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禁令

  談判到了第五天,一切都很順利,雙方就差最後的簽字。記住本站域名STO55.COM

  畢竟上次轉讓一半股權時,就已經有了合作的基礎。

  同時新聞媒體也已經聯繫好,準備召開一場新聞發布會,對這次的合作進行通報。

  到了明天,這一筆高達40億美元的交易,將再一次震動網約車市場。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國商務部的一紙命令,叫停了這次交易。

  他們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對這次的交易進行調查。

  林敏儀憤憤不平地說:「我們只是正常的股權轉讓,他們有什麼理由叫停?」

  她作為品如在美業務的法律團隊負責人,自認為已經在每個流程上做到合法合規。

  更何況這只是個單純的股權轉讓,買賣雙方都沒意見,他們商務部這個時候跳出來是什麼意思?

  「我看他們分明是針對我們中資企業,故意攪和我們的業務。」

  「也不知道他會給我們安一個什麼罪名?」

  「我估計就算有也是『莫須有』的罪名,就跟前段時間叫停三一重工、華為業務用的理由差不多。」

  「難道我們就真的一點辦法也沒有了嗎?」

  「我們在這裡也沒什麼敵人啊,不會是軟銀搞出來的吧?臨時再壓價?」

  ……

  大家聯想到最近三一重工、華為等中資企業在美的投資項目紛紛被叫停,心情更加沉重。

  2012年,三一集團在美的關聯公司羅爾斯,收購了美國四家風電場。

  6個月後,當時的總統發出一紙命令,以涉嫌威脅國家安全為由,限制羅爾斯公司進入風電場地點施工,並且要求羅爾斯必須在90日內完成對這些項目的剝離。

  這一紙禁令直接造成三一集團2000多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隨後三一集團經過多次上訴,花費巨額的律師費用,最終對外達成「和解」。

  三一集團將這四個風電項目轉給第三方,換取集團在美的其他業務不涉及國家安全問題。

  這場雖勝尤敗的官司,被《華爾街日報》評為中資企業前所未有的勝利。

  大多數相對弱勢的私企,面對這種情況,也只能暗吞苦果。

  畢竟也沒有幾個私企能夠像三一重工這樣,能夠花費巨額成本,去打這一場跨國官司。

  而且官司的結果也只能還你一個「清白」,並不能還你損失的金錢。

  對於大多數私企來說,清白之身顯然沒有那麼重要,他們寧願早點止損,認虧離場。

  現在,品如的商務團隊擔心uber這次的股權交易被攪和。

  如果股權無法變現,價值再高也跟廢紙差不多。

  畢竟網約車現在也還處於補貼大戰當中,不可能有什麼分紅。

  洛修見團隊的鬥志受到打擊,不由出聲安慰說:「大家別灰心,叫停審查不代表這次交易泡湯了,我們這個時候應該積極跟審查部門溝通,了解他們的目的,想出應對的辦法。」

  立即有人附和說:「洛總說得沒錯,如果他們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就這樣強行干預,損害的可不止是我們公司,還有更多國際投資機構對美投資的信心。」

  「如果一個市場只允許外面的錢進來,不允許人家變現離場,那麼這個市場恐怕沒有人敢進來。」

  「我也相信事情沒有到最壞的地步,這次可能只是例行的審查,我們剛好倒霉被抽中而已。」

  話說到這裡,整個商務團隊重新振作起來,分頭去了解情況。

  有人去問軟銀那邊的態度,有人去找說客去遊說議員,也有人通過司法的途徑施加壓力。谷鈢

  三天之後,商務部那邊終於給了一個明確的說法。

  他們審查的原由在於品如集團當初從花旗銀行拿到的一筆2億美元貸款,認為這筆貸款存在違規操作。

  洛修當初從正是從花旗銀行拿到一筆2億的貸款,然後用這筆貸款從uber手中換取20%的股權。

  從現在看來,這筆投資相當於借雞生蛋。

  自己一分錢不用出,用你們銀行的錢,投資你們的企業,幾年時間,獲利幾十倍。

  但商業投資不能用結果倒推,畢竟誰都不知道當初那筆投資一定會成功。

  如果投資失敗,結果必然是洛修倒欠銀行大筆債務,以及高額利息。

  就好像我們都知道軟銀通過投資阿里賺了很多錢,但在當時,又有誰能夠看得上阿里這個初創公司呢?

  美國商務部不能阻止洛修賣出uber的股權,他們唯一能做的是,調查當初那筆2億美元的貸款是否合理。

  畢竟如果沒有那筆貸款,也就沒有後來uber的投資,也就沒有現在幾十倍的變現。

  據說調查組已經入駐花旗銀行,要求調取當年放貸的所有資料,審核每一步流程。

  就連去年剛從銀行退休的業務經理,也因為經手了這一筆業務,而被召了回來,要求配合調查。

  消息傳出來後,很多人都表示不樂觀。

  如果調查組真的抱著從雞蛋裡挑骨頭的態度,沒有有什麼東西能夠經得起調查。

  特別是這麼大筆的貸款,銀行原來制定的制度一定是非常繁雜的。

  而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為了追求效率,往往會跳過一些不必要的程序。

  中資企業這種情況尤其嚴重,很少有公司百分百按規定走完所有流程。

  他們習慣了效率優先,為了追求效率,經常「先上車再補票」。

  銀行為了達成業務,也願意配合企業,跳過部分繁瑣的程序。

  這種對效率的追求,幫助企業更快地贏得市場。

  做同樣一個業務,中資企業可能已經把產品投向市場,並且經過幾輪的疊代優化,而外資此時還在爭吵要不要去做。

  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下,這種追求效率的特性幫助中資企業贏得一個又一個的海外市場。

  問題就在於,萬一出了什麼意外,這種「先上車後補票」的做事方式,往往導致滅頂之災。

  很多意氣風發,想要在海外開拓一片新天地的企業,最終吃虧在這裡,被拖進了無窮的官司當中。

  而現在,品如集團也同樣出了意外。

  陰影籠罩在團隊每個人的頭上。

  「你們有誰還記得當初拿那筆貸款時,有沒有違規的程序?」

  「我不知道啊,當時我還沒有進公司。」

  「這個項目是洛總一手經辦,恐怕只有洛總才清楚當初是怎麼一回事了。」

  「那時候是公司在海外的第一筆業務,在海外連辦事處都沒有,在業務上很難做到沒有一絲把柄。」

  「這麼說,我們這次恐怕真的凶多吉少了!」

  ……

  說到這裡,每個人心裡都覺得形勢不容樂觀。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