,挑了挑眉道:「娘娘放心,便是肝腦塗地,末將也會守住這十日。」

  沈宜秋搖搖頭,揉了揉額角,幾不可聞地嘆息了一聲:「我不是信不過周將軍,不過請周將軍做好守十五日的準備。」

  周洵詫異道:「這是何故?」

  「但願是我多慮了,」她沒再說下去,話鋒一轉:「請周將軍即早部署,今夜讓將士們養精蓄銳,明日當有一場鏖戰。」

  她起身斂衽,鄭重地向他行了一禮:「我代靈州百姓多謝周將軍。」

  尉遲越收到邠州軍報,便即將五皇子與一干臣僚召到帳中。

  他將信箋遞給兵部侍郎李玄同,開門見山道:「邠州軍開拔兩日,被聖人急令召回。」

  李玄同還未來得及將軍報看完,大驚失色:「這是何故?」

  尉遲越道:「聖人令邠州守軍拱衛京城。」

  尉遲淵雙眉已經打成了結:「那靈州怎麼辦?」

  尉遲越道:「聖人命靈州將士死守,以待朔方軍主力回救。」

  五皇子一臉難以置信,義憤填膺:「朔方軍主力這會兒都出了玉門關了吧?離靈州少說三千多里,等他們去救,少說也要一個月,憑靈州城剩下那點守軍,如何……」

  尉遲越淡淡地看了弟弟一眼。

  五皇子瞬間明白過來,一股血氣直衝頭頂,他漲紅了臉道:「他根本沒指望能守住靈州城!他只在乎自己安危!」

  若是換了以往,尉遲越定會斥責弟弟,叫他慎言,但他強壓心底的怒火,已經費盡心力,壓根顧不上去堵尉遲五郎的嘴,只是淡淡道:「對聖人而言,靈州城丟了,可以讓朔方軍奪回來,但邠州距長安只有區區三百里,若是將守軍調走,長安兵力空虛,便難以安枕了。」

  李玄同眉頭緊鎖,連連搖頭:「阿史那彌真心中懷怨,定會以靈州百姓泄憤,而且靈州城糧廣城高,若是叫突騎施人占了,到時候攻守易勢,再要奪回來,又得折損多少朔方軍將士?這……這……」

  尉遲越捏了捏眉心:「你我都明白的道理,聖人不會不察,多說無益,眼下最要緊是想個對策。」

  說到底皇帝不過是以己身為重,以社稷百姓為輕罷了。若他在長安,不惜發動兵諫也要發邠州軍去救靈州,然而他遠在涼州,鞭長莫及。

  李玄同道:「朝中有盧尚書、張太尉等一乾股肱在,必定不會坐視不理,定然會勸諫聖人。」

  尉遲越點點頭,張皇后也不會由著皇帝任意妄為,但嘴仗少說也要打上幾天。

  他只是道:「靈州城的將士和百姓拖不起。敵軍兵力是守軍的十數倍,且大多是久經沙場的精兵。」

  攻守到了後頭,靠的便是「添油」,雙方拼的是兵力,多拖延一日,靈州城失陷的危險就多一分。

  在場眾人都一清二楚。

  尉遲越道:「為今之計,只有發涼州兵去救援。孤有兩千禁軍精騎,此外還有四千州府兵與一萬河西軍。」

  李玄同蹙眉:「可涼州城不能無人把守。」

  尉遲越點點頭:「至少要留下兩千州府兵與一半河西軍守涼州。」

  李玄同又道;「這麼點兵力,又沒有眾望所歸的統帥,恐怕解不了靈州之圍……且吐蕃皇子帶來的五千精兵駐紮在涼州城外,殿下將禁軍全派往涼州,仆擔心……」

  尉遲越道:「李卿的顧慮不無道理,所以孤打算自己領兵。」

  李玄同大驚:「殿下親去涼州,議和之事……」

  尉遲越挑了挑眉:「孤有個兩全之策。」

  頓了頓道:「孤要把吐蕃大皇子和他的五千精兵也帶上。」

  李玄同張口結舌,半晌說不出話,尉遲淵已經拊掌道:「好法子!」

  吐蕃大皇子後院起火,又被精明的燕國人趁火打劫,昨日剛讓出一條商道,氣得一夜翻來覆去沒睡著覺,嘴裡起了個大燎泡。

  他正在帳中背手踱著步,盤算著今日怎麼扳回一城,便有燕國宦官來請,道燕國太子請他去帳中一敘。

  他滿腹狐疑地去了燕國太子的營帳。

  燕國太子將他延入座中,命黃門奉上酪漿,又對他噓寒問暖,客套更勝往日。

  吐蕃大皇子對上他不懷好意的目光,一種冰涼的感覺爬上脊背,他覺得自己就像被響尾蛇盯上的沙鼠。

  果然,半碗酪漿下肚,便聽燕國太子道:「在下有個不情之請。」

  尉遲越言簡意賅地說了一遍。

  吐蕃大皇子皺著眉,懷疑自己聽錯了:「閣下是要向在下借兵?」

  尉遲越搖搖頭:「在下分身乏術,只能勞動閣下大駕,隨在下去靈州走一遭。」

  吐蕃大皇子道:「這是貴國的事,敝國與突騎施並無齟齬,實在不便插手。」

  尉遲越笑道:「閣下別忘了,令弟也在靈州,不過若是見不著兄長,他定然大失所望,想來不日便會回吐蕃了。」

  吐蕃大皇子臉膛漲得紫紅:「古日勒挑唆突騎施興兵,是閣下的仇敵……」

  尉遲越一臉無所謂:「閣下且不急,在下又何必插手貴國內務。」

  吐蕃大皇子沉著臉不說話。

  尉遲越道:「閣下還是早做決斷,去晚了或許就見不到令弟了。」

  吐蕃大皇子氣得雙眼鼓起,半晌方咬咬牙道:「行,在下便幫貴國這個忙。」

  尉遲越臉一沉:「若閣下仍舊覺得這是施恩於敝國,那便不勞大駕了。」

  吐蕃大皇子本來想趁機挽回一點損失,誰知道這燕國太子半分也不鬆口,真是奸猾可恨之極。

  轉念想起那犯上作亂的弟弟古日勒,他只得按捺住怒火,點點頭:「在下不敢挾恩。」

  尉遲越這才緩頰:「閣下借道平叛,在下自要盡地主之誼,與閣下這個方便。」

  吐蕃大皇子黑著張臉,默然地拱了拱手,便即告辭離開。若是再呆下去,他恐怕要把肺氣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