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第455章 自己製造自己?不好開的先河!

  第455章 自己製造自己?不好開的先河!

  蓉城,919廠。

  全球各地的變化,周瑞自然無法知曉,但哪怕用他鈦合金的前列腺想,也能猜到,外面定會被攪的風雲涌動。

  大洋彼岸的反應最為重要,但不是唯一,很多作戰指揮權都沒有的小丑,卻也喜歡操著全球的心。

  世界上第二個擁有五代機的國家。

  這次組織的公開亮相,是真的戳到某些人的肺管子上了。

  不.都快戳到十二指腸上了。

  也差不多可以從這一刻開始.一家獨大的局面,開始潛移默化。

  朝著兩強相爭發展了.

  泱媽的節目結束了,但餘波和討論卻遠遠沒有停止。

  不過此時此刻,919廠的食堂里,還是主打一個喜慶氛圍,這裡布置了一下,受邀的社會各界人士正在聚餐。

  為了接待多達200人的訪客,這裡布置成了自助餐的模樣,長條桌擺出了一個巨大的L型,十幾個菜品一一排布,觀眾們取餐後自由就座。

  當然,大家很自然的人以群分,比如周瑞身邊都是科研界的人,商界的湊在一起,老兵們又是單獨一桌,有專人照料。

  唯一可惜的是王德他們無法參加,哪些人是具體參與「威龍」項目的,目前還不能公開。

  周瑞無意在此交際,就著食堂大師傅的回鍋肉先炫了一碗米飯,一段時間沒吃,有點想念919廠大師傅的手藝了。

  只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很快就有人湊了過來,想要交個朋友。

  「你好周總,我在新聞上經常看到您的消息。」

  來自港島的霍家長子,笑的很和善。

  周瑞握了握手,客套了一下。

  「我是『靈鳥系列』的忠實用戶,普通版和專業版都有」

  這位算是半個攝影愛好者,倒是名正言順的找到了話題。

  這種陌生交談,分寸拿捏的很重要,聊了一會兒見周瑞似乎並沒有深交的想法,也就不再糾纏,今天能混個臉熟已經很好了。

  當楊如彬和林廣榮走過來的時候,這位很知趣的離開了。

  周瑞對林廣榮說道:「林主任,之前提的事情,您看能成麼?」

  林廣榮笑眯眯道:「能成,周總都發話了,怎麼不能成!本身復瑞就是原型機組的一份子,回去看看也是應該的。」

  周瑞提醒道:「還有個老同志。」

  「放心,手機不帶進去就行了。」

  周瑞乾脆去了米三那一桌,將老同志請了過來一起吃飯。

  米三過來,楊如彬和林廣榮都趕緊起身握手問好。

  「米老前輩,您好您好。」

  米三笑眯眯的擺擺手:「我一個老傢伙,沒給組織上添麻煩吧。」

  「哪裡的話.您到時候和我們一起去就好了,也讓您看看咱們現在的變化。」

  一些商界人士,看到這邊如此融洽,對周瑞能來這裡的原因越發的好奇

  聚餐後,今天邀請來的觀眾,就該一車車離開了,919廠短暫的展示了自己的一內內的風采,但更多的秘密,不是普通人能知道的。

  周瑞帶著米三,和復瑞全體,來到了機庫,王德他們也在此等候了。

  經過重重審核,上交了全部電子設備之後,一行人走進了原來一起奮鬥過的03廠房。

  比起之前,這裡變化很大,原先由於技術和工藝還沒固定,一切都是以手搓和調配為主,那時廠房內大而空曠,只有一個集中的工作區域,需要什麼再把什麼拉過來用。

  而現在,這裡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產線,大量設備根據嚴格的規劃,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廠房還加裝了相當於二樓的觀察台,一排排龍門吊用來轉移重型設備。

  一眼望過去,一排排的設備排出了數百米,頗為壯觀。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兩架尚未完成蒙皮的框架了。

  這裡,已經是一個高端且震撼的工廠了。

  今天沒有工人在忙碌,只有訪客。

  周瑞、俞樹、柴連俊、包括韓子茵,漫步在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感慨著變化巨大,回憶著過往的記憶。

  米三臉上笑眯眯的,不住的點頭。

  他其實看不出太多門道,但這裡給他的感覺,就是「厲害」。

  王德邊走邊為周瑞介紹道:「整個產線是脈動式布局,很多流程都是根據咱倆當初琢磨出來的工藝定的,一條線一年的產量在10-15架左右。」

  米三聽了一耳朵,驚訝道:「一年才10架啊這麼困難麼。」

  王德對這種老同志很敬重,立馬解釋道:「一條線一年10架,919廠最多可以組四條線,已經夠可以的了.」

  當然,這是理論值,今年蓉飛只打算把那兩架完成,湊個四架就不錯了。

  目前還只有一條產線,因為設備好搞,能夠參與的頂尖技術人員不好找,產線還在老帶新的階段,王德等原型機組的老人,帶下面的新工程師,培養出一批後,這批人再帶更多的人。

  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米三不會對自己不懂的事情指手畫腳,點點頭鼓勵道:「慢慢來吧。」

  王德眨了眨眼其實不慢了.這又不是造車

  蓉飛明年的計劃是保20爭30,三年左右時間才能拉滿40架。

  對比起對面的F22/F35,首批產量已然相當高了。

  要知道,在高精尖領域,最典型的就是航空、航天領域,還沒有辦法排除掉「人」的制約。

  太多工作需要一雙靈巧的手,一個頂級的工程師大腦,和無數人員的「經驗」、「細心」。

  周瑞看到這條複雜的產線,心裡很自然的冒出來了「能否用機械智能提高效率」的想法。

  但仔細思索後,還是搖了搖頭。

  材料自動化,組裝人工化,是目前航空航天領域的現狀。

  那些只能「人」完成的工作,精度要求太高了。

  不是機械智能有極限,而是承載機械智能的硬體目前還達不到。

  產線中個別粗淺工序,也許可以用「機械智能」助力,但這部分工作並不是制約產量的那塊「短板」,不需要多此一舉。

  周瑞不由得回憶起自己觸發「天之啟示」時,看到的畫面。

  那是系統根據他的認知和記憶,為他揭示、模擬的「機械智能」相關的信息。

  其中有一段畫面,就是殲20擁有大量伴飛的「超大型超音速固定翼僚機」。

  每一架都十幾米的長度,超音速,配備畢方單發動機、四象隱身技術、機械智能,成群結隊的追隨著威龍,奔赴戰場。

  畫面里那些傢伙,看上去可是相當兇猛致命。

  如果是無人機那麼設計方案就多種多樣了,製造難度也大大下降了,而且精度要求也沒那麼高了

  如果是這樣的設備,.讓「機械智能」自己生產自己倒是有可能。

  等等

  自己生產自己會不會開了一個不好的先河啊.

  周瑞想要暫時將這個想法拋開,但腦子裡卻不由自主的開始思考可行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