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荊南(4000)

  在戶部與兵部的全力配合下,北齊很快配齊了援梁物資,甚至將會貼心的為東梁運往京口,梁人只需往京口提貨即可。♗🍩 6❾𝐬hùⓧ.𝐜𝐎m 😂😺

  徐陵也不貪戀北國風光,適時提出告辭,高澄也沒有強留,命魏收代為相送。

  而在此期間,荊南與嶺南之間蓄勢已久的戰事終於爆發。

  荊南蕭綸得北齊資助,又有將士齊心,為解救家卷而戰,氣勢洶洶南下。

  嶺南蕭紀則將軍事盡數委於大丞相陳霸先,由其率軍抵禦。

  穿越南嶺,有五條重要通道,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又稱五嶺,通常也被用來代指南嶺。

  蕭綸此番為了直撲廣州,避過了陳霸先北上所走的越城領,而是由騎田嶺南下。

  只是陳霸先並未據守陽山關等險要,反而是放任蕭綸闖入嶺南,故而北梁大軍一路勢如破竹。

  對於陳霸先瓮中捉鱉的構想,蕭綸起初並未察覺。

  而北梁的補給線被拉長,又遭遇陳霸先沿途堅壁清野,無法就地得到糧草的補充,直到將士疲憊,蕭綸這才反應過來,陳霸先是想學姜維守漢中的路數,企圖將自己的南征大軍盡數吞下。

  面對諸將提醒,蕭綸卻輕蔑道:

  「姜伯約斂兵聚谷,尚且不能守漢中,陳霸先又有何才能,敢效前人舊智。」

  蕭綸的意思很清楚,姜維試圖放魏軍入境,將其全殲,但勝者卻是鍾會,如今自己遭了同樣的境遇,想來自己也能得鍾會之功。

  只是蕭綸雖讀史,卻不曾細究二者之間的差別。

  說是姜維守漢中,實際戰略統帥卻是蜀漢後主劉禪,與姜維一同鎮守漢中的卻是無故失期,導致他前番大敗的胡濟。

  更重要的卻是朝廷用人失當,以早有降叛之心的蔣叔守衛重鎮,方有漢中之失。

  而如今嶺南內部,雖以蕭紀為天子,但陳霸先廣得人心,各部將領皆嚴奉軍令,據城堅守,未有叛降之舉。

  原以為要經歷惡戰的沿途關隘走得順暢,不曾想出了南嶺群山,卻陷入了在始興等郡圍城苦戰的窘境,而糧道又時常受陳霸先的攻擊,將士們叫苦不迭,眼見軍糧逐漸不支,蕭綱也終於有了退意。

  可正所謂關門打狗,進來容易,出去難。

  陳霸先命人日夜襲擾以拖延蕭綱退軍速度,待其一路走走停停,軍糧無以為繼,士卒疲憊不堪之際,親自領軍於山陽關外截擊蕭綱。🎄🐼 ➅9s卄ùx.ČόM 😾🐟

  以侯安都為先鋒,直衝蕭綸中軍。

  嶺南大軍以逸待勞,而荊南將士疲憊不堪,且糧草不濟,北梁天子蕭綸僅以身免,麾下大軍或死或降,在山陽關外被陳霸先打了一場殲滅戰。

  蕭綸狼狽逃回長沙城,擔心陳霸先北上,趕忙向江州蕭繹與高澄求援。

  然而江東蕭綱此時已經在重振武備,常有細作回報,其有西征之意,故而蕭繹不敢分兵。

  反倒是北齊鄂州刺史侯景,與郢州刺史薛修義得知蕭綸使者北上求援,分別從安陸與江陵出兵南下,為蕭綸協防荊南。

  關於這場戰事的勝負,高澄此前早有預料,畢竟一方是蕭綱領軍,一方是陳霸先掛帥,主將才能本就天差地別,蕭綱還是客戰,哪有不敗的道理。

  故而早早吩咐了侯景、薛修義,若蕭綸求援,即領兵南下。

  但再怎麼也沒想到他能敗得這麼慘,如今荊南軍事力量幾乎瓦解,蕭綸不得不強征丁壯,加派苛捐雜稅,寄希望於重建軍隊,卻使荊南局勢越發走向糜爛。

  荊南各地紛紛爆發反抗,盜賊蜂起,蕭綸的政令甚至出不了長沙城。

  在洛陽的高澄得知消息,召來親信常侍們商議過後,以慕容紹宗領步騎三萬南下,助蕭綸平定叛亂,同時實際控制荊南。

  而另一份詔令,便是直接發往建康,讓蕭綱派遣軍士,往閩地大作聲勢,逼迫陳霸先回師廣州。

  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女婿才支援了建康一大批物資,老丈人作為兒皇帝,無論如何也要遵照高澄之意辦事。

  蕭綱不是沒想過反抗,畢竟拿了這麼多甲仗弓失,難免誤以為自己又支棱起來了。

  可群臣勸諫,又以北齊兵鋒恐嚇,蕭綱於是詢問自己三位領軍心腹吳明徹、柳仲禮、韋粲的意見,卻都是一樣的看法,不如順從了北齊,也當是還了拆借物資的人情。

  至於蕭綱之所以敢於分兵,也是有段韶三萬大軍為自己協防,不懼蕭繹東出。

  蕭繹見江東的威脅暫時去了,也並沒有偷襲建康的想法,而是打算應蕭綸此前求援之請,往荊南分一杯羹。

  只不過北齊早就將荊南視作囊中物,侯景迅速領兵向東移防,西梁大軍難以入境,蕭繹這才止住了野心。♙♜ ❻9丂ʰ𝔲𝓧.𝓒Ⓞ𝐦 🐙👽

  而陳霸先原本正打算聯絡宇文泰共擊荊南齊軍,但突然聞訊蕭綱有意經閩地襲擊嶺南,也只得含恨退兵。

  途經山陽關,陳霸先對侯安都感慨道:

  「今日之勢,如六國事秦,今日讓一縣,明日割一城,以江南有限之地,如何能填齊人無限之欲,蕭家諸子,為何就不能聯手同心,以御外患!」

  侯安都說話也不顧忌,他直言道:

  「彼輩若能同心,又怎會有今日之事。」

  其實二人都清楚,蕭家兄弟明知內鬥利齊,卻已然手中相殘,無非是高澄這人偽善。

  他以元善見為馬骨,讓蕭家子弟相信即使被北齊控制,也好過讓兄弟得了天下。

  畢竟高澄不會要他們的性命,而這些個親兄弟卻要使自己子孫斷絕。

  這便是寧予外人,不予家賊。

  山陽關外,已經沒了此前大戰的痕跡,只留二人一聲嘆息。

  陳霸先回師廣州不久,江東威脅嶺南的軍隊也紛紛撤去。

  無論如何,俘斬荊南五萬之眾,都是一場大勝,蕭紀在陳霸先黨羽的暗示下,為其陳霸先酬功,進位相國,總百揆,加九錫,封陳公。

  事情走到這一步,篡位流程也只剩了封王而已,蕭紀與陳霸先原本看似親密無間的關係,也走向破裂。

  陳霸先與蕭紀這名傀儡天子暗地裡較勁的時候,也不忘往江州、蜀地派去使者,與他們結好。

  此前擁立蕭紀,不過是擔心蕭家兄弟併力相攻,如今蕭綸被打殘,蕭綱對江北唯命是從,只剩了蕭繹獨自面對北齊威脅,自然是要尋求助力,也不會再管陳霸先篡謀與否。

  而在蜀地宇文泰眼看蕭氏四分五裂,也不讓元欽再當什麼大梁魏王,轉而重新打起了元魏的旗號,於成都稱帝。

  至於陳霸先篡奪嶺南,宇文泰才不在乎,他需要的是一個能與自己齊力共抗高澄的盟友。

  昭德五年(552年)八月十六,蕭紀暗中謀劃剷除權臣未果,陳霸先派遣侯安都領兵入宮,縊死蕭紀,轉而擁立蕭紀長子蕭圓照為帝。

  蕭圓照為刀兵所迫,以定策之功,為弒父仇人陳霸先封陳王,權臣篡位的一切流程全部就緒,只等陳霸先挑選一個好日子,再篡奪嶺南政權。

  蕭紀之死傳到其餘三梁,蕭綱、蕭綸即使在背地裡拍手稱快,但是明面上對陳霸先卻是恨不得食其骨肉,畢竟他殺的是自己的手足兄弟。

  只是嘴炮打得再響,終究沒有出兵的舉動,高澄對江南打的是步步蠶食的主意,嶺南在他的戰略規劃中,是僅次於蜀地的最後一步。

  沒有北齊在軍事、經濟上的支持,蕭綱、蕭綸也只能朝陳霸先齜牙。

  蕭家兄弟剩餘一人蕭繹,則全程保持了沉默。

  再看回荊南,慕容紹宗領兵南下以後,侯景依舊在東側防備蕭繹出兵干涉,薛修義則派兵駐守夷陵南岸,堵死宇文泰東出路線,讓他不能湊這趟熱鬧。

  而慕容紹宗得以領三萬步騎,橫掃荊南。

  那些才起事,未經戰火錘鍊的民眾,又怎能與北齊的精銳抗衡,各地反抗被陸續撲滅。

  蕭綸本想將反抗之人盡數處死,但慕容紹宗南下前得高澄叮囑,於是以荊南民少,不得再濫殺為由,勸說蕭綸只殺首罪之人。

  但蕭綸性情暴虐,哪是聽得住勸的人,執意要行誅連之事,他但凡有點自知之明,也不會給父兄獻毒酒,企圖毒害他們,自己登上皇位,而高澄也不會如此輕易掌控江東、荊南。

  當初便是蕭綸上躥下跳,慫恿蕭繹起兵,才挑起了這場兄弟內戰。

  慕容紹宗眼見蕭綸與其兄蕭綱不同,根本不願尊奉洛陽之令,長沙城裡,當即爆發一場動亂,齊軍入城,將蕭綸控制,但慕容紹宗也不敢擅自行廢立之事。

  他對自己的處境清楚得很,按理說慕容紹宗功勳卓著,早該如段韶、斛律光等人作為領兵大將,鎮守一方。

  怎麼說也是跟了高澄二十年的心腹大將。

  但他與爾朱氏的親密關係,卻讓高澄不能放心,小高王的底線就是不能讓兒子們在地方發展勢力。

  畢竟朝中權勢再盛,要想剪除,無非是派禁軍挨家挨戶敲門而已,但若是地方勢力,內戰便是大概率的事情。

  故而慕容紹宗時常領兵,但始終得不到外鎮的機會,回了京畿地區,就得乖乖交出兵權。

  本就受天子暗中提防,他又怎敢自作主張廢黜蕭綸,只得派遣信使北上,請高澄定奪。

  高澄收到消息,考慮到蕭綸性情確實不是一個作傀儡的好選擇,於是下令由廢其國主之位,由慕容紹宗在長安擁立其三子蕭躓。

  蕭綸長子蕭堅在其起事後,與蕭繹長子一同被蕭綱處死,其次子蕭確有志氣,得高澄欣賞,當初便是嫁北齊宗室女於他,與蕭綸聯姻。

  但以蕭確的才華,也不是傀儡的合適人選,便越過他,擁立了才質平平的蕭躓。

  當然了,高澄廢黜蕭綸,也是打算將他與元善見一般當作馬骨示人,於是又命慕容紹宗將蕭綸、蕭確父子帶來洛陽。

  而接替慕容紹宗領軍鎮守,操控北梁朝廷的則是高澄姨父厙狄干。

  蕭綸來到洛陽後,高澄親自接見,這兩位異父異母的親兄弟也終於見上了面。

  高澄封蕭綸為桂陽郡公,在洛陽為其賜府邸,更送他一本《齊律》,並未完全限制蕭綸的自由,但他出行,必然有人隨行監視,以免他將在南方的噁心帶來北地。

  而由於荊南自身軍事力量瓦解,不同於江東,北齊對荊南的掌控也更為徹底。

  如果說在江東,還得讓建康朝臣敲邊鼓,那麼在荊南,高澄的旨意暢通無阻,所謂北梁不過是掛了一個殼,荊南的各項制度,以及政令,全盤移植北齊,被順暢的納入了江北體系。

  此前陳霸先劫掠大量荊南民眾南下,以致地廣人稀,於是高澄又從江北的地狹民稠之處遷移部分民眾,已恢復荊南地區的發展。

  與此同時,隨著淮南、江漢地區已經恢復生產,高澄也決心擴兵。

  北齊陸續侵占淮南、江漢、荊南,又在江東駐軍,卻遲遲沒有擴充軍事力量,本就不合情理,此前也是高澄在勉力維持。

  只是要守備的地方多了,尤其是又分了三萬人駐守荊南,在兵力上的捉襟見肘已經到了非擴軍不可的時候。

  昭德五年(552)秋收過後,國庫得以喘息,高澄隨即下詔,擴充戰兵十萬,原本三十餘萬的戰兵數量,實在難以支撐起北齊的國防體系,這也與北齊戰線拉得太長有關。

  畢竟與戰兵數量一再增加相對應的是州郡兵數量一減再減。

  對於州郡兵的戰鬥力,高澄早就絕望了,如今之所以還維持著一定數量的州郡兵,不過是為了維持當地治安,以及戰時充當輔兵任務。

  這次十萬戰兵的擴充,不僅局限於六鎮鮮卑子弟,也對境內漢人開放,一時間應者雲集。

  別的不說,在北齊當戰兵,待遇確實好,如今也不是北宋的風氣,當兵的也不是什麼賊配軍,多少還是有點從軍的榮譽感。

  兵士來源一方面是從本就不多的州郡兵中挑選精壯之人,另一方面則是公開招募,只不過對身家清白、年紀、身體狀況、技藝水平都做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