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所謂大學者
卿雲有的時候真的覺得也挺無奈的。
特麼的,作為一個重生者,身在世紀初,本身的認知和其他人比起來,著實有些寂寞啊!
大學校長,應該就是普通人所能接觸到的社會天花板了。
可在他這個有著20年時間跨度的重生人士眼裡,有些地方真的弱的一匹!
放在後世,哪怕是個小學校長也知道該怎麼利用網絡輿情最大程度為學校獲利。
王德超聽到這裡,忽然覺得渾身是勁兒了。
顯然,這小子此時說這話,應該是有腹稿的。
還裝個毛的病!
自己正年輕呢!
「說說,細嗦!」
『細嗦』?
卿雲看了看茶几,透過玻璃眼尖的發現下面有幾個包裝古樸的茶葉包,頓時眼睛眯了起來。
王德超順著他的視線一看,頓時不好了,不過也沒露怯,一臉鎮定的說著,
「學生畢業時送的土特產,你要喜歡就拿去。」
茶葉是好茶葉,但他相信卿雲這種年輕人是喝不來的。
雖然年紀大了,但在學校里最大的好處就是身邊全是年輕人,不用擔心思維和社會脫節。
現在都是什麼什麼咖啡一代的,對喝茶,年輕人是打心眼裡那是『傳統文化』,和他們80後新一代沒什麼關係的事情。
前幾年有一篇獲獎作文《咖啡與茶》,就把這種兩代人的社會思潮給展現的淋漓盡致。
不過讓王德超萬萬沒想到的是,雲帝是重生者。
重生前,他早就進入到了愛茶的階段。
所謂咖啡與茶的社會思潮,確實是兩代人的思維衝突,這一點都不假。
但不是不愛,而是時候沒到、
經過歲月的沉澱,80後那血脈里的基因終會覺醒,他們最後依然會愛上喝茶,甚至還會推陳出新,用原葉奶茶讓90後、00後愛上了真正的華國茶湯。
其中的原因,有歲數的原因,也有文化自信的恢復。
但這改變不了此時的雲帝將魔爪伸向了茶几下面的決心。
雲帝猜測,送王德超茶葉的學生一定來自八閩省。
還是武夷的。
這茶葉用傳統茶紙包裝,卻能隔著一段距離都能在煙氣中聞著味來,肯定不是凡品。
當然,也肯定不是那母樹大紅袍的。
王德超如果真收到母樹大紅袍了,也不敢就這麼放在茶几下面。
武夷那邊的水仙茶,國家欽定的48良種茶之首。
要說名貴,只能說有貴的,有便宜的。
能讓學生送給王德超的茶葉,不會差。
至少是屬於前世卿雲也捨不得自己買來喝的東西。
笑眯眯的道了一聲謝後,卿雲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拿起茶葉,交給了蘇採薇讓她放包里,而後拍拍手,一臉正色的說著,
「我在帖子裡說過,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容不得人張嘴就誹謗詆毀他人。」
眼睜睜看著打劫全過程的王德超此時很想說一句,『大學校園也不是法外之地,容不得人伸手明搶!』
心疼的擺了擺頭,王德超語氣不善的讓他繼續說,努力不向蘇採薇的挎包看去。
下午剛收的茶葉,還麼來得及放回柜子里,就被這小子給收颳了。
三坑兩澗的老樅水仙,上萬一斤的東西,他也捨不得自己買啊!
王德超決定待會卿雲要是不說出個三五六道的,他鐵定手撕了這小王八蛋!
「這多好的刷名聲的好機會啊!老校長,你要是不抓住這機會,我覺得是可以上校恥的事了。」
見王德超眯起了雙眼,卿雲嘿嘿笑著,「老校長,我們先不說復旦,你覺得華清比起燕大,差了什麼?
你先別說什麼學科實力、狀元數量、科學家數量之類的放屁話。
事實就是,華清趕不上燕大,我們心裡其實都很清楚,燕大的名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都比華清響亮。」
王德超皺著眉頭思索了一會兒,而後不確定的說著,「人文底蘊?」
他認為這完全是見仁見智的東西,非常主觀。
而且他並不認為華清趕不上燕大。
無論是軟硬體綜合實力還是發展狀況和未來前景分析,華清都要優於燕大。
客觀的說,高考應試教育存在的今天,燕大強於華清,而科教興國的未來,華清強於燕大。
但有的時候很噁心的是,在論及大學的時候,人們偏愛於講古。
皇家背景正統的繼承者京師第一大學堂的名號,確實要比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科學校『清朝華人學堂』要響亮的多。
但建國後的院系大調整,各個學校早就面目全非,總講古有啥意思的?
嚴格意義上說起,清北兩校在院系調整中互相劃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要細分根本分不出來。
而什麼燕京航空航天、華科院、華國政法、央財、燕京外國語、燕師大、津門大學、人大、華國農大、地質大學、林業大學……這一些系列的名校都是兩個學校拆分出來的產物。
包括南方七大母校,復旦大學、蜀大、建業大學、之江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也在那時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分拆,全國絕大部分的高校,都是依靠這七所大學拆分出來的院系組建的。
甚至還有子又傳孫的情況,百年高校的變遷,除了主幹院系以外,其他的早就面目全非了。
現在燕大和當年的燕大,現在的華清和當年的華清,有個屁的關係。
就連復旦大學也不是當年的那個建國前的野雞大學。
但讓他無奈的是,卿雲堂而皇之的點了點頭,「就是這個,人文底蘊才是頂級大學的魂。」
人文底蘊才是頂級大學的魂?
王德超認為,這種口號……
也就真的只是口號而已。
不是他眼皮子淺,而是因為在教育產業化的今天,他可能比誰都明白,錢,才是頂級大學的魂……
鵬城大學有個屁的人文底蘊,不過是一所雙非二本,但是其背靠特區,科研經費超過了眾多985、211學校。
整個學校的實力,也在很短的時間裡突飛猛進。
別的不說,要是將清北的教育經費撥款降低到和復旦大學一個水平……
或者說,從現在起,讓復旦大學的教育經費撥款和清北一個水平,王德超敢保證,給他20年時間,復旦大學絕對可以反殺清北。
沒有人比他更懂怎麼省錢了……
瞥見王德超臉上略帶不屑的神色,雲帝認真的說著,「燕大,是各種新思想的發源地,也是近代所有運動的發源地。
老校長,不管你認不認,在宏大史觀的敘事邏輯下,它就是精神圖騰。」
雖然這裡面很多運動的首倡者很有爭議,但在宏大敘事下,在人們的三觀認知中,燕大便是首倡者。
於是,只要一翻開歷史書,只要一學習近現代史,那麼燕大的名號就會被反覆提起,燕大師生的事跡就會被廣為稱頌。
時間越久,這種圖騰就會被自發的刻畫的越深沉越宏大。
王德超明白他的邏輯了。
倒不是說不對,這麼說來,倒也是這麼一個道理。
如同部隊,鐵打的硬碟流水的兵,但為什麼有些部隊的精神卻能永存?
首任首長首批官兵的優良作風,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這支部隊的魂魄。
見老校長明白自己的意思後,卿雲趁熱打鐵的輕輕問著,「那麼復旦大學,究竟又和華清燕大有多大的差距呢?」
差距肯定是有,否則也不是清北輪流老大,而復旦的第三岌岌可危。
而且,在不少方面,復旦和清北的差距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就算是相同的投入下,也是需要幾十年的追趕才有可能追上的。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老先生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的大學,不是有多少高樓大廈,而是有多少大師。
而大師的聚集、未來大師的塑造,是需要良好的學術環境的。
馬太效應,在高校建設上也是如此,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而且強者會因為種種因素變弱,但弱者卻鮮有能翻身的。
前者,如華國科大,原本在恢復高考後十年內腳踩清北鎮壓當世一切敵的華國科大,僅僅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選擇錯誤,留不住老師吸引不了學生,便逐漸退出了頂級名校的序列。
後者,如西蜀大學,從最後一批獲批985的學校,經過20年的沉澱殺入了中高端,摸到了前十序列的邊。
但這是西蜀、錦城兩級財政的共同努力,向其傾盡一切資源的結果。
更多的是原本一個批次的重點大學逐漸分化。
到了卿雲重生的那個年代,雙非學校一個學院一年的科研成果還不及985名校一個副教授一年的成果。
甚至還有雙非學校的正教授求爹爹告奶奶到985名校青年講師的課題組裡,只為混個資歷。
在感慨了一番贏家通吃的後世後,卿雲一臉嚴肅的看向了王德超,「老校長,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社會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時代的一份子,我認為我們復旦大學的每個人,都應該勇於為時代發聲,關注熱點問題,傳遞正能量,共建美好社會。
為時代發聲,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口號雖然偉光正了點,但架不住好用啊。
光有錢也是沒用的,比如之江大學,常年經費排名全國高校第二,但是排名也是逐年下滑的。
大學不在於『大』,而在於『學』。
學生為本,學者為先,學術為基,學風為要。
占地面積超過8000畝的之江大學,相比起TOP4而言,只是大而不強。
拋開農學專業後,其11個A+學科只剩5個,而單從農學看,之江大學也排在華國農大、華中農大、建鄴農大之後,位列第四,且400出頭的總分上與前三者1000、770、720分相比,也是相差甚遠。
復旦不一樣。
不同於『網上沒輸過,現實沒贏過』的哈工大和華國科大,復旦大學是有真實力的,也具備良好的學術氛圍。
畢竟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有著清北的實力,他們可以在人生道路抉擇的時候選擇復旦大學進行一些現實的平衡,但絕不可能去哈工大或者華科大。
網民把口號喊得再高也沒用,因為他們考不上,隨便吼吼看熱鬧不嫌事大而已。
等到他或者他自己的孩子考大學的時候,但凡他有那個分數,也絕對說不出這話來。
文史類處於頂尖位置的復旦大學,距離清北,也就僅僅是人文底蘊。
工科,是可以靠錢砸上去的。
只要這一塊補上,資金再跟上,假以時日,比肩乃至超越清北,這不是什麼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王德超聞言沒有急著說什麼,而是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思考著。
此刻,他的腦子裡回想著的是燕大的百年歷史……和榮光。
燕大學生懟天懟地懟空氣,懟明星懟名人懟政要,一次又一次的挺身而出站在時代之巔,為國家為民族發聲,這才是燕大的靈魂。
良久,王德超睜開了眼睛,目如利芒的看著卿雲,「你的意思是這是一次發聲的機會?」
卿雲笑了,打開自己的文件包,將三份文件遞了過去。
王德超接過來只是看了看標題,就嚇出一身冷汗。
《關於實行網際網路有限實名制的建議》、《關於反網絡暴力法立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論證》、《關於網際網路信息內容生態綜合治理的建議》
他感覺此刻捏著的,不是三份文件,而是三個燙手山芋……不,是硝化炸彈,不穩定的那種。
文件什麼內容他都不想看了,拿著文件在手上拍了拍,王德超一臉問難的說著,
「後面兩個我暫且不說,伱這個網絡實名制……02年的時候,華清大學新聞學教授李希光就以議案的方式提出來過。
當時他在會上提出應該禁止任何人網上匿名,他認為在網上寫東西發表意見是遵從於現實法律的。
但是,這個提案被否決了,都不是擱置爭議,而是直接否決。
其理由是網絡實名制侵犯了網民隱私,泄露個人信息,同時會縮小網絡生存空間,阻礙網絡的普及,也是扼殺網絡輿論,屏蔽網民呼聲。」
在王德超看來,卿雲把這個問題想簡單了。
網絡輿論,並不是一個簡單一言二語就能說清楚的。
各有利弊。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
(本章完)