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專利法規的長遠意義

  「老祖宗有一句話,叫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從當前情況來看,家用電器出口比起其他商品,能夠獲得的經濟價值更多,整體生產技術,工業模式方面,小櫻花遠遠不如我們,為什麼他們僅用了一二十年,就實現了全面反超?迅速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同時成為全球知名的工業大國,冶金,船舶,汽車,家用電器,半導體,計算機等各個方面的技術水平和影響力,全在我們之上。」

  「因為他們懂得取長補短。」

  小櫻花是個資源匱乏,四面環海的國家,資源進口是他們發展的重點核心。

  也是小櫻花工業建設的命脈。

  方林不緊不慢講起了小櫻花近三十年的工業發展。

  從一九四五年戰敗,一直到一九五五年,小櫻花整體工業發展不但恢復到正常水平,並且一躍成為全局排名前十的發達國家。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小櫻花的經濟發展已超過了大批老牌歐陸發達國家。

  究其原因,無非是兩點。

  第一,從全球各地進口廉價生產資料。

  第二,大力扶持本國高新企業,掌握大量核心加工技術。

  通過進口的低價生產材料,本土進行產品深加工。

  頓了頓,方林繼續道:「除了家用電器,小櫻花在汽車領域,同樣有著令人矚目的成績,和星條國的汽車工業不同,小櫻花的汽車發展走了一條其他國家,始終未曾關注的道路。」

  「利用石油危機帶來的全球能源緊張,掌握了大量能夠減少汽車耗油的核心技術。」

  「說實話,西方國家難道不能仿製小櫻花的汽車技術嗎?答案是可以的,但他們為什麼複製不了,因為技術專利。」

  說了這麼多,方林只是想讓高英偉明白技術專利的重要性。

  商品的技術專利,比商品本身更加值錢。

  國內遲遲沒有頒布專利法,導致許多企業養成坐享其成的觀念。

  等其他同行業企業完成技術突破,自己只要動動嘴,伸伸手,就能共享這些技術。

  企業核心技術無法得到保護,相關科研人員的心血白白送給別人。

  久而久之,有能力進行技術研發的企業,還願意繼續當這種冤大頭嗎?

  國內諸多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科學家,工程師,無法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自己的地位,獲得能夠養家的經濟獎勵,又有幾個願意在技術攻關上繼續耗費心血?

  專利不僅是保護企業的法規。

  更是催化劑。

  能夠推動科學家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

  「高廠長見諒,我沒有將你當外人,才說了一些犯忌諱的話,你千萬別多想。」

  方林正色說道:「通過技術專利將自己的核心技術保護起來,不是搞壟斷,更不是走資本主義老路,而是對企業負責,對技術人員的一種保護和愛護。」

  「唉……」

  當了十幾年國有大廠的廠長,高英偉豈會不明白方林的言外之意。

  委婉地告訴自己和滬城無線電廠,不要打全自動電磁爐的主意。

  仔細想想,方林說得確實有道理。

  沒有相關法規為技術專利保駕護航。

  不論是企業還是技術人員,都會逐漸喪失創新能力。

  有朝一日形成惡性循環,夏國和西方的技術水平將會越來越大。

  這一點,滬城無線電廠最有體會。

  多年前,滬城無線電廠調集大量技術專家和工程師,夜以繼日地仿製8080處理器。

  經過連續奮戰,這款處於世界技術前茅的處理器被成功仿製出來。

  可是結果呢?

  沒過多久,各企業先後得到了該項生產技術。

  滬城無線電廠所得到的僅僅是上面的表揚,參與者獲得獎金,也僅有幾十塊。

  方林拿起筷子,轉移話題道:「諸位,咱們吃飯吧。」

  高英偉心不在焉地夾著面前的菜餚,心裡千迴百轉。

  吃完飯,眾人又花了半個小時,完善合作生產的相關內容。

  下午,吳勝利帶著高英偉一行人前往燕京無線電廠,參觀全自動電磁爐的生產線,介紹相關生產原理。

  等到高英偉等人離開燕京,吳勝利會組織一支專家團隊,跟著高英偉一塊返回滬城。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生產線改造。

  60天的時間裡,生產出五十萬台電磁爐,代表的不單是巨額外匯利潤。

  還關乎著兩家大型無線電廠的吃喝拉撒,外匯資金更重要問題。

  送走二人,方林和劉保國一塊來到小集體一號車間。

  面積不小的一號車間內部,聳立著大量機械設備。

  不是別的。

  處於研究攻關階段的四軸加工中心。

  受限於國內的設備和材料,國產四軸加工中心的體積遠比西方機數控床要大。

  差不多有三十多平,面積比方林的辦公室還要大。

  「老劉,方林,你們來了。」

  正在指揮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攻關的梁奮鬥聽到腳步聲,回頭看到方林和劉保國,臉上露出激動笑容。

  就在今天,眾人突破了新的技術難關。

  馬上就要進行第三次試機。

  「同志們,大家都先停一下,這位就是方林同志,咱們的四軸加工中心項目沒有他提供的程序和軟體,即便我們把加工中心的架子搭起來,也只是一頭死老虎,中看不中用。」

  梁奮鬥拍了拍巴掌,主動向方林和劉保國介紹現場新來的技術專家。

  研發第一套國產數控工具機的專家悉數到場。

  方林住院這段日子。

  梁奮鬥和各位老夥計動用各自人際關係,從多家科研院所請來大批在數控工具機領域,有著豐富經驗的工程師,教授,高級技術人員。

  不誇張地講。

  現場上百名新來的參與者,每個都是榮譽等身的老專家。

  電子,機械,材料等方面的功勳大佬。

  方林一臉熱情地和諸位專家握手問好。

  劉保國露出了期盼笑容。

  大批工具機專家一塊出手,何愁國產四軸數控工具機不能儘快誕生。

  劉保國不認識他們,卻也曾在報紙,廣播中聽過見過這些專家的名字。

  隨後,梁奮鬥以工具機副總指揮的身份下達試機命令。

  專家們馬上進入到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